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独泊伊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运气。
状元公姓王,有人说是宋代,有人说是明代,状元公外放为官,得了暴病,死在中途,天热,就地葬了,状元公是不幸的才子,可状元村有幸,临坟而居,遇到外村人问,总自豪地说,我们是状元村的。
孩子们不开心,因为是状元村的,就必须读书,作文章。
这可是苦差事。
驼碑的乌龟也不过这样惨。
是一代传一代的苦差事。
状元村有史可查,就出一个状元,三个秀才,钱三先生是最后一个秀才。
钱三先生,书读的精,文章写的不错,很年轻就进了学,他父亲隆重的祭了祖,老人家磕了三个头,说,我们钱家,往后,可以在碑顶加帽了。
钱三先生却没能三元及第。
这有个缘故。
那年开考,他到省城应乡试。刚入场子坐定,就见一个人披麻戴孝,敲着锣,边走边扯着嗓子哀号:
有冤的伸冤!有仇的报仇!
有冤的伸冤!有仇的报仇!
声音凄楚,像冤死鬼叫冤。
钱秀才坐不住了。他想起了去年给人写状子使黑钱的事,于是如坐针毡,手把不住笔杆,文思大乱,草草应了场就回家了。
回家后就病了一场。
有人说,秀才心肠不够硬,自己毁了前程,本乡少了一位官老爷。
也有人说,他到底知羞,尚有人心。
那场,文才不如他的倒中了许多。
他从此就绝意科考了。
家里有两顷地,不愁吃穿,就着现成的空房子,开了馆,教村里的孩子,认几个字,念几句没用的古书。
在私塾里指挥倜傥,吟诗作对,写写画画,也不错。
时代变得快,科举废了,新式学校兴起。有钱人家把孩子送到县城省城读书。但启蒙还要在村里。三、百、千,包举杂字,论语,早早在村学里背熟了。
习习字,学会打打算盘,不想走上学一途的,也就够一辈子用的了。
所以,村民们,稍能糊口的,一定让孩子去挨钱三先生的几戒尺。都说钱先生的戒尺有灵气,能帮笨子孩打通七窍。
唉,岁月真不饶人。
他直起腰,捶了捶酸麻的后背,眯了眼睛,又看天。苦楝树的叶子快掉净了。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欢叫。
好小子,冷了吧?
冷了。
我们烤火,暖和暖和手。来,帮爷爷抱书去。
爷孙俩吭哧吭哧把书都抱了来堆在院子里。
我们用书来烤手,好不好。
好,好。爸爸老让我认字,真烦,我恨书。
小孙子快活极了,他拆开了一个个蓝布面书匣,把书册打开,胡乱扔在一起。
三先生哆嗦着划了好几根,才擦燃了火柴,点着了书页。
火不旺,那宣纸的质地太绵软细腻了。
一股股檀香从火中溢出,在院子里弥散开来,三先生把它们贪婪地吸入鼻腔,闭了眼,眼角流出了泪水。
他扶拐棍的手却吃不住劲,一下子松了,身子慢慢歪倒下来。
爷爷!爷爷!
小孙子哭了。
他扶不动他的老爷爷。
过了两个时辰。
钱三先生醒了,他躺在床上。四个儿子跪在床沿边,一脸愁苦,看着老爹,父亲老了,威严还在,孩子们是深受他的理学影响的。
三先生笑了。
都跪着干嘛。起来吧!
他额上的抬头纹豁然开了。
把我那块端砚拿来。
小儿子忙起身去拿。
三先生抖着手,慢慢摩挲着那细腻的刻花和铭文。
这块砚台跟了三先生一辈子,四乡里很都人都认识。
钱三先生的字好看,不颜不柳,自创一格。长于写对子写碑。四乡里叫一绝。
谁家有几顷地,不为先人立通碑?碑好请,字难求,三先生的字更难求,人家是秀才公,有功名的。
架子当然是有的,用驴请来,烧好烟炮,请庄上有头脸的乡党作陪,喝三杯酒,开笔写,笔酣墨饱,力道使匀了,一挥而就,接着再喝,喝醉了,就用车送回来,车上还要装上作润笔的钱粮。
这砚台发墨啊。
四乡里都知道,没有这块端砚,三先生的字就走形。
现在,我用不上这好东西了。
三先生吁了口气。
他向儿子们交待遗言:
我要走了。
一句话,儿子们的泪就下来了。
别哭,蠢货。谁不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今年八十四,活到顶了。
儿子们的脸哭丧着。
我走之后,不要立碑。棺材要小,要薄,这样好抬,不累人。圹要深,要深!放进棺材,要离地面一犁头深,记住,一犁头,别让犁头碰了我。
他瞪着大儿子,大儿子低声答应了他。
今后过日子,一不要为人作保,二不要借钱给人。切记
三先生手一松,那片精致的砚台掉下床摔成了两半。
钱三先生从容去了。
他躲过了一场运动,一场刺入骨子里的运动。他早走了一年,就一年,很遗憾,没赶上,地下有知,是哭是笑,谁也猜不到了。
几年后,平坟整地,所有的坟头都铲平,有主的人家,就请了人,重新起了棺木,深挖深埋,动先人的尸骨,总是无奈。没主的坟头,就砸烂棺盖,硬往下踩。犁头经过,嗑嚓一声,翻起来,曝在日头下,让人心里惶惑不安。
独有三先生的棺材安然无恙,状元村的人不禁唏嘘,哎呀,读书人,就是与众不同。
运气。
状元公姓王,有人说是宋代,有人说是明代,状元公外放为官,得了暴病,死在中途,天热,就地葬了,状元公是不幸的才子,可状元村有幸,临坟而居,遇到外村人问,总自豪地说,我们是状元村的。
孩子们不开心,因为是状元村的,就必须读书,作文章。
这可是苦差事。
驼碑的乌龟也不过这样惨。
是一代传一代的苦差事。
状元村有史可查,就出一个状元,三个秀才,钱三先生是最后一个秀才。
钱三先生,书读的精,文章写的不错,很年轻就进了学,他父亲隆重的祭了祖,老人家磕了三个头,说,我们钱家,往后,可以在碑顶加帽了。
钱三先生却没能三元及第。
这有个缘故。
那年开考,他到省城应乡试。刚入场子坐定,就见一个人披麻戴孝,敲着锣,边走边扯着嗓子哀号:
有冤的伸冤!有仇的报仇!
