全本小说网 zhuzhu.la,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真是一篇反对贪污腐败、阐述清正廉洁的好报告!可惜鲁桓公不听,挥了挥他那肉食鸡酱鸡手一般的肥手,说了句:“Toonaive!”你很天真!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这件事,由衷的赞叹道:“臧孙达的后代应该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制,他却不忘用昭德塞违的道理去劝谏他。”
清流亹亹,附录原文:
(鲁)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后来臧氏果然在鲁国享受世禄为最久,战国初年鲁哀侯时还有臧氏子孙臧石帅师取廪丘的记载,善恶有因果,世事有循环,其不谬也。
臧僖伯、臧哀伯在春秋中著名的两谏,都涉及到了,大家留意!而臧僖伯、臧哀伯是后世臧姓始祖,臧姓后人应该引为骄傲啊。
郑庄公接见了宋国使者,弄明白了宋殇公被弑的一系列事情,心情舒畅!这小混蛋自绝于人民了,省心了。派人护送公子冯回国,公子冯千恩万谢,与郑庄公执手相看、洒泪而别。
后来郑庄公又联合齐国、鲁国约会宋国新国君公子冯在宋国稷地召开友好会议,签订友好条约,为公子冯保驾护航。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重赏太宰华督,提拔为丞相。
这年秋,郑庄公和蔡侯会于蔡国邓城,商讨共同防备南方楚国的问题,楚国此时为楚武王三十一年,中原诸侯惧楚从此时起。
简单介绍一下蔡国,当年武王灭商,封五弟叔度于汝南上蔡,侯爵,是为早期蔡国。后来武王命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管武庚及殷商遗民。
成王时,周公摄政,三监纠合武庚阴谋作乱,周公杀管叔,流放蔡叔。蔡叔度既迁而死,他的儿子胡及时汲取教训,遵守道德、积极向善。后来周公了解到胡有德行,就举荐他到鲁国作卿士,胡在鲁国做的非常好,于是周公向成王汇报,再次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上蔡,是为本文之蔡国。蔡国传23代,历24君,历时600余年,公元前447年为楚所灭。
前面咱们说了,风水轮流转,下面转到齐国了。
齐国
齐国的开国老祖宗很了不起,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也称吕望,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老百姓喜呼之为太公望、姜太公,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故又有称姜尚、吕尚。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诗·大雅·文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诗故训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郑玄为之作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
读到这里朋友们可能有点乱,怎么姜子牙又姜又吕的?有两个爹呀?非也!姜是姓,吕是氏。行文这么久了,见缝插针逐一普及春秋知识,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姓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氏者,别其子孙之自分。”姓是用来区分血缘关系;氏是用来区分所属的不同集体。姓是不变的;而氏则是不断变化的;同姓必是血亲,同氏未必同姓,同氏未必一定有血缘关系。人必有姓,世代传承;氏为贵族者有,贱者无氏。
姓,代表血缘关系。相传上古伏羲时,人们群居杂婚,难免出现近亲婚育生痴傻儿童的弊端,相传伏羲、女娲察觉到了这种危害,于是‘正姓氏,远禽兽,别婚姻,制嫁娶’,发明了姓、制定了同姓不通婚的铁律,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了优生繁衍。
氏,是后来发展到阶级社会的产物,氏的得来有多种形式,封邑、官职、爵位、职业、谥号、家族分支、祖先的字等等都可以成为氏的来源,贵族有氏,贱者无氏。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战国后期开始,姓氏就逐渐合而为一了,皆称姓,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所以姜子牙姜姓,吕氏,其氏得来缘由难考,大致如:一、于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故氏吕;二、周室灭商,子牙功劳最大,得以先封于吕地(今河南省南阳市),故为吕氏,等等。书说姜子牙活了139岁,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
周武王十三年夏四月,始封尚父于吕,平定东方后,移封于齐,与鲁同为大国,以镇东方,称齐国,侯爵,都营丘(今山东昌乐营丘村)。齐国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沿海一带,东至海,西至故黄河及今运河之西,南到穆棱关、泰山,北至冀、鲁交界,东西长而南北狭,广运约二三百里之间,... -->>
