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zhuzhu.la,穿到古代当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臣尝旁观汉中经济园中工匠力夫, 皆衣饰整洁,日常饮食有鱼肉米麦之属, 住则有石灰水泥所建屋宇, 脸色光润,望之竟似本地中等户。”
“园中多产水泥, 混入砂石料, 以竹骨、钢筋为骨, 筑成后得水而硬, 有如砖石。汉中府以此修筑堤坝、水库、水渠, 得水道贯通, 而农事愈兴……”
“经济园内外皆有阔至四辆双辕马车之路, 路面以煤膏、碎石铺就, 平整坚实,虽千斤大车轧过而不坏。”
“于汉中天台山矿区外修大路以运石料,直通经济园。其矿洞皆以火药炸开, 钢铁架于洞内, 修葺至极平整,矿中以松油照明,绞铁线为索, 用辘轳滑车运石, 日出矿石何止千万。”
“其经济园日吞纳四方矿石草木之料,通宵达旦不夕,规模日盛,单计其炉中所出‘化肥’便不下千斤, 更有耐火砖石之利……臣试估其价,竟不减盐茶之获!”
“宋知府使人建纺织厂,造纺线车,车上可装十数锭共同抽线,车旁有把手摇之,寻常妇人即可运转。其所纺纱、毛线类匀净不减旧法,得线却远超旧法十倍。府中贫妇于彼处做工,一日所得可养数口之家。纵不能出外做工者,亦可赊线织衣,卖回织厂,养得自身。”
“自年初渐有山东、河北、山西几省流民逃亡至此,汉中府悉接纳之,遣人往川蜀买粮,垦荒种菜,开塘养鱼以供衣食。令流民或为农活,或入矿山、经济园中做工以代赈……虽日有流民逃入,俱得生计,未见作乱。”
从汉中府递来的密折中越来越多地提到汉中工业园,越来越多地写到工业园中生利之巨,安民之功。仿佛凭这园子便可养活成千上万的百姓,将一个尚不及蜀中繁华的汉中府化成富庶的江南。
这奏章若是汉中府上的,新泰天子自然要以为他是来邀功的;若是陕西巡抚、布政使上的,那就有为周王请功邀名之嫌;若是佥都御史桓凌上的,那更失不了袒护私人之心——不管这私人是妹夫还是情郎。
但这接二连三上本的既非当地牧守,亦非会讨好周王之人,而是朝廷派去汉中学习种嘉禾、制农药的使者。他们回来之后便要学汉中之法,为朝廷建起相应的工坊,改善农事,若是言过其实,他们难道不怕自己回京后所成之务远逊宋时,落个学习不力之责?
汉中经济园里不过是雇些工人,烧制石料、化肥之类,真能养济这许多流民,又令府城所在富庶至斯?
新泰帝将密折放回桌上,慨叹道:“他才几岁年纪,竟将府中庶务打理得这般出色,倒胜如许多为官几十载的老臣了。”
御前总管王公公笑道:“宋大人早年曾随父亲历过两任知县,在福建还留下了一本《白毛仙姑传》,在那本南曲中就曾代父救灾,可见是早就通庶务的人。”
他少年时名声不显,可那本油印版的《白毛仙姑传》却因为印法开一代先河,至今在朝野中都大有名气。新泰帝想起那本书,眉目间也浮起一丝笑意:“如此说来,放他去汉中府,倒遂了他的天份。”
随班的太监顺情称赞:“虽则宋大人有治实务的才具,也是陛下苦心安排,才叫他得了这机会。若无陛下怜才,周王殿下爱护,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未许施展得开。”
新泰帝听着内侍阿谀,只轻轻摇头:“亦是时运所至。”
若他真早就有开工坊、种嘉禾的本事,怎么随他父亲在任上时不曾做出来?定是在汉中府天时地利人和之下……
这人和之中究竟是否真的有他这长子秉承天命、身具福泽之故?
他沉吟了一下,看向王公公,吩咐道:“传令内阁拟旨,遣礼科给事中查问宋时之父在广西、福建两地留下的惠政,其中有多少是宋时所为。”
王公公上前应道:“陛下明鉴,宋大人之父通政司自入通政司为经历,亦不见有甚成就,倒是他到地方后,于民政屡有所成,可见少年时便帮父亲做了许多惠民之事。”
只是他在外省做的事,是否要让都察院派人到当地查询?那两省离京都有两三个月的路程,怕是要多花些工夫,要请陛下耐心等候数月才得实据。
新泰帝轻笑:“不必。马家早已往汉中查过他家父子一回,朕将他派往汉中之曰,朝中便有不知多少人又查过他。你只须将问出的东西报与朕,稍有错漏夸大处,自有人争着向朕检举。”
王公公唯唯应命,自去寻三位阁老传诏。
宋时在汉中府施行惠政,入了圣上的眼,圣上要问问他少年时可在父亲任上做过这等事。
吕、张两位阁老都拿他当子弟看待,只怕有什么人在御前进了他父亲懒政的谗言,拖住王公公问了一声。王总管笑吟吟地说:“大人放心,是宋大人那经济园建得好,嘉禾种得好,圣上见他擅于民政,想知道他从前可... -->>
“臣尝旁观汉中经济园中工匠力夫, 皆衣饰整洁,日常饮食有鱼肉米麦之属, 住则有石灰水泥所建屋宇, 脸色光润,望之竟似本地中等户。”
“园中多产水泥, 混入砂石料, 以竹骨、钢筋为骨, 筑成后得水而硬, 有如砖石。汉中府以此修筑堤坝、水库、水渠, 得水道贯通, 而农事愈兴……”
“经济园内外皆有阔至四辆双辕马车之路, 路面以煤膏、碎石铺就, 平整坚实,虽千斤大车轧过而不坏。”
“于汉中天台山矿区外修大路以运石料,直通经济园。其矿洞皆以火药炸开, 钢铁架于洞内, 修葺至极平整,矿中以松油照明,绞铁线为索, 用辘轳滑车运石, 日出矿石何止千万。”
“其经济园日吞纳四方矿石草木之料,通宵达旦不夕,规模日盛,单计其炉中所出‘化肥’便不下千斤, 更有耐火砖石之利……臣试估其价,竟不减盐茶之获!”
