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四牌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二十多年没穿过这条胡同了。
变化不是很大。
夹道的槐树似乎也并没有变粗。想来是童年时我人细,那时的槐树望去便觉很粗。现在我人粗了,槐树虽已增加许多年轮,我望去感觉上却持平。不过槐树是更高了。两边枝叶的密合度更稠了,阳光透过槐树的绿冠丝丝缕缕地泻下来,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从身后驶来又擦身而过,白发苍苍的老大妈提着菜篮缓缓地迎面而来。谁家院门边,把门的槐树枝桠上吊着鸟笼,鸟主人——一位干瘦的老大爷坐在小竹椅上,不是仰靠椅背而是直腰垂头地打着瞌睡,椅子边搁着一只沏好花茶的、缠着玻璃丝套子的果酱瓶
我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童年时代。
不过我不愿意回忆。回忆是个讨厌的东西。我爱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忘却。忘却长得很丑,是个麻子,但麻子其实就是个筛子,他能帮我们恰到好处地筛下那些不必记忆的东西,只留下甜蜜、自豪与无所谓。人不嫌友丑。我拥抱筛子。
渐渐走拢胡同口,忽然发现一些赤膊男子在施工,一位不赤膊的男子似乎在指挥他们,或者在训斥他们,而三三两两的路人或胡同里的邻居在一旁观望。我走近一看,看出是在修一个存放小轿车的车库,不消说,那是一座新翻修过的小院的组成部分。
我也站住围观,顺便问身边一位老大爷:“哪位首长的宅子?”
“首长?”老大爷白了我一眼,告诉我说。“首长没有自个儿来监工的!是甘木匠的老七,搞个体大发了,烧包儿,摆谱哩!”
甘七?
对,甘木匠,他生了一大堆子女,不仅有甘七,那以后还有甘八、甘九
我仔细端详那甘七,吃了一惊,活脱脱就是当年的甘木匠啊!只是,当年的甘木匠不曾穿过他那样的t恤;我不由得走上前去,我看出那t恤胸袋上有带双叶的花朵商标。啊,那是法国的大名牌“梦特娇”倘非水货,那么起码值数百元人民币;他腰上的皮带,金灿灿的金属带头上有兔头标志,那是美国的大名牌“花花公子”看来当然是正宗货,那就也起码值二三百元人民币
甘七见我朝他走近,拧着眉毛,警惕地望着我。我则友好地朝他打招呼:“小七!”
甘七退了一步,斜眼上下打量我,问:“你哪位?”
“我当年也住这胡同,咱们两家是邻居啊!你那时候还小,我也不大我小学时候跟你大姐是同班同学”
“我大姐?”甘七仍旧很不放心地盯着我,他似乎并不存在过什么大姐。他完全是质问的口吻:“什么大姐?她叫什么?”
“你大姐不是叫甘福云么?”我热切地说“那时候她净背着你抱着你,你怎么忘了?”
我期待着他那僵硬的面容软融下来,企盼着他眼中漾出记忆的波环,乃至泛出晶莹的泪花,然而,显然他同那位名叫忘却的朋友关系更瓷,忘却给予他的筛子上简直全是碗大的筛孔,他简直想不起谁曾经有过甘福云这样一个名字
我在甘七和周围人们诧异的目光中突然抽身离去,我快步走出那条胡同,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兴起重新去穿过它那幽长的身躯。然而,我那忘却朋友却突然细密了他的筛网,使我心上有些不算沉重也不算粗大的记忆,滚动在筛网上却怎么也跌落不下,毛毛碜碜的好生难过
2
整个50年代,我家都住在那条胡同的35号大院里。那时候,35号大院是部里的几大宿舍院落之一。
那是很大的一所院落。估计在晚清的时候筑成,并非贵族的宅院,所以院门并不堂皇,里面也不按皇家厘定的格局建造。据传是一位富商的私宅,原籍江南,所以除了垂花门以内的四合院,以及围绕那内四合院的若干小偏院和代替院墙的浅进身房舍外,靠东边一大片还有仿江南样式的不算太小的花园,花园里原有太湖石堆砌的小山、月洞门、之形走廊和小轩舍;又据说日本鬼子占据北京时,宅主逃往南方,这院落成为了日本占领军的一所特务机构,因而到我们住进去时,院内的装饰性建筑和花木已被破坏得所剩无多,那花园部分尤其已失去原有光彩,稍能令人有愉快感的,只剩月洞门和一株极大的马樱花树。那马樱花树盛夏时如一柄巨伞,投下大片的阴凉,并且开出一茬又一茬芬芳的马樱花来。开败的马樱花落到地上,并不即刻枯萎,拾起来凑成一把,搁到鼻子底下用那丝状花瓣摩擦鼻孔,可以使你接连打出好些个很香的喷嚏来。
那时部里没有冗员,住进宿舍大院的职工个个生龙活虎,各司其职,不过都是拉家带口的,单身职工另有宿舍,不入此院。那时候似乎并无房荒的问题,那宿舍大院有好几年都并未住满,对入住的职工,总务处大概也有什么级别给什么待遇的某些规定,但大家似乎都采取了够住就行的入住原则,因为刚从供给制转换为薪金制,本来并不多的房租,对一些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的职工来说,便成了须精打细算、尽量节省的一项开支。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当今北京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本来可以住三间或四间房的家庭,他自己却只要一间或两间房住,为的是少付房租。
我父亲算是解放前与地下党合作的进步职员,解放后从重庆调到北京这个国家机关得到信任和重用,父亲当时也不过40出头,已是行政十一级的副局级干部,但我们当时兄弟姐妹五人除大哥已参军、二哥已在东北工作外,其余三人都仍在上学,所以父亲没要总务处安排的内四合院中的五间北房,而主动要了月洞门中原作书房用的三间西房,那时候不讲究什么家具摆设,别说组合柜、沙发没有,记得我阿姐新缝出一件布拉吉,想照镜子看看效果,都是跑到内四合院别人家,借人家大立柜的穿衣镜去满足那简单的欲望的。当然,50年代中期后,我家总算添置了从旧货店买来的大立柜和旧沙发,那是后话。
我家住的那个月洞门里的花园小院,马樱花树的那边,有两间比较低矮的房舍,原是阔人家抚琴清心的小小轩舍,部里作了宿舍用后,将破败的轩舍翻盖成了两间水泥瓦顶的小小平房。那时候,部里的木匠师傅甘大全便自愿选择了那两间平房作为他家的居室。当时,他和老婆以外,已生有七个子女,但他同我父母一样,觉得自己选择的房舍足够一家之用,并且房租上也节约些。我去过他家,回忆起来,似乎也并不怎样的拥挤——外间屋,一个大通铺,睡六位子女,空出来的地方,一张大炕桌,一架碗柜,一些小椅子、小板凳,足可供全家用餐和上学的子女做功课;倘在夏日,用餐都挪到院中马樱花树下,那么,那外间屋便有一半是空的;里间屋,一个大通铺是甘木匠夫妇带着幼子睡觉的地方。另外有一只甘木匠打出来的农村式大躺柜,全家的细软可以尽收于内,你想像一下,便可以明白,甘木匠当时何以并不觉得租用那两间平房有什么委屈之感。
人的空间感和空间占有欲,确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3
我那时觉得甘木匠是一座塔。其实当年的甘木匠还不到40岁,我却以为他是位老大爷。也许甘木匠身高不过只有一米七几,我印象中的他那是必须仰望的。他总胡子拉碴的,不仅是络腮胡,有时候,他那微凹的腮窝上也布满长长的胡须,如果他剃一点胡须,那就只剃腮上的部分;他一年四季里除了冬季,似乎三季里上身都仅穿一件中式的无袖无领的白布小褂,前后两部分中间只用若干布条相连,前面用中式纽襻系合;他的胳膊似乎特别长,稍一弯曲,上膊的肱二头肌便鼓起老高,仿佛皮下蜷伏着一只松鼠;尽管他总在露天里干活,但他皮肤不黑,甚至相当白净。有时候他看上去皮肤发黄发暗,我妈妈看见就说甘木匠又病了,准给他送药去。
我妈妈弄得清他那一串子女谁比谁大,谁是哥哥谁是妹妹,我却只清楚老大是个姑娘,叫甘福云。因为我俩在小学一直同班,而且常常在排座位时排成同桌——很长时间里,我的身高总与她持平;甘福云比我大一岁,我妈妈告诉我的,对此我很不服气,但这件事是不能通过,比如说发奋或竞争加以改变的,对此我只能抱恨终生。
和甘福云同座是很倒霉的。往往已经开始上头一节课,她却还没到校,老师看见我旁边的座位空着,便会望着我问:“甘福云呢?她怎么又没来?”
