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广岛札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中忱
1994年12月7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为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登上瑞典皇家文学院讲坛的时候,心情肯定不很平静。获奖确实使他喜悦,但也打破了书斋的安宁。为了躲避新闻记者接连不断的骚扰,他甚至不得不有意弄坏电话。1不过,从东京到斯德哥尔摩,总有许多仪式需要履行。和以往的一些杰出前辈一样,他要在这里发表受奖演说。
1参见大江健三郎1994年10月17日在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日本研究京都会议”上的讲演。
大江的目光投向了距离讲坛遥遥万里的故乡。于是,四国岛上名不见经传的大濑村(现名内子町大濑),就成了我在暧昧的日本这篇著名演说的开场白。大江并非突然泛起了乡愁,至少在两个月前,获奖消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来时,他便开始酝酿这篇讲演辞。而比这稍早一些时间,大江曾经“在北欧谈日本文学”那时,他也说起自己的故乡。1显然,故乡的土地始终牵系着大江的心,与大江的文学世界丝缕相连。
大江经常把故乡称做“峡谷里的村庄”大濑确实藏在山谷里,村前有小田川河流过,四周则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大江在这里长到15岁“峡谷村庄”经验可以说就是他孩提时代的经验。大江后来的创作表明,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会在作家的文学活动中持久不断地回响。诚如大江自己所说:我曾屡屡描述森林里的孩子的奇异经验,即或人家认为我是受森林经验的恩庇而成为小说家的,我也毫无异议。2但“峡谷村庄”不仅为大江的创作提供素材来源,它还时时跃入大江虚构的世界,构成作品内在的时空。而虚构文本(test)里的“峡谷村庄”自然不限于现实中的大濑村形成某种对应,在文本内的各种语境(contest)里,它指涉着多重复杂的内容;从这样的意义说,森林-峡谷村庄无疑是解读大江作品的一把钥匙(keyword)。
1参见大江健三郎在北欧谈日本文学,1992年10月;此文和大江的另一篇讲演不再封闭的日本人(1993年5月)谈到的内容,与我在暧昧的日本多有重合,几乎可以视为后者的雏形。
2参见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占梦师。
“峡谷村庄”作为虚构的空间,最初出现在中篇小说饲育里。饲育是大江创作中少有的一部直接描写战争时期生活的作品,在战后日本文学的同类题材作品中也属异例的存在。“峡谷村庄”这一情境的设定,使故事发生的空间带有某种封闭自足的乌托邦色彩,山村孩子的视点,更加重了这里的牧歌气氛。尽管有战争的消息传来,甚至有敌方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但对于山村孩子来说,这一切非但构不成恐惧和危险,反倒增添了新鲜的乐趣。最后,导致乌托邦解体的,既不是战争,也不是那个被俘虏的美国黑人士兵,而是村庄里大人们的支配意志与暴力行为。在小说结尾,当“我”的手指和黑人士兵的头骨一起被“我”的父亲打碎的时候,也意味山村孩子的童年乐园从此失去。“我不再是孩子了。”这是“我”获得的启示,也是小说中俘虏兵故事与山村孩子的成长故事交融起来的接点。“峡谷村庄”由此而转换为山村孩子举行成年典礼的仪式性空间。
饲育里关于“成熟”的启示,从某种意义可以看做是大江创作本身的隐喻。饲育以前,大江已经以奇妙的工作(1957)、死者的奢华(1957)等作品引起文坛注目,尤其是死者的奢华,甚至成为日本纯文学界最看重的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但大江的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确实非饲育莫属。这篇小说发表当年(1958)即没有争议地获得了芥川奖,从而促成大江从“学生作家”顺利地转为职业作家。就文学创作而言,大江也可以充满自信地宣告:“我不再是孩子了。”饲育以后,大江仍然探索“成熟”与“失乐”这一母题。感化院的少年(1958)和迟到的青年(1960)等作品里,仍然泛着童年乐园失去的忧伤,但山村青年渴望的,显然是远方都市的冒险,他们希望在那里验证自己的成熟。“峡谷村庄”的隐喻内涵发生重要变化,始自大江于1967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在历史、现实、传说、民俗交织而成的繁复结构里“峡谷村庄”首先作为人物“回归的场所”而登场。小说主人公根所蜜三郎、根所鹰四都是从山村来到现代大都市的青年,作品开端,两兄弟都正陷在彷徨无路的精神危机中。鹰四曾积极参与1960年反对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学生运动,运动失败后,到美国放浪度日。