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乱世栋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行辕,李笠正在接见一位功臣——定居于龟兹国俱毗罗城的粟特商人康都罗。
之前,康都罗因为接应楚军一事外泄,全家被抓,儿子被杀光。
而且是被康都罗和妻妾策马踩死的。
当然,康都罗和妻妾那时是被绑在马上,身不由己,但亲身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刑罚,看着儿子惨死在面前,心灵受到的创伤必然十分巨大。
随后,即将接受“五马裂体”之刑的康都罗,因为楚军的出现,得了喘息之机,又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侥幸逃过一劫。
虽然这位当内应“未遂”,并未来得及立什么大功,但是,李笠依旧决定给予重赏,要让所有人看到,给中原皇帝卖命后的回报有多丰富。
无扎扎实实的军功,康都罗当然不能封爵,但“忠心可嘉”,配得上体面的一官半职,也值得李笠给这位发放一张“特许经营证”。
将来总揽西域贸易事务的“某官督民办商号”,会发放一些“最高权限”的特许经营证,这种“证件”数量有限,可以传家,得了一张,子孙无忧。
具体赏赐,自有安排,李笠现在和康都罗说的事情,是关于高昌、龟兹一带种植的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每次开花,前后会开两种:第一次开的花,先白后红,凋零后,果实崩裂,又开一种花。
此花为白色,无花朵,全都是白色的丝絮,看上去像一团云朵。
所以,这种植物常被人当做观赏花种植,但是,在龟兹、高昌等地,人们将这白色絮状的花朵,用于纺织。
先纺线,然后用线织布,织出来的布,品质不错,吸汗、透气,比麻布、葛布好多了。
李笠仔细琢磨后发现,这植物就是“棉花”,当然,所谓的二次开花,那些白色絮状的“花瓣”,其实不是花,而是果实(棉籽)的绒毛。
中原也有人种这种植物,但都将其当做观赏花,只是零星种植。
而龟兹、高昌地区,以这种植物“花朵”为原料进行纺织的纺织业,已经小有规模,算是棉纺织业的雏形。
所以,李笠发现了机遇,并“发明”了“棉”字。
这个时代,并没有木字旁的“棉”,只有丝字旁的“绵”,指代蚕丝等丝类的丝絮。
绵衣,指的是填充丝絮的衣物。
中原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自然就没有棉纺织业。
“这种植物,朕称之为棉花,你接下来,要想办法,多弄些棉花种子,多找些会种植棉花的人,多找些会纺棉线的手艺人,在河西、陇右地区试种。”
他说的是半生不熟的粟特语,康都罗勉强听得懂,见皇帝对自己如此寄予厚望,激动不已。
丧子之疼,依旧在夜深人静时隐隐作疼,但他人还在,妻妾都获救了,卖主之仆被他剥皮拆骨,发生了的事,终究会渐渐过去。
儿子没了还能再生,日子,会好起来的,能够得到中原皇帝的信任,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那日发生在俱毗罗城外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漫漫黑夜,如今,东方露白,他真的时来运转,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俱毗罗”。
虽然不清楚皇帝为何对这种植物如此感兴趣,康都罗已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完成皇帝交予的任务。
李笠现在交给康都罗的任务,就是把棉花引入河西、陇右种植,并摸索种植技术和经验,还要发展棉花的纺织技术。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只交给康都罗一个人完成,李笠是要把棉花种植、纺织业,作为事关国家前途的新兴产业来抓,动用的资源,自然是国家级别的。
之所以让康都罗参与,并承担初期的重要“开荒任务”,是因为酬功而给予重任,也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
让棉纺成为大西北地区...河西、陇右地区的“主业”,以此推动贸易的大发展。
只要经济发展起来,让各地百姓和地头蛇们都尝到甜头,巨大利润的诱惑,加上制度的引导,会让朝廷的“西域攻略”事半功倍。
只有这样,对西域的经营才能“扭亏为盈”,朝廷在支出巨额军费的同时,也能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向西进行陆地扩张的国策才能维持下去。
所以,小小棉花虽然看起来轻飘飘,却重如泰山,一旦棉花种植、纺织业在中原大规模推广,那就是一番新气象。
这就是他那日在城头,向黄姈说一番话的由头。
只要棉花在中原普及,人们过冬,就有了更好的低成本(相对而言)御寒物料。
不仅如此,在苦寒之地行军作战的军队,或者在这些地方定居的百姓,能有更好的低成本御寒衣物。
对外,棉纺织产品,会成为竞争力极强的外贸产品,为中原的种植园主、纺织作场主、外贸商,带来滚滚利润。