我便大胆地同老师对视,一脸“问得着我吗?!”的抗议表情。可是老师知道我家和甘家是近邻,所以有时候便毫不留情地把我叫起来问:“蒋盈海,甘福云怎么没来上学?”我便“腾”地站起来,腰板挺得笔直,故意先说一声:“我知道——”然后话音一转,慢条斯理地说:“我知道我自个儿一早上没见着过她的影儿”同学们便嗤嗤发笑,老师便挥手让我坐下并让大家安静,而这时候往往甘福云恰巧汗津津地迈入教室。于是同学们便不用组织地来了一个哄堂,其中我的笑声一定最尖最响并且持续最久。
开头,我确实没有探究过甘福云为什么迟到,后来,我发现了那一秘密——我们胡同中段,当年有一家不大不小的工厂,生产什么的,已不复记忆,但它有一个挺大的锅炉房,每天早上,值班的工人要把头天封的火扒开,从后门用小推车推出几车煤渣来,那些煤渣往往还冒着烟,有些未燃尽的煤块还亮着红光。煤渣刚一倒完,后门刚一关上,便有不少拾煤渣的孩子,蜂拥上去抢拾还可再燃的煤渣。有一天,我上学出发得比往日早,路过那里时,发现冲上去拾煤渣的孩子里,最勇最鲁的一位,便是我的同桌甘福云。原来她几乎每天都来做这件事,拾完一满筐煤渣,她便把煤渣筐送回家,然后再去上学。因为那工厂的锅炉工并不能准时清渣倒渣,有时倒得晚,甘福云拾完煤渣再上学,自然便会迟到。
我知道甘福云为什么会迟到以后,之所以仍不向老师揭发原委,是因为我不愿意让老师和班上同学知道我们部里的宿舍大院中有拾煤渣的人,尤其是跟我同住大院中一个小院的邻居,竟然天天早上拾煤渣,这说出去太让我脸上无光。
可是有一天,甘福云不仅又一次迟到,还自己暴露出了她的秘密。她那天不知为什么没有把拾到的一筐煤渣送回家去,就到学校来了。她把一筐煤渣搁在了教室门口,喊了声:“报告!”老师停下讲课,准许她进教室后,她在众目睽睽下背着书包走进了教室,所有的人都看见了——她右手拿着一个拾煤渣的工具,是她父亲为她制作的一个木柄上安装着五根粗铁丝弯成的笊篱状叉子。大概我又是头一个发出响亮笑声的人,整个教室中又是一个满满当当的哄堂,把站在前面讲小数点乘法的老师气得脸色煞白。他没有让甘福云坐下,而是让她站在座位上,厉声地质问她:“你怎么回事?你提的那是什么东西?不许把玩具带进教室来,你懂吗?”
甘福云微仰着脸,一双小眼睛坦然地望着老师,从容地回答说:“老师,这不是玩具,这是干活用的!”
教师以为她是蓄意顶撞,越发声色俱厉起来,批评她说:“干什么活?!这儿是教室,只许带书包,带书本文具,你那是什么东西?像是把叉子,你用那东西干什么活?”
甘福云便回答说:“这是拾煤渣用的。我把煤渣筐搁教室外头了,这把叉子我怕丢了,所以拿进来了。”
同学们忍不住又来了个哄堂。我笑得喘不过气来,心想,你那拾煤渣的玩意儿,送给谁,谁要呢?你还怕丢了它!哈哈哈老师气得用粉笔擦使劲敲讲台,待我们笑声终于平息,又厉声问甘福云:“你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送回家去?你干吗要把它们带到学校?”
甘福去仍旧从从容容地回答:“每天我都是送回家再来学校的,今天他们煤车倒得特晚,我怕来得太晚听不上您讲小数点乘法,所以赶紧跑着来了我愿意听明白,两个数乘完了,小数点往哪儿搁”
大家仍旧笑,并且窃窃私语,我朝隔走道的几位男生歪嘴角、眼睛,右手四指握拢、单伸直大拇哥,使劲用大拇哥指点甘福云手里那把叉。
老师听完甘福云解释,竟不再追究批评,让她坐下,继续讲小数点乘法;甘福云认真地听讲,我却总同几位男生龇牙咧嘴。
下了课,我们蜂拥而出,我率先从甘福云搁在教室门外的小筐里拾起一块煤来,投向一位男同学,那同学岂能甘休,便也拿起几块煤来追着我投掷,自然“殃及池鱼”“池鱼”又岂能容忍,于是,很快便在教室门外酿成了一场煤块大战,大多数男生都卷了进去,女生们抗议着躲到一边,也跳不成猴皮筋了。甘福云狂叫着制止我们、咒骂我们,我忽然灵感勃发,便指着她大叫:
“你——母夜叉!”
几个男同学如获至宝,立即跟着我有节奏地呼叫起来:“噢嗬!母、夜、叉!母、夜、叉!”
甘福云气得一张小脸成了金纸,可奇怪的是她没有哭,一滴眼泪也没有。
结局对我来说是很悲惨的,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挨了一顿,这倒也罢了,他还打电话到部里,找我家长,结果我妈妈来到学校
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有那自以为已经是个大人的上高中的姐姐,都对我一顿猛批,爸爸说:“你对劳动人民,怎么会有这种态度?甘叔叔家子女多,经济上困难一些,为了省出煤钱,所以让甘福云每天去拾煤渣,这有什么好嘲笑的?你还乱给人家取外号,母夜叉,多难听!这是侮辱人家人格!你必须去他家,给甘福云赔礼道歉!”
没法子,我只好由妈妈领着,硬着头皮去甘家给甘福云道歉。谁知甘木匠和他妻子,并不以为这是一桩多么严重的事,甘福云呢,一边坐在洗衣盆边洗衣服,两只细胳膊上糊满肥皂泡,竟也仿佛全然忘却了我对她的无礼,只是笑着说:“甭道对不起,没关系,以后别拿我开心就成。还有,以后我没听懂的地方,比方小数点究竟该怎么移位,你得一五一十告诉我!”
临出他们屋,甘木匠还往我手里塞了好大一个烤白薯,我不接,我妈也代我推让,甘木匠硬塞给我,他妻子更添上两个,对我和我妈说:“福云她大舅从乡下给我们带来一麻袋,多着哩!你们尝尝!”
我捧着那热烘烘的散发着香味的白薯往自家走,不由得想:这白薯,就是用甘福云拾的煤渣烤得的啊!