他渴望结束浮萍般的漂泊,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地;蜜三郎则始终是学生运动的旁观者,他陷入的是家庭生活困境(孩子先天白痴,妻子酒精中毒)。兄弟二人的人生观念虽然颇不相同,但在返回故乡,开拓新的生活这一点上,却获得了共识。如果说,在大江此前的作品里“峡谷村庄”主要意味着“丧失”那么,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里“峡谷村庄”则是根所兄弟寻找自我、寻找心灵故乡的空间。大江曾说:小说主人公的家族姓氏“根所”意思是指某一土地上的人们灵魂的根本所在。1作家关于家族历史与灵魂根源的解释,可以说明根所兄弟的“寻找”由现实深入到历史层面的原因。鹰四通过想象重构自己的曾祖父之弟、万延元年(1860)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神话,明显是为自己组织村民的行为寻找历史认同的依据(identify)。而鹰四与蜜三郎的对峙,则与其曾祖父辈的兄弟冲突形成呼应。最后,鹰四也像他的祖辈一样走向了毁灭,但他的死亡却促动了蜜三郎的转变。蜜三郎终于意识到,鹰四是坚忍地承受心灵地狱的磨练、顽强探索超越心灵地狱、走向新途的人;于是,他勇敢地接回自己的白痴儿子,收养了鹰四的孩子;从鹰四的人生终点,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峡谷村庄”就这样成为提供“再生”可能的理想空间。
1大江健三郎:在北欧谈日本文学。据作家说,这一姓氏是根据冲绳语里的一个词汇确定的。
在大江的文学世界里“森林”与“峡谷村庄”几乎是可以相互置换的意象。作家曾说,他所理想的乌托邦,就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森林”“森林峡谷里的村庄”1和“峡谷村庄”一样“森林”在大江的作品里,常常作为人物的“再生”之地(如同时代的游戏,1979年),或者核时代的隐蔽所(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而出现。在“森林”的延长线上,无疑还矗立着“树”的意象。大江的作品里关于树的描述俯拾皆是,几乎达到偏爱程度。他的“雨树”系列之所以把“树”作为“死与再生”的象征,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之所以仍然以树为题(燃烧的绿树),都不是偶然的。大江说,树是帮助他跃入想象领域的旅行器械,是他“接近圣洁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故乡的媒介。”2
1大江健三郎:寻访乌托邦寻访故事... -->>
王中忱
1994年12月7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为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登上瑞典皇家文学院讲坛的时候,心情肯定不很平静。获奖确实使他喜悦,但也打破了书斋的安宁。为了躲避新闻记者接连不断的骚扰,他甚至不得不有意弄坏电话。1不过,从东京到斯德哥尔摩,总有许多仪式需要履行。和以往的一些杰出前辈一样,他要在这里发表受奖演说。
1参见大江健三郎1994年10月17日在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日本研究京都会议”上的讲演。
大江的目光投向了距离讲坛遥遥万里的故乡。于是,四国岛上名不见经传的大濑村(现名内子町大濑),就成了我在暧昧的日本这篇著名演说的开场白。大江并非突然泛起了乡愁,至少在两个月前,获奖消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来时,他便开始酝酿这篇讲演辞。而比这稍早一些时间,大江曾经“在北欧谈日本文学”那时,他也说起自己的故乡。1显然,故乡的土地始终牵系着大江的心,与大江的文学世界丝缕相连。
大江经常把故乡称做“峡谷里的村庄”大濑确实藏在山谷里,村前有小田川河流过,四周则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大江在这里长到15岁“峡谷村庄”经验可以说就是他孩提时代的经验。大江后来的创作表明,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会在作家的文学活动中持久不断地回响。诚如大江自己所说:我曾屡屡描述森林里的孩子的奇异经验,即或人家认为我是受森林经验的恩庇而成为小说家的,我也毫无异议。2但“峡谷村庄”不仅为大江的创作提供素材来源,它还时时跃入大江虚构的世界,构成作品内在的时空。而虚构文本(test)里的“峡谷村庄”自然不限于现实中的大濑村形成某种对应,在文本内的各种语境(contest)里,它指涉着多重复杂的内容;从这样的意义说,森林-峡谷村庄无疑是解读大江作品的一把钥匙(keyword)。
1参见大江健三郎在北欧谈日本文学,1992年10月;此文和大江的另一篇讲演不再封闭的日本人(1993年5月)谈到的内容,与我在暧昧的日本多有重合,几乎可以视为后者的雏形。
2参见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占梦师。