这真是一篇反对贪污腐败、阐述清正廉洁的好报告!可惜鲁桓公不听,挥了挥他那肉食鸡酱鸡手一般的肥手,说了句:“Toonaive!”你很天真!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这件事,由衷的赞叹道:“臧孙达的后代应该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制,他却不忘用昭德塞违的道理去劝谏他。”
清流亹亹,附录原文:
(鲁)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后来臧氏果然在鲁国享受世禄为最久,战国初年鲁哀侯时还有臧氏子孙臧石帅师取廪丘的记载,善恶有因果,世事有循环,其不谬也。
臧僖伯、臧哀伯在春秋中著名的两谏,都涉及到了,大家留意!而臧僖伯、臧哀伯是后世臧姓始祖,臧姓后人应该引为骄傲啊。
郑庄公接见了宋国使者,弄明白了宋殇公被弑的一系列事情,心情舒畅!这小混蛋自绝于人民了,省心了。派人护送公子冯回国,公子冯千恩万谢,与郑庄公执手相看、洒泪而别。
后来郑庄公又联合齐国、鲁国约会宋国新国君公子冯在宋国稷地召开友好会议,签订友好条约,为公子冯保驾护航。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重赏太宰华督,提拔为丞相。
这年秋,郑庄公和蔡侯会于蔡国邓城,商讨共同防备南方楚国的问题,楚国此时为楚武王三十一年,中原诸侯惧楚从此时起。
简单介绍一下蔡国,当年武王灭商,封五弟叔度于汝南上蔡,侯爵,是为早期蔡国。后来武王命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管武庚及殷商遗民。
成王时,周公摄政,三监纠合武庚阴谋作乱,周公杀管叔,流放蔡叔。蔡叔度既迁而死,他的儿子胡及时汲取教训,遵守道德、积极向善。后来周公了解到胡有德行,就举荐他到鲁国作卿士,胡在鲁国做的非常好,于是周公向成王汇报,再次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上蔡,是为本文之蔡国。蔡国传23代,历24君,历时600余年,公元前447年为楚所灭。
前面咱们说了,风水轮流转,下面转到齐国了。
齐国
齐国的开国老祖宗很了不起,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也称吕望,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老百姓喜呼之为太公望、姜太公,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故又有称姜尚、吕尚。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诗·大雅·文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诗故训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郑玄为之作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
读到这里朋友们可能有点乱,怎么姜子牙又姜又吕的?有两个爹呀?非也!姜是姓,吕是氏。行文这么久了,见缝插针逐一普及春秋知识,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姓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氏者,别其子孙之自分。”姓是用来区分血缘关系;氏是用来区分所属的不同集体。姓是不变的;而氏则是不断变化的;同姓必是血亲,同氏未必同姓,同氏未必一定有血缘关系。人必有姓,世代传承;氏为贵族者有,贱者无氏。
姓,代表血缘关系。相传上古伏羲时,人们群居杂婚,难免出现近亲婚育生痴傻儿童的弊端,相传伏羲、女娲察觉到了这种危害,于是‘正姓氏,远禽兽,别婚姻,制嫁娶’,发明了姓、制定了同姓不通婚的铁律,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了优生繁衍。
氏,是后来发展到阶级社会的产物,氏的得来有多种形式,封邑、官职、爵位、职业、谥号、家族分支、祖先的字等等都可以成为氏的来源,贵族有氏,贱者无氏。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战国后期开始,姓氏就逐渐合而为一了,皆称姓,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所以姜子牙姜姓,吕氏,其氏得来缘由难考,大致如:一、于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故氏吕;二、周室灭商,子牙功劳最大,得以先封于吕地(今河南省南阳市),故为吕氏,等等。书说姜子牙活了139岁,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
周武王十三年夏四月,始封尚父于吕,平定东方后,移封于齐,与鲁同为大国,以镇东方,称齐国,侯爵,都营丘(今山东昌乐营丘村)。齐国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沿海一带,东至海,西至故黄河及今运河之西,南到穆棱关、泰山,北至冀、鲁交界,东西长而南北狭,广运约二三百里之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