4
有一座在北京历史上极为显赫的大寺——隆福寺。它的后门,便在我们居住的那条胡同当中,我和甘福云上的小学,在隆福寺前门所在的隆福寺街上,我每天上学,总从隆福寺后门走进去,穿过全寺再从前门出去,去往学校;甘福云不常取这种走法,她往往是从寺墙外的两廊下胡同穿过,前往学校。
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甘福云尽量少从寺里穿行,是为了避开那些太有诱惑力的摊档。
隆福寺建成于明代,据说它那主殿的汉白玉基石和围栏,用的是大内即皇宫中的材料,殿堂极其轩昂华丽。清末一次火灾烧掉了前门内的头一层殿堂,民国时期和日伪时期坍塌了一些偏殿,但到我童年时代每日穿行其间时,它大体仍是完整的,几进殿堂和最后面的藏经楼仍巍然屹立,里面的佛像壁画壁雕等都并未损坏,也仍有几位喇嘛居住在里面,看管庙产。不过,那时的隆福寺已无香火,殿堂都锁起门不对游人开放,如织的游人之所以寻访到那里,是因为那里有庙会。本来庙会有一定的会期,每月按日子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卧佛寺(花市的卧佛寺,不是西山的那个卧佛寺)岔开轮流举行。但后来隆福寺成为每天开市的一处庙会,形同今天北京个体户云集的农贸市场。
记得那时我每天穿过隆福寺四次(我中午回家吃饭,上学下学各穿行两次),除了早上一次因为时间还早,庙会的摊档大都没怎么开张,不太吸引我外,其余三次都很让我留连。所以,甘福云常是早上头一节迟到,我呢,却是常在下午头一节迟到,好在下午往往是自习课,所以纵使迟到也比甘福云早上迟到容易混过。
那庙会的摊档,是在殿堂两边的通道上蛇形排开,在各座殿堂之间,也分布着一些;无论冬夏,摊档大都以自制的布伞布篷或布棚作为遮挡,有的小,有的大,最大的摊档像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商店。那些摊档卖什么的都有,比如有卖估衣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绢花的,卖猪胰子球(当时的一种球状香皂)的,卖香袋的(缝成粽子形、菱角形、蝙蝠形或其他种种形状,里面是天然植物、矿物研成配制的有香味的粉末)。记得有个很大的摊子是专卖各种梳子的,从梳齿粗大得像火柴棍的大梳子到梳齿密得只间隔个头发丝的小篦子,木头的,骨头的,贱的,贵的(最贵的是用犀牛角制作的),都有。摊档中摆着一只真物大小的木雕猴,漆成金色,蹲踞着手里捧着个金元宝。据说那是该梳子摊的商标“金猴为记”很有名的这些摊档,还都不是吸引我的所在;吸引我的,有三种:一种是卖吃食的摊子,一种是卖玩具的摊子,还有一种是变戏法拉洋片练把式一类好看好玩的摊子。
卖吃食的摊子很多,有一些,我是干流口涎,无从问津的。
比如卖炒肝的、卖油茶的、卖三鲜肉火烧(即褡裢火烧)的、卖门钉肉饼的、卖爆肚的那些吃食,除非爸爸妈妈领我去,我吵着要吃,他们或许会请我吃上一两种,我自己是没钱吃的(其实按今天的币值核算,那都是非常之便宜的)。我自己所具有的消费能力,只能从庙会边缘处的一种卖最低廉的零食摊子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比如,临近主殿一侧,百货摊档终结处,便有一个那样的摊子,摊主是个瘦干巴老头儿,双手上还都有白癜风,他的摊子上有半空的落花生、大大小小的糖瓜、粽果条(用各种未完全烂掉的水果剜去烂的部分,用余下的部分熬成一锅兑上淀粉冷却制成,切成小条)、干酸枣儿、牛筋儿窝窝(江米粘面制成)、铁蚕豆、葵瓜子儿有时候只用100块钱(旧币,相当于今天1分钱),便可得到一份食物。比如他卖一种糖稀球,他有一大罐麦芽糖制成的糖稀,并备有一大堆秫秸秆截成的小棍,从100块钱到300块钱,他都可以卖给你用秫秸棍蘸出搅成一团的糖稀,按钱多钱少掌握那糖稀球的大小。我试过几次以后,就认定200块钱买一球最为合算。
卖玩物的摊子,尽管大多数货品是我买不起的,但是守在边上看看,耐心地旁观别人挑选,讨价还价、试玩,也是一种乐趣。那些五光十色的玩具中记得有各式风筝、空竹、风车、鬃人、泥塑的兔儿爷、成套的泥壶泥碗、卜卜噔(一种玻璃制品,状如喇叭,但不开口,一吹气,顶端的薄玻璃便卜卜作响,因一不慎会吹破,并将碎玻璃渣吸入肺中,所以后来不让生产)、布老虎、木制大刀扎枪最吸引我的,是一种用纸浆制成的套头玩具,叫大头娃娃窦里翠,是一个和尚的模样,一个戏台上的妇女模样,成对地发卖。有时候一位大人带来一对子女,买下一对让他们套上,他们摇头晃脑好不得意,令我不能自已。我虽买不起上述玩物,但如果克制住吃糖稀球的欲望,把妈妈给的零花钱(平均每天100元)积攒一个时期,那么;买一版三侠五义的“洋画儿”剪成一小张一小张的,和男同学们拍洋画儿玩(一叠“洋画儿”伸掌一拍如有翻转过去的,便算赢下);或者买上几个玻璃弹子,在地上挖些小坑,和男同学们“弹球”玩,那还是办得到的。
带表演形式的摊子,有的可以混在人群中,站在大人腿边看,他收钱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愣不给钱他也就算了。当然有的戏法杂技班子和唱“落子”(就是评剧)的班子,用布幔将他们的表演区拦起来,交了钱才能进去看,但那些个表演我也并不怎么爱看,当年我花钱看过的,是一种“破电影”那是一位中年人,他在庙里被烧毁的殿基一侧,搭了一个一人高的小棚子,四面密封,但三边开得有一些窥视孔,他不断地在那里扯开嗓子吆喝:“嘿!来看破电影噢——!”凑够了大多数窥视孔的人数,他便让交了钱的主顾们把眼睛凑拢那个孔。于是,他便开动了棚里的一架老旧的电影放映机,在棚里尽头处的一张小小幕布上,放映出一些支离破碎的无声电影片子,往往只放映两三分钟,便宣告结束。记得看一次要收500元之多,而我竟看过不止一次。如今回忆起来,他放映的那些“破电影”有关于孙中山阅兵的记录片、京剧名伶谭鑫培戏装舞大刀的镜头、中国最早的无声故事影片孤儿救祖记里的片断,等等。实在都是弥足珍贵的电影历史资料,不知道那放映“破电影”谋生的人后来干什么去了?也不知道他那些“破电影”后来是不是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当作珍贵文物所收购?