“峡谷村庄”作为虚构的空间,最初出现在中篇小说饲育里。饲育是大江创作中少有的一部直接描写战争时期生活的作品,在战后日本文学的同类题材作品中也属异例的存在。“峡谷村庄”这一情境的设定,使故事发生的空间带有某种封闭自足的乌托邦色彩,山村孩子的视点,更加重了这里的牧歌气氛。尽管有战争的消息传来,甚至有敌方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但对于山村孩子来说,这一切非但构不成恐惧和危险,反倒增添了新鲜的乐趣。最后,导致乌托邦解体的,既不是战争,也不是那个被俘虏的美国黑人士兵,而是村庄里大人们的支配意志与暴力行为。在小说结尾,当“我”的手指和黑人士兵的头骨一起被“我”的父亲打碎的时候,也意味山村孩子的童年乐园从此失去。“我不再是孩子了。”这是“我”获得的启示,也是小说中俘虏兵故事与山村孩子的成长故事交融起来的接点。“峡谷村庄”由此而转换为山村孩子举行成年典礼的仪式性空间。
饲育里关于“成熟”的启示,从某种意义可以看做是大江创作本身的隐喻。饲育以前,大江已经以奇妙的工作(1957)、死者的奢华(1957)等作品引起文坛注目,尤其是死者的奢华,甚至成为日本纯文学界最看重的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但大江的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确实非饲育莫属。这篇小说发表当年(1958)即没有争议地获得了芥川奖,从而促成大江从“学生作家”顺利地转为职业作家。就文学创作而言,大江也可以充满自信地宣告:“我不再是孩子了。”饲育以后,大江仍然探索“成熟”与“失乐”这一母题。感化院的少年(1958)和迟到的青年(1960)等作品里,仍然泛着童年乐园失去的忧伤,但山村青年渴望的,显然是远方都市的冒险,他们希望在那里验证自己的成熟。“峡谷村庄”的隐喻内涵发生重要变化,始自大江于1967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在历史、现实、传说、民俗交织而成的繁复结构里“峡谷村庄”首先作为人物“回归的场所”而登场。小说主人公根所蜜三郎、根所鹰四都是从山村来到现代大都市的青年,作品开端,两兄弟都正陷在彷徨无路的精神危机中。鹰四曾积极参与1960年反对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学生运动,运动失败后,到美国放浪度日。他渴望结束浮萍般的漂泊,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地;蜜三郎则始终是学生运动的旁观者,他陷入的是家庭生活困境(孩子先天白痴,妻子酒精中毒)。兄弟二人的人生观念虽然颇不相同,但在返回故乡,开拓新的生活这一点上,却获得了共识。如果说,在大江此前的作品里“峡谷村庄”主要意味着“丧失”那么,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里“峡谷村庄”则是根所兄弟寻找自我、寻找心灵故乡的空间。大江曾说:小说主人公的家族姓氏“根所”意思是指某一土地上的人们灵魂的根本所在。1作家关于家族历史与灵魂根源的解释,可以说明根所兄弟的“寻找”由现实深入到历史层面的原因。鹰四通过想象重构自己的曾祖父之弟、万延元年(1860)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神话,明显是为自己组织村民的行为寻找历史认同的依据(identify)。而鹰四与蜜三郎的对峙,则与其曾祖父辈的兄弟冲突形成呼应。最后,鹰四也像他的祖辈一样走向了毁灭,但他的死亡却促动了蜜三郎的转变。蜜三郎终于意识到,鹰四是坚忍地承受心灵地狱的磨练、顽强探索超越心灵地狱、走向新途的人;于是,他勇敢地接回自己的白痴儿子,收养了鹰四的孩子;从鹰四的人生终点,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峡谷村庄”就这样成为提供“再生”可能的理想空间。
1大江健三郎:在北欧谈日本文学。据作家说,这一姓氏是根据冲绳语里的一个词汇确定的。
在大江的文学世界里“森林”与“峡谷村庄”几乎是可以相互置换的意象。作家曾说,他所理想的乌托邦,就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森林”“森林峡谷里的村庄”1和“峡谷村庄”一样“森林”在大江的作品里,常常作为人物的“再生”之地(如同时代的游戏,1979年),或者核时代的隐蔽所(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而出现。在“森林”的延长线上,无疑还矗立着“树”的意象。大江的作品里关于树的描述俯拾皆是,几乎达到偏爱程度。他的“雨树”系列之所以把“树”作为“死与再生”的象征,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之所以仍然以树为题(燃烧的绿树),都不是偶然的。大江说,树是帮助他跃入想象领域的旅行器械,是他“接近圣洁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故乡的媒介。”2
1大江健三郎:寻访乌托邦寻访故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