中原商人,用物美价廉、数量管够的优质产品,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以及各类产出,利润一直有保障,那么,贸易必然长期蓬勃发展。
“走出去”有赚头,军事、政治上的持续扩张,或者商业扩张,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种选择,不需要皇帝去带头做,不需要朝廷号召,民间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往外面走,对外面的世界趋之若鹜。
李笠拿着棉花,走出大帐,看着遥远的西面方向。
汉时,中原朝廷就已经在西域驻军,设都护府,然后大规模移民屯田、定居,试图有效经营控制这片地区。
但是,因为气候条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耕始终发展不出足够的规模。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养不活不了足够的人口,维持不了足够的驻军。
人口不足,那么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信仰,对比当地土著,中原移民和驻军都形同被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
朝廷对西域都护府的投入,就只有投入,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等同于输血。
朝廷血多(财力雄厚)时,尚且能维持西域的驻军,一旦国力衰退,这些孤悬在外的都护府,就如同没了父母的孩子,流落异乡,杳无音讯。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想办法在当地扶持起有效的经济产业,让驻军和移民能够把经济发展起来,减少朝廷的负担。
并吸引更多的内地移民来定居。
而棉花,就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新的“都护府”在西域站稳脚跟,然后继续向西推进,总有一天,能把中亚的农耕区给占了...
李笠想到这里,苦笑着摇摇头。
他总算是明白,为何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一为权力和美人,二,是因为还有许多雄心壮志想要实现。
如果真的可以,还真是想...多活个一百年呀...
。。。。。。
行辕,李笠正在接见一位功臣——定居于龟兹国俱毗罗城的粟特商人康都罗。
之前,康都罗因为接应楚军一事外泄,全家被抓,儿子被杀光。
而且是被康都罗和妻妾策马踩死的。
当然,康都罗和妻妾那时是被绑在马上,身不由己,但亲身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刑罚,看着儿子惨死在面前,心灵受到的创伤必然十分巨大。
随后,即将接受“五马裂体”之刑的康都罗,因为楚军的出现,得了喘息之机,又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侥幸逃过一劫。
虽然这位当内应“未遂”,并未来得及立什么大功,但是,李笠依旧决定给予重赏,要让所有人看到,给中原皇帝卖命后的回报有多丰富。
无扎扎实实的军功,康都罗当然不能封爵,但“忠心可嘉”,配得上体面的一官半职,也值得李笠给这位发放一张“特许经营证”。
将来总揽西域贸易事务的“某官督民办商号”,会发放一些“最高权限”的特许经营证,这种“证件”数量有限,可以传家,得了一张,子孙无忧。
具体赏赐,自有安排,李笠现在和康都罗说的事情,是关于高昌、龟兹一带种植的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每次开花,前后会开两种:第一次开的花,先白后红,凋零后,果实崩裂,又开一种花。
此花为白色,无花朵,全都是白色的丝絮,看上去像一团云朵。
所以,这种植物常被人当做观赏花种植,但是,在龟兹、高昌等地,人们将这白色絮状的花朵,用于纺织。
先纺线,然后用线织布,织出来的布,品质不错,吸汗、透气,比麻布、葛布好多了。
李笠仔细琢磨后发现,这植物就是“棉花”,当然,所谓的二次开花,那些白色絮状的“花瓣”,其实不是花,而是果实(棉籽)的绒毛。
中原也有人种这种植物,但都将其当做观赏花,只是零星种植。
而龟兹、高昌地区,以这种植物“花朵”为原料进行纺织的纺织业,已经小有规模,算是棉纺织业的雏形。
所以,李笠发现了机遇,并“发明”了“棉”字。
这个时代,并没有木字旁的“棉”,只有丝字旁的“绵”,指代蚕丝等丝类的丝絮。
绵衣,指的是填充丝絮的衣物。
中原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自然就没有棉纺织业。
“这种植物,朕称之为棉花,你接下来,要想办法,多弄些棉花种子,多找些会种植棉花的人,多找些会纺棉线的手艺人,在河西、陇右地区试种。”