“宋知府使人建纺织厂,造纺线车,车上可装十数锭共同抽线,车旁有把手摇之,寻常妇人即可运转。其所纺纱、毛线类匀净不减旧法,得线却远超旧法十倍。府中贫妇于彼处做工,一日所得可养数口之家。纵不能出外做工者,亦可赊线织衣,卖回织厂,养得自身。”
“自年初渐有山东、河北、山西几省流民逃亡至此,汉中府悉接纳之,遣人往川蜀买粮,垦荒种菜,开塘养鱼以供衣食。令流民或为农活,或入矿山、经济园中做工以代赈……虽日有流民逃入,俱得生计,未见作乱。”
从汉中府递来的密折中越来越多地提到汉中工业园,越来越多地写到工业园中生利之巨,安民之功。仿佛凭这园子便可养活成千上万的百姓,将一个尚不及蜀中繁华的汉中府化成富庶的江南。
这奏章若是汉中府上的,新泰天子自然要以为他是来邀功的;若是陕西巡抚、布政使上的,那就有为周王请功邀名之嫌;若是佥都御史桓凌上的,那更失不了袒护私人之心——不管这私人是妹夫还是情郎。
但这接二连三上本的既非当地牧守,亦非会讨好周王之人,而是朝廷派去汉中学习种嘉禾、制农药的使者。他们回来之后便要学汉中之法,为朝廷建起相应的工坊,改善农事,若是言过其实,他们难道不怕自己回京后所成之务远逊宋时,落个学习不力之责?
汉中经济园里不过是雇些工人,烧制石料、化肥之类,真能养济这许多流民,又令府城所在富庶至斯?
新泰帝将密折放回桌上,慨叹道:“他才几岁年纪,竟将府中庶务打理得这般出色,倒胜如许多为官几十载的老臣了。”
御前总管王公公笑道:“宋大人早年曾随父亲历过两任知县,在福建还留下了一本《白毛仙姑传》,在那本南曲中就曾代父救灾,可见是早就通庶务的人。”
他少年时名声不显,可那本油印版的《白毛仙姑传》却因为印法开一代先河,至今在朝野中都大有名气。新泰帝想起那本书,眉目间也浮起一丝笑意:“如此说来,放他去汉中府,倒遂了他的天份。”
随班的太监顺情称赞:“虽则宋大人有治实务的才具,也是陛下苦心安排,才叫他得了这机会。若无陛下怜才,周王殿下爱护,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未许施展得开。”
新泰帝听着内侍阿谀,只轻轻摇头:“亦是时运所至。”
若他真早就有开工坊、种嘉禾的本事,怎么随他父亲在任上时不曾做出来?定是在汉中府天时地利人和之下……
这人和之中究竟是否真的有他这长子秉承天命、身具福泽之故?
他沉吟了一下,看向王公公,吩咐道:“传令内阁拟旨,遣礼科给事中查问宋时之父在广西、福建两地留下的惠政,其中有多少是宋时所为。”
王公公上前应道:“陛下明鉴,宋大人之父通政司自入通政司为经历,亦不见有甚成就,倒是他到地方后,于民政屡有所成,可见少年时便帮父亲做了许多惠民之事。”
只是他在外省做的事,是否要让都察院派人到当地查询?那两省离京都有两三个月的路程,怕是要多花些工夫,要请陛下耐心等候数月才得实据。
新泰帝轻笑:“不必。马家早已往汉中查过他家父子一回,朕将他派往汉中之曰,朝中便有不知多少人又查过他。你只须将问出的东西报与朕,稍有错漏夸大处,自有人争着向朕检举。”
王公公唯唯应命,自去寻三位阁老传诏。
宋时在汉中府施行惠政,入了圣上的眼,圣上要问问他少年时可在父亲任上做过这等事。
吕、张两位阁老都拿他当子弟看待,只怕有什么人在御前进了他父亲懒政的谗言,拖住王公公问了一声。王总管笑吟吟地说:“大人放心,是宋大人那经济园建得好,嘉禾种得好,圣上见他擅于民政,想知道他从前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