我爸爸当时正值壮年,工作很忙。他对工作也很积极,因此隆福寺尽管离得那么样近,却很少去逛;不过爸爸的业余爱好是研究北京名胜故实。他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很有“卧逛”的功夫——他临睡前总要背椅枕头读一点那样的文字,来松弛一下神经。因此,他虽然并没有怎样深入踏勘隆福寺,却对隆福寺的种种情况知之甚详。我那时就常听他说,隆福寺现存的毗卢殿中,有全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宏伟美丽的一个藻井。什么叫藻井呢?就是中国殿宇建筑中的一种屋顶结构方式,望上去像一口倒悬的井似的,那木结构的“悬井”装饰华美,当心往往还雕出一条盘龙,口吐一颗硕大的宝珠不知我爸爸依据的是什么资料。他说,据专家调查比较,隆福寺毗卢殿的那个藻井,竟比故宫养心殿的藻井与天坛祈年殿的藻井,结构更为奇特,装饰更为瑰丽,而且当心悬出的那个巨大的夜明珠,尤其价值连城!他还说,那毗卢殿中,除了毗卢佛外两侧壁上还塑有别的寺庙中绝少出现的“天龙八部”堪称另外一绝——我那时虽然还是个小学生,全然不懂古建筑学和佛教艺术,但搁不住我爸爸诱说,并且多次听他念叨:“可惜现在殿堂不开放,什么时候能进去看看就好了”所以,也就生发出浓厚的好奇心;这也是我为什么早在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之前,便知道什么是“天龙八部”的原因。
5
记得小学五年级放暑假的时候不知怎的我想起了毗卢殿里的藻井和天龙八部,便找到甘福云说:“嘿!你跟你妈说说,让我进那隆福寺的毗卢殿,看看那里头的玩意儿!”
我知道甘福云她妈在隆福寺里为许多摊主共同所雇,他们给庙里喇嘛租金,租那殿堂当存放货物的仓库,甘福云她妈帮他们搬运、保管那些货物。我就看见过甘福云她妈,扛着大纸箱子往那毗卢殿里去。
甘福云一听我的要求笑了:“干吗跟我妈说!你想进去看什么?跟我说就行!我这些天正在那儿干活哩!当临时工,帮我妈多挣些钱!我就能带你进去,保你看个够!”
原来如此,原来更有近水的楼台,更能先得月。
那时候的隆福寺,庙会已渐渐发展为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有了一些简易的售货大棚,开始发卖大量的百货新产品。所以那些殿堂全成了货仓。其实,以隆福寺的古建筑本身,以及殿堂里高超的佛教艺术品,在这个世界上堪称是无价的。历年来在那些殿堂中存放过的货物,它们的总价值加在一起,甚至再扩大一百倍一千倍,其实相对于那建筑本身和里面的艺术品而言,都仍是不堪一比的。但那时以及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将那些古建筑史上的孤例当作储货仓,任那些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品破旧、剥损、霉蚀而不觉可惜。他们有时代特有的某种价值观念,那一观念在那时候尚远未膨胀与爆炸——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方膨胀而爆炸为“破四旧”整个隆福寺除名称外完全湮灭无存。
那一天,我跟着甘福云进入了毗卢殿。进去之前,她问我:“我让你进去看了这个,你怎么报答我呢?”
我说:“请你吃糖稀球!”
她显然是咽了一口唾沫,然而,摇着头。
我便又说:“再给你买一捧半空,要不,还给你买一把粽果条!”
算来,这就得花上500块钱了!
她却一概拒绝了,她说:“我什么也不吃。你,你请我看场电影吧!”
那时候,隆福寺前门外,隆福寺大街上,有家电影院叫蟾宫(现在改名叫长虹,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我们隆福寺小学组织大家看电影,都是去蟾宫,买集体票,是每人交500块钱;倘若自己单独去看,那就是学生票也得1000块钱。用一千块钱请甘福云看场电影,对我来说真有点不甘心,但因为钻进毗卢殿看那藻井和佛像心切,再,那时我妈给我的零花钱也增长到平均每天200元,偶尔还另外多给个一百二百的,所以,真请倒也请得起,我就点头答应了。
那真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甘福云领我进入那当作仓库的殿堂后,便将沉重的殿门关合了,像刚刚进入已经开映的电影院一般,我两眼一抹黑,觉得身体四周,被猛然袭来的凉气所包裹。好一阵,瞳孔放大了,我才能辨认出周遭的事物,首先看到一些码放成堆的大纸匣,还有一些石棉瓦、钢筋、三合板、干沥青、成袋水泥、成桶油漆等等物品。抬起头来,这时看出正中的毗卢佛像,给我的印象是它非常大,神态非常安详。所栖息的莲座雕刻非常精美,但头部、肩部及一切接灰的地方,都积满厚厚的灰尘,佛像身上的金漆,已经变成酱色,有很多处已经剥落,大概是往殿堂里搬运摆放钢筋时并不注意保护佛像,所以佛像下半身有不少划痕,而且一只本来姿势非常优美的手,被撞断了两根手指。佛像两侧的帐幔有的地方已经糟烂,帐幔与佛像之间有大片的蜘蛛网,发出一种浓厚的霉烂气味。毗卢佛两侧,还有别的差不多一样大的佛像,黑黝黝地看不清楚。
“你不是要看藻井吗?呐,你抬头看呀!”甘福云指点着。
我便使劲仰头,朝顶上望去。那时候我年纪还小,而且直到现在,我对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还是一个绝不懂行的角色,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讲述它的究竟,然而,那一回的仰望,对于我来说,的的确确是一次灵魂的震撼。那藻井在顶窗缝隙透进的菊色光线映衬中,极其神秘、极其辉煌、极其壮观、极其瑰丽地映入了我的眼中,我“啊!”地惊呼出声。现在回想起来,那简直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自豪的几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一次性地流泻、倾压进了我的眼中心中魂中,令我自豪,令我陶醉,胜过一千次爱国主义的报告,抵过一万次强制性的灌输
令我惊奇的还有,甘福云在我一旁为我指点、解说,其言辞,竟与我爸爸给我讲过的几乎完全一样。我本以为凭她那么个拾煤渣的、当搬运的人物,不可能懂得这些呢,便不由得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喇嘛奥金巴告诉我的呀!”她从容地回答。
原来,庙里的老喇嘛奥金巴——我常看见,胖得出奇,两个乳房比女人的还高还大还鼓——来查看殿堂时,给她妈妈和她讲过,她都记下来了。
她知道的还不仅是关于毗卢佛和藻井的呢,她带我去看两边墙壁上以浮雕云朵、山川、城池为背景的“天龙八部”雕像。在晦暗的光线中,那些雕像格外狰狞恐怖,她从奥金巴那里知道了“天龙八部”的全部名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位全身幽蓝色的雕像,头部像一只鹫鹰,张开的嘴里却排列着尖利的牙齿,伸出的双手是巨大的鸡爪,斜立着仿佛就要从那壁上跃扑下来我一看便尖叫一声,不由得拔腿往门外跑去,谁知让甘福云一把揪住了胳膊,为不在女孩子面前丢份,我只好刹住脚,任一颗心怦怦乱跳,对她说:“我不想看了,这里头太黑!”
“什么太黑!是你害怕了,对不?”
