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重生在顺治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淑云说得有些口渴了,喝了一口水之后又接着讲道“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生息,渐渐的不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人们同时也学会了建造房屋和耕种农田。这就需要大面积的砍伐树木,草场同样也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使得黄河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了现在这样满是泥沙浑浊不堪。”
康熙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因为植物减少的原因,黄河才会不断泛滥的?”
“也可以这么说吧,当然这种局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的文明,无论是保存火种、人工取火、狩猎、建房、取暖、熟食,无一不与木器有关。而恰恰是由于树木看似太过平常了,又随处可见。且木器的可燃性,易毁性,都使得人们忽视了它的重要。其实植物不但能保持水土,还能防风固沙。
当年汉唐古都长安城规模宏大,盛极一时,为什么后来的许多朝代几经更迭,却都废弃不用。缺少水源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停的建造宫殿和房屋,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加,这都使得植被被严重破坏,环境恶化,水源也同时在不断减少。还有传说中西域的楼兰古国,也是因为没有看到植物的重要性,不断的砍伐,却不加以补种,所以这个传说中极美丽富饶的西域强国,一夜之间被黄沙掩埋,导致亡国。”
听到这里康熙悚然,一脸的震惊。不敢置信的喃喃道“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
“我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周围的许多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当人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太迟了。就拿咱这京城来说,近几年的秋冬两季,总有那么几天风沙特别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这就是因为蒙古放牧的族群不断扩大。草场被破坏的结果。这些看似普通的花草树木实则跟咱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淑云看了看正一脸严肃认真听自己讲述的康熙,又接着道“所以我提出的治理黄河的第一点就是在其两岸和流域内广泛栽树种草,重点放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恢复植被。这是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这个办法对于许多风沙大,水源少,洪水与泥石流频发的地区都适用。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这代人不能全部完成。还需要我们的后代继续不断的努力。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后世子孙都会因此而受益。”
康熙皱眉思考了许久。然后问道“真的是因为植物被破坏的原因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淑云,不是朕不相信你。要是按你说的做,就将会有大量的农田被征用,那些失去土地与家园的百姓怎么办?朕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理由来向满朝文武和天下的百姓交代啊。”
淑云想了一下道“根据岩层和地质的变化。我所说的这些是可以体现出来的。但是大臣和百姓们又不懂这些,就是和他们讲了,他们也不见得会相信啊。”
淑云有些为难,然后沉思片刻才道“我有想不明白的问题时,总会给自己提问。很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那么现在我就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解释一下。
首先,夏之前,治水的记录是从禹开始的,为什么之前却没有?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这就说明在此之前人们是不会耕种农田的,那么他们又是以什么为食呢,我想肯定不外乎打渔和狩猎了。正是因为有了炎帝,人们开始和耕种农田,建造房屋定居下来。这也就需要大面积平坦肥沃的土地。因此森林和草场被破坏是必然的。
玄烨。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从禹开始,经过一代代的发展,黄河的泛滥次数是在不断增加的,它的水量却在逐年减少,甚至最近这近百年间还发生过断流的现象。这些问题只要翻看史书,就会发现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吧?而且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多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生活呢?谁都不是傻子,如果那里不好的话,又经常发生水灾,谁还愿意住在那里?正是因为那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等诸多好处。人们才会把那里当作家园去用心建设。”
康熙显然是明白了,没用淑云再继续解释,就点头接着淑云的话道“是啊,无论游牧还是农耕,都离不开水源。想必那个时候的人还不会像现在这样开凿水井吧。再说想要大面积灌溉,光是几口水井是远远不够的。沿河而居是必然的选择。况且没有充足的衣物,是难以过冬的,在气候温暖的地区生活也同样是必须的。人多了,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也就不稀奇了。”
然后康熙握紧了拳头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说的好啊,淑云,朕决定... -->>
淑云说得有些口渴了,喝了一口水之后又接着讲道“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生息,渐渐的不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人们同时也学会了建造房屋和耕种农田。这就需要大面积的砍伐树木,草场同样也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使得黄河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了现在这样满是泥沙浑浊不堪。”
康熙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因为植物减少的原因,黄河才会不断泛滥的?”
“也可以这么说吧,当然这种局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的文明,无论是保存火种、人工取火、狩猎、建房、取暖、熟食,无一不与木器有关。而恰恰是由于树木看似太过平常了,又随处可见。且木器的可燃性,易毁性,都使得人们忽视了它的重要。其实植物不但能保持水土,还能防风固沙。
当年汉唐古都长安城规模宏大,盛极一时,为什么后来的许多朝代几经更迭,却都废弃不用。缺少水源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停的建造宫殿和房屋,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加,这都使得植被被严重破坏,环境恶化,水源也同时在不断减少。还有传说中西域的楼兰古国,也是因为没有看到植物的重要性,不断的砍伐,却不加以补种,所以这个传说中极美丽富饶的西域强国,一夜之间被黄沙掩埋,导致亡国。”
听到这里康熙悚然,一脸的震惊。不敢置信的喃喃道“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
“我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周围的许多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当人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太迟了。就拿咱这京城来说,近几年的秋冬两季,总有那么几天风沙特别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这就是因为蒙古放牧的族群不断扩大。草场被破坏的结果。这些看似普通的花草树木实则跟咱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淑云看了看正一脸严肃认真听自己讲述的康熙,又接着道“所以我提出的治理黄河的第一点就是在其两岸和流域内广泛栽树种草,重点放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恢复植被。这是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这个办法对于许多风沙大,水源少,洪水与泥石流频发的地区都适用。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这代人不能全部完成。还需要我们的后代继续不断的努力。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后世子孙都会因此而受益。”
康熙皱眉思考了许久。然后问道“真的是因为植物被破坏的原因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淑云,不是朕不相信你。要是按你说的做,就将会有大量的农田被征用,那些失去土地与家园的百姓怎么办?朕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理由来向满朝文武和天下的百姓交代啊。”
淑云想了一下道“根据岩层和地质的变化。我所说的这些是可以体现出来的。但是大臣和百姓们又不懂这些,就是和他们讲了,他们也不见得会相信啊。”
淑云有些为难,然后沉思片刻才道“我有想不明白的问题时,总会给自己提问。很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那么现在我就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解释一下。
首先,夏之前,治水的记录是从禹开始的,为什么之前却没有?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这就说明在此之前人们是不会耕种农田的,那么他们又是以什么为食呢,我想肯定不外乎打渔和狩猎了。正是因为有了炎帝,人们开始和耕种农田,建造房屋定居下来。这也就需要大面积平坦肥沃的土地。因此森林和草场被破坏是必然的。
玄烨。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从禹开始,经过一代代的发展,黄河的泛滥次数是在不断增加的,它的水量却在逐年减少,甚至最近这近百年间还发生过断流的现象。这些问题只要翻看史书,就会发现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吧?而且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多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生活呢?谁都不是傻子,如果那里不好的话,又经常发生水灾,谁还愿意住在那里?正是因为那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等诸多好处。人们才会把那里当作家园去用心建设。”
康熙显然是明白了,没用淑云再继续解释,就点头接着淑云的话道“是啊,无论游牧还是农耕,都离不开水源。想必那个时候的人还不会像现在这样开凿水井吧。再说想要大面积灌溉,光是几口水井是远远不够的。沿河而居是必然的选择。况且没有充足的衣物,是难以过冬的,在气候温暖的地区生活也同样是必须的。人多了,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也就不稀奇了。”
然后康熙握紧了拳头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说的好啊,淑云,朕决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