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草原舞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年是对春节的俗称。很多人都知道过年的由来:相传在远古的时代,人们时常遭受一种怪兽的威胁,这种凶猛的野兽叫做“年”年到了冬天,食物短缺,它就下山骚扰百姓,百姓不得安宁。时日一久,人们逐渐发现这头年兽的弱点,原来它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响声。因此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到了冬天,年将要出现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的弄出各种声响。这天夜里,年正要进村猎食,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红色及火光,吓得回头就跑。人们看见年跑了,胆子壮了,更起劲的敲打器具,一路追向前去。年吓得跑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第二天天一亮,大家高高兴兴的出门互道恭喜,张灯结彩,杀鸡宰羊,饮酒设宴来庆祝。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边挂上桃符,贴上红纸,敲锣打鼓,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祝贺道喜,这些习俗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过年。五代蜀主孟昶在除夕时题两句话在桃板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为最早的一副春联。逐渐人们把桃符的红纸逐渐变成春联,人们又把一些受景仰的人尊为神,供奉神像,张贴门神,认为他们可以镇宅降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南、北方过年的日期并不统一,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春节统一日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春节固定下来,但民俗仍旧是五花八门。
风俗习惯与民族和地区关系密切,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
道教建立以前人们已经有了一些习俗,道教确立后,把一些习俗规范化、系统化,道教便成了中国历史最悠久、信徒最多的宗教。随着外国的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流传至我国,溶入了中国的文化,形成了今天的文化传统。
我先说说我所在的地区的人们的习俗。地处内蒙古东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个多民族的城市。汉族人的习俗在腊月时家家户户蒸豆包(糯米面里包豆馅)、年糕,馒头,因为过年期间不做饭,菜是现吃现做。
在过去,过年要从腊月二十三这天算起,旧中国人们要供灶神张奎,腊月二十三这天为小年(南方有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的),是祭灶的日子,要把旧的“灶神”换掉,据说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人们还要给灶神供奉糖瓜,有“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说,粘的是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让他们上天汇报时多说好话,所以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由来。如今这些习俗没有了,小年这天吃饺子的习俗仍在延续。
过去人们都住平房,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开着门,不用担心有小偷,小偷这天都不工作。大家等着迎接财神。十二点,饺子下锅,鞭炮齐响。孩子们要给长辈磕头、拜年。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孩子们给长辈拜年不再磕头了。
初一吃饺子,穿新衣服,长辈们在家里等着亲戚们中的晚辈来拜年,年轻人都去给亲戚、朋友、邻居拜年,长辈给晚辈压金钱。从初一拜到初五一般都吃两顿饭。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五也叫“破五”过了初五“年”就算过去了。有传说财神是正月初五的生日,这天是迎财神,总之都要吃饺子,放鞭炮。“好吃不如饺子”旧中国老百姓都很穷,能吃到的最好吃的莫过于饺子了。
亲朋之间拜年一般在初五之前就完成了,初五到十五之间,在路上遇上熟人拜个年,问声好。农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为“人七日”这三天天气好坏分别象征少年、壮年、老年人是否吉顺。这三天,人们不主张出门。上世纪,初五以后,政府要求各单位、各农村都必须出会,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到各单位门前表演,每到一处,单位都要放鞭炮欢迎,给红包,... -->>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年是对春节的俗称。很多人都知道过年的由来:相传在远古的时代,人们时常遭受一种怪兽的威胁,这种凶猛的野兽叫做“年”年到了冬天,食物短缺,它就下山骚扰百姓,百姓不得安宁。时日一久,人们逐渐发现这头年兽的弱点,原来它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响声。因此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到了冬天,年将要出现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的弄出各种声响。这天夜里,年正要进村猎食,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红色及火光,吓得回头就跑。人们看见年跑了,胆子壮了,更起劲的敲打器具,一路追向前去。年吓得跑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第二天天一亮,大家高高兴兴的出门互道恭喜,张灯结彩,杀鸡宰羊,饮酒设宴来庆祝。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边挂上桃符,贴上红纸,敲锣打鼓,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祝贺道喜,这些习俗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过年。五代蜀主孟昶在除夕时题两句话在桃板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为最早的一副春联。逐渐人们把桃符的红纸逐渐变成春联,人们又把一些受景仰的人尊为神,供奉神像,张贴门神,认为他们可以镇宅降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南、北方过年的日期并不统一,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春节统一日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春节固定下来,但民俗仍旧是五花八门。
风俗习惯与民族和地区关系密切,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
道教建立以前人们已经有了一些习俗,道教确立后,把一些习俗规范化、系统化,道教便成了中国历史最悠久、信徒最多的宗教。随着外国的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流传至我国,溶入了中国的文化,形成了今天的文化传统。
我先说说我所在的地区的人们的习俗。地处内蒙古东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个多民族的城市。汉族人的习俗在腊月时家家户户蒸豆包(糯米面里包豆馅)、年糕,馒头,因为过年期间不做饭,菜是现吃现做。
在过去,过年要从腊月二十三这天算起,旧中国人们要供灶神张奎,腊月二十三这天为小年(南方有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的),是祭灶的日子,要把旧的“灶神”换掉,据说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人们还要给灶神供奉糖瓜,有“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说,粘的是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让他们上天汇报时多说好话,所以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由来。如今这些习俗没有了,小年这天吃饺子的习俗仍在延续。
过去人们都住平房,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开着门,不用担心有小偷,小偷这天都不工作。大家等着迎接财神。十二点,饺子下锅,鞭炮齐响。孩子们要给长辈磕头、拜年。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孩子们给长辈拜年不再磕头了。
初一吃饺子,穿新衣服,长辈们在家里等着亲戚们中的晚辈来拜年,年轻人都去给亲戚、朋友、邻居拜年,长辈给晚辈压金钱。从初一拜到初五一般都吃两顿饭。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五也叫“破五”过了初五“年”就算过去了。有传说财神是正月初五的生日,这天是迎财神,总之都要吃饺子,放鞭炮。“好吃不如饺子”旧中国老百姓都很穷,能吃到的最好吃的莫过于饺子了。
亲朋之间拜年一般在初五之前就完成了,初五到十五之间,在路上遇上熟人拜个年,问声好。农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为“人七日”这三天天气好坏分别象征少年、壮年、老年人是否吉顺。这三天,人们不主张出门。上世纪,初五以后,政府要求各单位、各农村都必须出会,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到各单位门前表演,每到一处,单位都要放鞭炮欢迎,给红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