甘福云一对小眼睛闪闪发光,她盯着我,颇带快意地说:“你怕什么呢?别怕,那就是夜叉。告诉你吧,那不是母夜叉,那是男夜叉,奥金巴说,其实就跟观音菩萨不是女的一样,神佛菩萨罗汉跟天龙八部什么的,都不分男女,所以说,夜叉就是夜叉,那夜叉浑身蓝色,就叫蓝夜叉吧!我如今也不怕你叫我夜叉了,叫我蓝夜叉我还得意呢,为什么呀?奥金巴说了,这蓝夜叉是护法的好神,他不吃好人,专吃坏蛋,专吃捣乱鬼,专吃害人精。别看他丑,他心可好哩”
但是出得那毗卢殿,我仍心神不定。
6
殿外阳光灿烂,人影儿墨黑。
“怎么着,请我看电影吧?”甘福云要我兑现诺言。
“行呀,赶明儿吧!”我有点想赖。
“别赶明儿!这就去!我的活全干完了,我这就能去!”甘福云逼我前往。
我拖着脚... -->>
1
二十多年没穿过这条胡同了。
变化不是很大。
夹道的槐树似乎也并没有变粗。想来是童年时我人细,那时的槐树望去便觉很粗。现在我人粗了,槐树虽已增加许多年轮,我望去感觉上却持平。不过槐树是更高了。两边枝叶的密合度更稠了,阳光透过槐树的绿冠丝丝缕缕地泻下来,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从身后驶来又擦身而过,白发苍苍的老大妈提着菜篮缓缓地迎面而来。谁家院门边,把门的槐树枝桠上吊着鸟笼,鸟主人——一位干瘦的老大爷坐在小竹椅上,不是仰靠椅背而是直腰垂头地打着瞌睡,椅子边搁着一只沏好花茶的、缠着玻璃丝套子的果酱瓶
我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童年时代。
不过我不愿意回忆。回忆是个讨厌的东西。我爱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忘却。忘却长得很丑,是个麻子,但麻子其实就是个筛子,他能帮我们恰到好处地筛下那些不必记忆的东西,只留下甜蜜、自豪与无所谓。人不嫌友丑。我拥抱筛子。
渐渐走拢胡同口,忽然发现一些赤膊男子在施工,一位不赤膊的男子似乎在指挥他们,或者在训斥他们,而三三两两的路人或胡同里的邻居在一旁观望。我走近一看,看出是在修一个存放小轿车的车库,不消说,那是一座新翻修过的小院的组成部分。
我也站住围观,顺便问身边一位老大爷:“哪位首长的宅子?”
“首长?”老大爷白了我一眼,告诉我说。“首长没有自个儿来监工的!是甘木匠的老七,搞个体大发了,烧包儿,摆谱哩!”
甘七?
对,甘木匠,他生了一大堆子女,不仅有甘七,那以后还有甘八、甘九
我仔细端详那甘七,吃了一惊,活脱脱就是当年的甘木匠啊!只是,当年的甘木匠不曾穿过他那样的t恤;我不由得走上前去,我看出那t恤胸袋上有带双叶的花朵商标。啊,那是法国的大名牌“梦特娇”倘非水货,那么起码值数百元人民币;他腰上的皮带,金灿灿的金属带头上有兔头标志,那是美国的大名牌“花花公子”看来当然是正宗货,那就也起码值二三百元人民币
甘七见我朝他走近,拧着眉毛,警惕地望着我。我则友好地朝他打招呼:“小七!”
甘七退了一步,斜眼上下打量我,问:“你哪位?”
“我当年也住这胡同,咱们两家是邻居啊!你那时候还小,我也不大我小学时候跟你大姐是同班同学”
“我大姐?”甘七仍旧很不放心地盯着我,他似乎并不存在过什么大姐。他完全是质问的口吻:“什么大姐?她叫什么?”
“你大姐不是叫甘福云么?”我热切地说“那时候她净背着你抱着你,你怎么忘了?”
我期待着他那僵硬的面容软融下来,企盼着他眼中漾出记忆的波环,乃至泛出晶莹的泪花,然而,显然他同那位名叫忘却的朋友关系更瓷,忘却给予他的筛子上简直全是碗大的筛孔,他简直想不起谁曾经有过甘福云这样一个名字
我在甘七和周围人们诧异的目光中突然抽身离去,我快步走出那条胡同,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兴起重新去穿过它那幽长的身躯。然而,我那忘却朋友却突然细密了他的筛网,使我心上有些不算沉重也不算粗大的记忆,滚动在筛网上却怎么也跌落不下,毛毛碜碜的好生难过
2
整个50年代,我家都住在那条胡同的35号大院里。那时候,35号大院是部里的几大宿舍院落之一。
那是很大的一所院落。估计在晚清的时候筑成,并非贵族的宅院,所以院门并不堂皇,里面也不按皇家厘定的格局建造。据传是一位富商的私宅,原籍江南,所以除了垂花门以内的四合院,以及围绕那内四合院的若干小偏院和代替院墙的浅进身房舍外,靠东边一大片还有仿江南样式的不算太小的花园,花园里原有太湖石堆砌的小山、月洞门、之形走廊和小轩舍;又据说日本鬼子占据北京时,宅主逃往南方,这院落成为了日本占领军的一所特务机构,因而到我们住进去时,院内的装饰性建筑和花木已被破坏得所剩无多,那花园部分尤其已失去原有光彩,稍能令人有愉快感的,只剩月洞门和一株极大的马樱花树。那马樱花树盛夏时如一柄巨伞,投下大片的阴凉,并且开出一茬又一茬芬芳的马樱花来。开败的马樱花落到地上,并不即刻枯萎,拾起来凑成一把,搁到鼻子底下用那丝状花瓣摩擦鼻孔,可以使你接连打出好些个很香的喷嚏来。
那时部里没有冗员,住进宿舍大院的职工个个生龙活虎,各司其职,不过都是拉家带口的,单身职工另有宿舍,不入此院。那时候似乎并无房荒的问题,那宿舍大院有好几年都并未住满,对入住的职工,总务处大概也有什么级别给什么待遇的某些规定,但大家似乎都采取了够住就行的入住原则,因为刚从供给制转换为薪金制,本来并不多的房租,对一些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的职工来说,便成了须精打细算、尽量节省的一项开支。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当今北京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本来可以住三间或四间房的家庭,他自己却只要一间或两间房住,为的是少付房租。
我父亲算是解放前与地下党合作的进步职员,解放后从重庆调到北京这个国家机关得到信任和重用,父亲当时也不过40出头,已是行政十一级的副局级干部,但我们当时兄弟姐妹五人除大哥已参军、二哥已在东北工作外,其余三人都仍在上学,所以父亲没要总务处安排的内四合院中的五间北房,而主动要了月洞门中原作书房用的三间西房,那时候不讲究什么家具摆设,别说组合柜、沙发没有,记得我阿姐新缝出一件布拉吉,想照镜子看看效果,都是跑到内四合院别人家,借人家大立柜的穿衣镜去满足那简单的欲望的。当然,50年代中期后,我家总算添置了从旧货店买来的大立柜和旧沙发,那是后话。
我家住的那个月洞门里的花园小院,马樱花树的那边,有两间比较低矮的房舍,原是阔人家抚琴清心的小小轩舍,部里作了宿舍用后,将破败的轩舍翻盖成了两间水泥瓦顶的小小平房。那时候,部里的木匠师傅甘大全便自愿选择了那两间平房作为他家的居室。当时,他和老婆以外,已生有七个子女,但他同我父母一样,觉得自己选择的房舍足够一家之用,并且房租上也节约些。我去过他家,回忆起来,似乎也并不怎样的拥挤——外间屋,一个大通铺,睡六位子女,空出来的地方,一张大炕桌,一架碗柜,一些小椅子、小板凳,足可供全家用餐和上学的子女做功课;倘在夏日,用餐都挪到院中马樱花树下,那么,那外间屋便有一半是空的;里间屋,一个大通铺是甘木匠夫妇带着幼子睡觉的地方。另外有一只甘木匠打出来的农村式大躺柜,全家的细软可以尽收于内,你想像一下,便可以明白,甘木匠当时何以并不觉得租用那两间平房有什么委屈之感。
人的空间感和空间占有欲,确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3
我那时觉得甘木匠是一座塔。其实当年的甘木匠还不到40岁,我却以为他是位老大爷。也许甘木匠身高不过只有一米七几,我印象中的他那是必须仰望的。他总胡子拉碴的,不仅是络腮胡,有时候,他那微凹的腮窝上也布满长长的胡须,如果他剃一点胡须,那就只剃腮上的部分;他一年四季里除了冬季,似乎三季里上身都仅穿一件中式的无袖无领的白布小褂,前后两部分中间只用若干布条相连,前面用中式纽襻系合;他的胳膊似乎特别长,稍一弯曲,上膊的肱二头肌便鼓起老高,仿佛皮下蜷伏着一只松鼠;尽管他总在露天里干活,但他皮肤不黑,甚至相当白净。有时候他看上去皮肤发黄发暗,我妈妈看见就说甘木匠又病了,准给他送药去。
我妈妈弄得清他那一串子女谁比谁大,谁是哥哥谁是妹妹,我却只清楚老大是个姑娘,叫甘福云。因为我俩在小学一直同班,而且常常在排座位时排成同桌——很长时间里,我的身高总与她持平;甘福云比我大一岁,我妈妈告诉我的,对此我很不服气,但这件事是不能通过,比如说发奋或竞争加以改变的,对此我只能抱恨终生。
和甘福云同座是很倒霉的。往往已经开始上头一节课,她却还没到校,老师看见我旁边的座位空着,便会望着我问:“甘福云呢?她怎么又没来?”
