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道德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5.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前人校注
芸芸者,华叶盛也。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是谓复命。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河上公
对人而言,根者本心也,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吾心之初,本来虚静,于此可以见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赋者。故静笃则可以复道虚通之令而有常也。
--范应元
所谓道心即本心也,常虚常静,能应万事而不失其正者也。惟其虚静,故微妙而难明,当于其通处明之,则得之矣。
--苏辙
本章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专一不杂,为守。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何谓复命?返其原始,觉其本来。
--纯阳真人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人之情。情复于性,动复于静,则天理得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能穷天之理,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知天之命。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也。
--陆希声
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妄以为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不休,所以不能得道也。岂不知,一切声色货利,全是虚假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全不见有可欲之相。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宁静致远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和思想家,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被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年轻时,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之变,为出世建立不世功业做准备。后期身体力行,完善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成就自己的不朽功业。
诸葛亮一生崇尚宁静,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可以说,前期,他宁静淡泊中待机而动;后期,他积极行动,以明志、致远。由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我们可看到其追求宁静的人生境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静思反省的重视。因为清心寡欲,所以能淡泊宁静;因为淡泊宁静,所以能明志致远。这是诸葛亮留给儿子的遗训,既是他对自我人生的总结和感悟,也是他对儿子及后代子孙的严格要求。
正因为诸葛亮善于"致虚极,守静笃",所以他能在宁静中生出那高明的智慧和让千古兴叹的奇谋妙略。
sp; 5.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前人校注
芸芸者,华叶盛也。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是谓复命。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河上公
对人而言,根者本心也,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吾心之初,本来虚静,于此可以见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赋者。故静笃则可以复道虚通之令而有常也。
--范应元
所谓道心即本心也,常虚常静,能应万事而不失其正者也。惟其虚静,故微妙而难明,当于其通处明之,则得之矣。
--苏辙
本章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专一不杂,为守。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何谓复命?返其原始,觉其本来。
--纯阳真人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人之情。情复于性,动复于静,则天理得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能穷天之理,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知天之命。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也。
--陆希声
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妄以为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不休,所以不能得道也。岂不知,一切声色货利,全是虚假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全不见有可欲之相。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宁静致远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和思想家,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被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年轻时,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之变,为出世建立不世功业做准备。后期身体力行,完善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成就自己的不朽功业。
诸葛亮一生崇尚宁静,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可以说,前期,他宁静淡泊中待机而动;后期,他积极行动,以明志、致远。由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我们可看到其追求宁静的人生境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静思反省的重视。因为清心寡欲,所以能淡泊宁静;因为淡泊宁静,所以能明志致远。这是诸葛亮留给儿子的遗训,既是他对自我人生的总结和感悟,也是他对儿子及后代子孙的严格要求。
正因为诸葛亮善于"致虚极,守静笃",所以他能在宁静中生出那高明的智慧和让千古兴叹的奇谋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