有冤的伸冤!有仇的报仇!
声音凄楚,像冤死鬼叫冤。
钱秀才坐不住了。他想起了去年给人写状子使黑钱的事,于是如坐针毡,手把不住笔杆,文思大乱,草草应了场就回家了。
回家后就病了一场。
有人说,秀才心肠不够硬,自己毁了前程,本乡少了一位官老爷。
也有人说,他到底知羞,尚有人心。
那场,文才不如他的倒中了许多。
他从此就绝意科考了。
家里有两顷地,不愁吃穿,就着现成的空房子,开了馆,教村里的孩子,认几个字,念几句没用的古书。
在私塾里指挥倜傥,吟诗作对,写写画画,也不错。
时代变得快,科举废了,新式学校兴起。有钱人家把孩子送到县城省城读书。但启蒙还要在村里。三、百、千,包举杂字,论语,早早在村学里背熟了。
习习字,学会打打算盘,不想走上学一途的,也就够一辈子用的了。
所以,村民们,稍能糊口的,一定让孩子去挨钱三先生的几戒尺。都说钱先生的戒尺有灵气,能帮笨子孩打通七窍。
唉,岁月真不饶人。
他直起腰,捶了捶酸麻的后背,眯了眼睛,又看天。苦楝树的叶子快掉净了。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欢叫。
好小子,冷了吧?
冷了。
我们烤火,暖和暖和手。来,帮爷爷抱书去。
爷孙俩吭哧吭哧把书都抱了来堆在院子里。
我们用书来烤手,好不好。
好,好。爸爸老让我认字,真烦,我恨书。
小孙子快活极了,他拆开了一个个蓝布面书匣,把书册打开,胡乱扔在一起。
三先生哆嗦着划了好几根,才擦燃了火柴,点着了书页。
火不旺,那宣纸的质地太绵软细腻了。
一股股檀香从火中溢出,在院子里弥散开来,三先生把它们贪婪地吸入鼻腔,闭了眼,眼角流出了泪水。
他扶拐棍的手却吃不住劲,一下子松了,身子慢慢歪倒下来。
爷爷!爷爷!
小孙子哭了。
他扶不动他的老爷爷。
过了两个时辰。
钱三先生醒了,他躺在床上。四个儿子跪在床沿边,一脸愁苦,看着老爹,父亲老了,威严还在,孩子们是深受他的理学影响的。
三先生笑了。
都跪着干嘛。起来吧!
他额上的抬头纹豁然开了。
把我那块端砚拿来。
小儿子忙起身去拿。
三先生抖着手,慢慢摩挲着那细腻的刻花和铭文。
这块砚台跟了三先生一辈子,四乡里很都人都认识。
钱三先生的字好看,不颜不柳,自创一格。长于写对子写碑。四乡里叫一绝。
谁家有几顷地,不为先人立通碑?碑好请,字难求,三先生的字更难求,人家是秀才公,有功名的。
架子当然是有的,用驴请来,烧好烟炮,请庄上有头脸的乡党作陪,喝三杯酒,开笔写,笔酣墨饱,力道使匀了,一挥而就,接着再喝,喝醉了,就用车送回来,车上还要装上作润笔的钱粮。
这砚台发墨啊。
四乡里都知道,没有这块端砚,三先生的字就走形。
现在,我用不上这好东西了。
三先生吁了口气。
他向儿子们交待遗言:
我要走了。
一句话,儿子们的泪就下来了。
别哭,蠢货。谁不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今年八十四,活到顶了。
儿子们的脸哭丧着。
我走之后,不要立碑。棺材要小,要薄,这样好抬,不累人。圹要深,要深!放进棺材,要离地面一犁头深,记住,一犁头,别让犁头碰了我。
他瞪着大儿子,大儿子低声答应了他。
今后过日子,一不要为人作保,二不要借钱给人。切记
三先生手一松,那片精致的砚台掉下床摔成了两半。
钱三先生从容去了。
他躲过了一场运动,一场刺入骨子里的运动。他早走了一年,就一年,很遗憾,没赶上,地下有知,是哭是笑,谁也猜不到了。
几年后,平坟整地,所有的坟头都铲平,有主的人家,就请了人,重新起了棺木,深挖深埋,动先人的尸骨,总是无奈。没主的坟头,就砸烂棺盖,硬往下踩。犁头经过,嗑嚓一声,翻起来,曝在日头下,让人心里惶惑不安。
独有三先生的棺材安然无恙,状元村的人不禁唏嘘,哎呀,读书人,就是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