我便大胆地同老师对视,一脸“问得着我吗?!”的抗议表情。可是老师知道我家和甘家是近邻,所以有时候便毫不留情地把我叫起来问:“蒋盈海,甘福云怎么没来上学?”我便“腾”地站起来,腰板挺得笔直,故意先说一声:“我知道——”然后话音一转,慢条斯理地说:“我知道我自个儿一早上没见着过她的影儿”同学们便嗤嗤发笑,老师便挥手让我坐下并让大家安静,而这时候往往甘福云恰巧汗津津地迈入教室。于是同学们便不用组织地来了一个哄堂,其中我的笑声一定最尖最响并且持续最久。
开头,我确实没有探究过甘福云为什么迟到,后来,我发现了那一秘密——我们胡同中段,当年有一家不大不小的工厂,生产什么的,已不复记忆,但它有一个挺大的锅炉房,每天早上,值班的工人要把头天封的火扒开,从后门用小推车推出几车煤渣来,那些煤渣往往还冒着烟,有些未燃尽的煤块还亮着红光。煤渣刚一倒完,后门刚一关上,便有不少拾煤渣的孩子,蜂拥上去抢拾还可再燃的煤渣。有一天,我上学出发得比往日早,路过那里时,发现冲上去拾煤渣的孩子里,最勇最鲁的一位,便是我的同桌甘福云。原来她几乎每天都来做这件事,拾完一满筐煤渣,她便把煤渣筐送回家,然后再去上学。因为那工厂的锅炉工并不能准时清渣倒渣,有时倒得晚,甘福云拾完煤渣再上学,自然便会迟到。
我知道甘福云为什么会迟到以后,之所以仍不向老师揭发原委,是因为我不愿意让老师和班上同学知道我们部里的宿舍大院中有拾煤渣的人,尤其是跟我同住大院中一个小院的邻居,竟然天天早上拾煤渣,这说出去太让我脸上无光。
可是有一天,甘福云不仅又一次迟到,还自己暴露出了她的秘密。她那天不知为什么没有把拾到的一筐煤渣送回家去,就到学校来了。她把一筐煤渣搁在了教室门口,喊了声:“报告!”老师停下讲课,准许她进教室后,她在众目睽睽下背着书包走进了教室,所有的人都看见了——她右手拿着一个拾煤渣的工具,是她父亲为她制作的一个木柄上安装着五根粗铁丝弯成的笊篱状叉子。大概我又是头一个发出响亮笑声的人,整个教室中又是一个满满当当的哄堂,把站在前面讲小数点乘法的老师气得脸色煞白。他没有让甘福云坐下,而是让她站在座位上,厉声地质问她:“你怎么回事?你提的那是什么东西?不许把玩具带进教室来,你懂吗?”
甘福云微仰着脸,一双小眼睛坦然地望着老师,从容地回答说:“老师,这不是玩具,这是干活用的!”
教师以为她是蓄意顶撞,越发声色俱厉起来,批评她说:“干什么活?!这儿是教室,只许带书包,带书本文具,你那是什么东西?像是把叉子,你用那东西干什么活?”
甘福云便回答说:“这是拾煤渣用的。我把煤渣筐搁教室外头了,这把叉子我怕丢了,所以拿进来了。”
同学们忍不住又来了个哄堂。我笑得喘不过气来,心想,你那拾煤渣的玩意儿,送给谁,谁要呢?你还怕丢了它!哈哈哈老师气得用粉笔擦使劲敲讲台,待我们笑声终于平息,又厉声问甘福云:“你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送回家去?你干吗要把它们带到学校?”
甘福去仍旧从从容容地回答:“每天我都是送回家再来学校的,今天他们煤车倒得特晚,我怕来得太晚听不上您讲小数点乘法,所以赶紧跑着来了我愿意听明白,两个数乘完了,小数点往哪儿搁”
大家仍旧笑,并且窃窃私语,我朝隔走道的几位男生歪嘴角、眼睛,右手四指握拢、单伸直大拇哥,使劲用大拇哥指点甘福云手里那把叉。
老师听完甘福云解释,竟不再追究批评,让她坐下,继续讲小数点乘法;甘福云认真地听讲,我却总同几位男生龇牙咧嘴。
下了课,我们蜂拥而出,我率先从甘福云搁在教室门外的小筐里拾起一块煤来,投向一位男同学,那同学岂能甘休,便也拿起几块煤来追着我投掷,自然“殃及池鱼”“池鱼”又岂能容忍,于是,很快便在教室门外酿成了一场煤块大战,大多数男生都卷了进去,女生们抗议着躲到一边,也跳不成猴皮筋了。甘福云狂叫着制止我们、咒骂我们,我忽然灵感勃发,便指着她大叫:
“你——母夜叉!”
几个男同学如获至宝,立即跟着我有节奏地呼叫起来:“噢嗬!母、夜、叉!母、夜、叉!”
甘福云气得一张小脸成了金纸,可奇怪的是她没有哭,一滴眼泪也没有。
结局对我来说是很悲惨的,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挨了一顿,这倒也罢了,他还打电话到部里,找我家长,结果我妈妈来到学校
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有那自以为已经是个大人的上高中的姐姐,都对我一顿猛批,爸爸说:“你对劳动人民,怎么会有这种态度?甘叔叔家子女多,经济上困难一些,为了省出煤钱,所以让甘福云每天去拾煤渣,这有什么好嘲笑的?你还乱给人家取外号,母夜叉,多难听!这是侮辱人家人格!你必须去他家,给甘福云赔礼道歉!”
没法子,我只好由妈妈领着,硬着头皮去甘家给甘福云道歉。谁知甘木匠和他妻子,并不以为这是一桩多么严重的事,甘福云呢,一边坐在洗衣盆边洗衣服,两只细胳膊上糊满肥皂泡,竟也仿佛全然忘却了我对她的无礼,只是笑着说:“甭道对不起,没关系,以后别拿我开心就成。还有,以后我没听懂的地方,比方小数点究竟该怎么移位,你得一五一十告诉我!”
临出他们屋,甘木匠还往我手里塞了好大一个烤白薯,我不接,我妈也代我推让,甘木匠硬塞给我,他妻子更添上两个,对我和我妈说:“福云她大舅从乡下给我们带来一麻袋,多着哩!你们尝尝!”
我捧着那热烘烘的散发着香味的白薯往自家走,不由得想:这白薯,就是用甘福云拾的煤渣烤得的啊!