他说的是半生不熟的粟特语,康都罗勉强听得懂,见皇帝对自己如此寄予厚望,激动不已。
丧子之疼,依旧在夜深人静时隐隐作疼,但他人还在,妻妾都获救了,卖主之仆被他剥皮拆骨,发生了的事,终究会渐渐过去。
儿子没了还能再生,日子,会好起来的,能够得到中原皇帝的信任,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那日发生在俱毗罗城外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漫漫黑夜,如今,东方露白,他真的时来运转,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俱毗罗”。
虽然不清楚皇帝为何对这种植物如此感兴趣,康都罗已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完成皇帝交予的任务。
李笠现在交给康都罗的任务,就是把棉花引入河西、陇右种植,并摸索种植技术和经验,还要发展棉花的纺织技术。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只交给康都罗一个人完成,李笠是要把棉花种植、纺织业,作为事关国家前途的新兴产业来抓,动用的资源,自然是国家级别的。
之所以让康都罗参与,并承担初期的重要“开荒任务”,是因为酬功而给予重任,也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
让棉纺成为大西北地区...河西、陇右地区的“主业”,以此推动贸易的大发展。
只要经济发展起来,让各地百姓和地头蛇们都尝到甜头,巨大利润的诱惑,加上制度的引导,会让朝廷的“西域攻略”事半功倍。
只有这样,对西域的经营才能“扭亏为盈”,朝廷在支出巨额军费的同时,也能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向西进行陆地扩张的国策才能维持下去。
所以,小小棉花虽然看起来轻飘飘,却重如泰山,一旦棉花种植、纺织业在中原大规模推广,那就是一番新气象。
这就是他那日在城头,向黄姈说一番话的由头。
只要棉花在中原普及,人们过冬,就有了更好的低成本(相对而言)御寒物料。
不仅如此,在苦寒之地行军作战的军队,或者在这些地方定居的百姓,能有更好的低成本御寒衣物。
对外,棉纺织产品,会成为竞争力极强的外贸产品,为中原的种植园主、纺织作场主、外贸商,带来滚滚利润。
中原商人,用物美价廉、数量管够的优质产品,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以及各类产出,利润一直有保障,那么,贸易必然长期蓬勃发展。
“走出去”有赚头,军事、政治上的持续扩张,或者商业扩张,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种选择,不需要皇帝去带头做,不需要朝廷号召,民间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往外面走,对外面的世界趋之若鹜。
李笠拿着棉花,走出大帐,看着遥远的西面方向。
汉时,中原朝廷就已经在西域驻军,设都护府,然后大规模移民屯田、定居,试图有效经营控制这片地区。
但是,因为气候条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耕始终发展不出足够的规模。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养不活不了足够的人口,维持不了足够的驻军。
人口不足,那么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信仰,对比当地土著,中原移民和驻军都形同被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
朝廷对西域都护府的投入,就只有投入,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等同于输血。
朝廷血多(财力雄厚)时,尚且能维持西域的驻军,一旦国力衰退,这些孤悬在外的都护府,就如同没了父母的孩子,流落异乡,杳无音讯。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想办法在当地扶持起有效的经济产业,让驻军和移民能够把经济发展起来,减少朝廷的负担。
并吸引更多的内地移民来定居。
而棉花,就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新的“都护府”在西域站稳脚跟,然后继续向西推进,总有一天,能把中亚的农耕区给占了...
李笠想到这里,苦笑着摇摇头。
他总算是明白,为何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一为权力和美人,二,是因为还有许多雄心壮志想要实现。
如果真的可以,还真是想...多活个一百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