4
有一座在北京历史上极为显赫的大寺——隆福寺。它的后门,便在我们居住的那条胡同当中,我和甘福云上的小学,在隆福寺前门所在的隆福寺街上,我每天上学,总从隆福寺后门走进去,穿过全寺再从前门出去,去往学校;甘福云不常取这种走法,她往往是从寺墙外的两廊下胡同穿过,前往学校。
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甘福云尽量少从寺里穿行,是为了避开那些太有诱惑力的摊档。
隆福寺建成于明代,据说它那主殿的汉白玉基石和围栏,用的是大内即皇宫中的材料,殿堂极其轩昂华丽。清末一次火灾烧掉了前门内的头一层殿堂,民国时期和日伪时期坍塌了一些偏殿,但到我童年时代每日穿行其间时,它大体仍是完整的,几进殿堂和最后面的藏经楼仍巍然屹立,里面的佛像壁画壁雕等都并未损坏,也仍有几位喇嘛居住在里面,看管庙产。不过,那时的隆福寺已无香火,殿堂都锁起门不对游人开放,如织的游人之所以寻访到那里,是因为那里有庙会。本来庙会有一定的会期,每月按日子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卧佛寺(花市的卧佛寺,不是西山的那个卧佛寺)岔开轮流举行。但后来隆福寺成为每天开市的一处庙会,形同今天北京个体户云集的农贸市场。
记得那时我每天穿过隆福寺四次(我中午回家吃饭,上学下学各穿行两次),除了早上一次因为时间还早,庙会的摊档大都没怎么开张,不太吸引我外,其余三次都很让我留连。所以,甘福云常是早上头一节迟到,我呢,却是常在下午头一节迟到,好在下午往往是自习课,所以纵使迟到也比甘福云早上迟到容易混过。
那庙会的摊档,是在殿堂两边的通道上蛇形排开,在各座殿堂之间,也分布着一些;无论冬夏,摊档大都以自制的布伞布篷或布棚作为遮挡,有的小,有的大,最大的摊档像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商店。那些摊档卖什么的都有,比如有卖估衣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绢花的,卖猪胰子球(当时的一种球状香皂)的,卖香袋的(缝成粽子形、菱角形、蝙蝠形或其他种种形状,里面是天然植物、矿物研成配制的有香味的粉末)。记得有个很大的摊子是专卖各种梳子的,从梳齿粗大得像火柴棍的大梳子到梳齿密得只间隔个头发丝的小篦子,木头的,骨头的,贱的,贵的(最贵的是用犀牛角制作的),都有。摊档中摆着一只真物大小的木雕猴,漆成金色,蹲踞着手里捧着个金元宝。据说那是该梳子摊的商标“金猴为记”很有名的这些摊档,还都不是吸引我的所在;吸引我的,有三种:一种是卖吃食的摊子,一种是卖玩具的摊子,还有一种是变戏法拉洋片练把式一类好看好玩的摊子。
卖吃食的摊子很多,有一些,我是干流口涎,无从问津的。
比如卖炒肝的、卖油茶的、卖三鲜肉火烧(即褡裢火烧)的、卖门钉肉饼的、卖爆肚的那些吃食,除非爸爸妈妈领我去,我吵着要吃,他们或许会请我吃上一两种,我自己是没钱吃的(其实按今天的币值核算,那都是非常之便宜的)。我自己所具有的消费能力,只能从庙会边缘处的一种卖最低廉的零食摊子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比如,临近主殿一侧,百货摊档终结处,便有一个那样的摊子,摊主是个瘦干巴老头儿,双手上还都有白癜风,他的摊子上有半空的落花生、大大小小的糖瓜、粽果条(用各种未完全烂掉的水果剜去烂的部分,用余下的部分熬成一锅兑上淀粉冷却制成,切成小条)、干酸枣儿、牛筋儿窝窝(江米粘面制成)、铁蚕豆、葵瓜子儿有时候只用100块钱(旧币,相当于今天1分钱),便可得到一份食物。比如他卖一种糖稀球,他有一大罐麦芽糖制成的糖稀,并备有一大堆秫秸秆截成的小棍,从100块钱到300块钱,他都可以卖给你用秫秸棍蘸出搅成一团的糖稀,按钱多钱少掌握那糖稀球的大小。我试过几次以后,就认定200块钱买一球最为合算。
卖玩物的摊子,尽管大多数货品是我买不起的,但是守在边上看看,耐心地旁观别人挑选,讨价还价、试玩,也是一种乐趣。那些五光十色的玩具中记得有各式风筝、空竹、风车、鬃人、泥塑的兔儿爷、成套的泥壶泥碗、卜卜噔(一种玻璃制品,状如喇叭,但不开口,一吹气,顶端的薄玻璃便卜卜作响,因一不慎会吹破,并将碎玻璃渣吸入肺中,所以后来不让生产)、布老虎、木制大刀扎枪最吸引我的,是一种用纸浆制成的套头玩具,叫大头娃娃窦里翠,是一个和尚的模样,一个戏台上的妇女模样,成对地发卖。有时候一位大人带来一对子女,买下一对让他们套上,他们摇头晃脑好不得意,令我不能自已。我虽买不起上述玩物,但如果克制住吃糖稀球的欲望,把妈妈给的零花钱(平均每天100元)积攒一个时期,那么;买一版三侠五义的“洋画儿”剪成一小张一小张的,和男同学们拍洋画儿玩(一叠“洋画儿”伸掌一拍如有翻转过去的,便算赢下);或者买上几个玻璃弹子,在地上挖些小坑,和男同学们“弹球”玩,那还是办得到的。
带表演形式的摊子,有的可以混在人群中,站在大人腿边看,他收钱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愣不给钱他也就算了。当然有的戏法杂技班子和唱“落子”(就是评剧)的班子,用布幔将他们的表演区拦起来,交了钱才能进去看,但那些个表演我也并不怎么爱看,当年我花钱看过的,是一种“破电影”那是一位中年人,他在庙里被烧毁的殿基一侧,搭了一个一人高的小棚子,四面密封,但三边开得有一些窥视孔,他不断地在那里扯开嗓子吆喝:“嘿!来看破电影噢——!”凑够了大多数窥视孔的人数,他便让交了钱的主顾们把眼睛凑拢那个孔。于是,他便开动了棚里的一架老旧的电影放映机,在棚里尽头处的一张小小幕布上,放映出一些支离破碎的无声电影片子,往往只放映两三分钟,便宣告结束。记得看一次要收500元之多,而我竟看过不止一次。如今回忆起来,他放映的那些“破电影”有关于孙中山阅兵的记录片、京剧名伶谭鑫培戏装舞大刀的镜头、中国最早的无声故事影片孤儿救祖记里的片断,等等。实在都是弥足珍贵的电影历史资料,不知道那放映“破电影”谋生的人后来干什么去了?也不知道他那些“破电影”后来是不是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当作珍贵文物所收购?
我爸爸当时正值壮年,工作很忙。他对工作也很积极,因此隆福寺尽管离得那么样近,却很少去逛;不过爸爸的业余爱好是研究北京名胜故实。他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很有“卧逛”的功夫——他临睡前总要背椅枕头读一点那样的文字,来松弛一下神经。因此,他虽然并没有怎样深入踏勘隆福寺,却对隆福寺的种种情况知之甚详。我那时就常听他说,隆福寺现存的毗卢殿中,有全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宏伟美丽的一个藻井。什么叫藻井呢?就是中国殿宇建筑中的一种屋顶结构方式,望上去像一口倒悬的井似的,那木结构的“悬井”装饰华美,当心往往还雕出一条盘龙,口吐一颗硕大的宝珠不知我爸爸依据的是什么资料。他说,据专家调查比较,隆福寺毗卢殿的那个藻井,竟比故宫养心殿的藻井与天坛祈年殿的藻井,结构更为奇特,装饰更为瑰丽,而且当心悬出的那个巨大的夜明珠,尤其价值连城!他还说,那毗卢殿中,除了毗卢佛外两侧壁上还塑有别的寺庙中绝少出现的“天龙八部”堪称另外一绝——我那时虽然还是个小学生,全然不懂古建筑学和佛教艺术,但搁不住我爸爸诱说,并且多次听他念叨:“可惜现在殿堂不开放,什么时候能进去看看就好了”所以,也就生发出浓厚的好奇心;这也是我为什么早在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之前,便知道什么是“天龙八部”的原因。
5
记得小学五年级放暑假的时候不知怎的我想起了毗卢殿里的藻井和天龙八部,便找到甘福云说:“嘿!你跟你妈说说,让我进那隆福寺的毗卢殿,看看那里头的玩意儿!”
我知道甘福云她妈在隆福寺里为许多摊主共同所雇,他们给庙里喇嘛租金,租那殿堂当存放货物的仓库,甘福云她妈帮他们搬运、保管那些货物。我就看见过甘福云她妈,扛着大纸箱子往那毗卢殿里去。
甘福云一听我的要求笑了:“干吗跟我妈说!你想进去看什么?跟我说就行!我这些天正在那儿干活哩!当临时工,帮我妈多挣些钱!我就能带你进去,保你看个够!”
原来如此,原来更有近水的楼台,更能先得月。
那时候的隆福寺,庙会已渐渐发展为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有了一些简易的售货大棚,开始发卖大量的百货新产品。所以那些殿堂全成了货仓。其实,以隆福寺的古建筑本身,以及殿堂里高超的佛教艺术品,在这个世界上堪称是无价的。历年来在那些殿堂中存放过的货物,它们的总价值加在一起,甚至再扩大一百倍一千倍,其实相对于那建筑本身和里面的艺术品而言,都仍是不堪一比的。但那时以及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将那些古建筑史上的孤例当作储货仓,任那些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品破旧、剥损、霉蚀而不觉可惜。他们有时代特有的某种价值观念,那一观念在那时候尚远未膨胀与爆炸——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方膨胀而爆炸为“破四旧”整个隆福寺除名称外完全湮灭无存。
那一天,我跟着甘福云进入了毗卢殿。进去之前,她问我:“我让你进去看了这个,你怎么报答我呢?”
我说:“请你吃糖稀球!”
她显然是咽了一口唾沫,然而,摇着头。
我便又说:“再给你买一捧半空,要不,还给你买一把粽果条!”
算来,这就得花上500块钱了!
她却一概拒绝了,她说:“我什么也不吃。你,你请我看场电影吧!”
那时候,隆福寺前门外,隆福寺大街上,有家电影院叫蟾宫(现在改名叫长虹,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我们隆福寺小学组织大家看电影,都是去蟾宫,买集体票,是每人交500块钱;倘若自己单独去看,那就是学生票也得1000块钱。用一千块钱请甘福云看场电影,对我来说真有点不甘心,但因为钻进毗卢殿看那藻井和佛像心切,再,那时我妈给我的零花钱也增长到平均每天200元,偶尔还另外多给个一百二百的,所以,真请倒也请得起,我就点头答应了。
那真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甘福云领我进入那当作仓库的殿堂后,便将沉重的殿门关合了,像刚刚进入已经开映的电影院一般,我两眼一抹黑,觉得身体四周,被猛然袭来的凉气所包裹。好一阵,瞳孔放大了,我才能辨认出周遭的事物,首先看到一些码放成堆的大纸匣,还有一些石棉瓦、钢筋、三合板、干沥青、成袋水泥、成桶油漆等等物品。抬起头来,这时看出正中的毗卢佛像,给我的印象是它非常大,神态非常安详。所栖息的莲座雕刻非常精美,但头部、肩部及一切接灰的地方,都积满厚厚的灰尘,佛像身上的金漆,已经变成酱色,有很多处已经剥落,大概是往殿堂里搬运摆放钢筋时并不注意保护佛像,所以佛像下半身有不少划痕,而且一只本来姿势非常优美的手,被撞断了两根手指。佛像两侧的帐幔有的地方已经糟烂,帐幔与佛像之间有大片的蜘蛛网,发出一种浓厚的霉烂气味。毗卢佛两侧,还有别的差不多一样大的佛像,黑黝黝地看不清楚。
“你不是要看藻井吗?呐,你抬头看呀!”甘福云指点着。
我便使劲仰头,朝顶上望去。那时候我年纪还小,而且直到现在,我对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还是一个绝不懂行的角色,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讲述它的究竟,然而,那一回的仰望,对于我来说,的的确确是一次灵魂的震撼。那藻井在顶窗缝隙透进的菊色光线映衬中,极其神秘、极其辉煌、极其壮观、极其瑰丽地映入了我的眼中,我“啊!”地惊呼出声。现在回想起来,那简直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自豪的几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一次性地流泻、倾压进了我的眼中心中魂中,令我自豪,令我陶醉,胜过一千次爱国主义的报告,抵过一万次强制性的灌输
令我惊奇的还有,甘福云在我一旁为我指点、解说,其言辞,竟与我爸爸给我讲过的几乎完全一样。我本以为凭她那么个拾煤渣的、当搬运的人物,不可能懂得这些呢,便不由得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喇嘛奥金巴告诉我的呀!”她从容地回答。
原来,庙里的老喇嘛奥金巴——我常看见,胖得出奇,两个乳房比女人的还高还大还鼓——来查看殿堂时,给她妈妈和她讲过,她都记下来了。
她知道的还不仅是关于毗卢佛和藻井的呢,她带我去看两边墙壁上以浮雕云朵、山川、城池为背景的“天龙八部”雕像。在晦暗的光线中,那些雕像格外狰狞恐怖,她从奥金巴那里知道了“天龙八部”的全部名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位全身幽蓝色的雕像,头部像一只鹫鹰,张开的嘴里却排列着尖利的牙齿,伸出的双手是巨大的鸡爪,斜立着仿佛就要从那壁上跃扑下来我一看便尖叫一声,不由得拔腿往门外跑去,谁知让甘福云一把揪住了胳膊,为不在女孩子面前丢份,我只好刹住脚,任一颗心怦怦乱跳,对她说:“我不想看了,这里头太黑!”
“什么太黑!是你害怕了,对不?”
甘福云一对小眼睛闪闪发光,她盯着我,颇带快意地说:“你怕什么呢?别怕,那就是夜叉。告诉你吧,那不是母夜叉,那是男夜叉,奥金巴说,其实就跟观音菩萨不是女的一样,神佛菩萨罗汉跟天龙八部什么的,都不分男女,所以说,夜叉就是夜叉,那夜叉浑身蓝色,就叫蓝夜叉吧!我如今也不怕你叫我夜叉了,叫我蓝夜叉我还得意呢,为什么呀?奥金巴说了,这蓝夜叉是护法的好神,他不吃好人,专吃坏蛋,专吃捣乱鬼,专吃害人精。别看他丑,他心可好哩”
但是出得那毗卢殿,我仍心神不定。
6
殿外阳光灿烂,人影儿墨黑。
“怎么着,请我看电影吧?”甘福云要我兑现诺言。
“行呀,赶明儿吧!”我有点想赖。
“别赶明儿!这就去!我的活全干完了,我这就能去!”甘福云逼我前往。
我拖着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