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地缘大战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五霸崛起,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文化的原因。荀子强调“信”上引信陵君说秦国“贪戾好利无信”可知秦国在国际中是没有信用的。但秦国的霸业比五霸更大,最后一统天下。可见“信”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对于“文明”荀子和由余持大致相同的批评观点。由余的批评,不仅远早于“五四运动”甚至远在孔子出生之前。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因为他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各国激烈竞争的状况。孔子不是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他是一位继承者、一位教育家。孔子的理想最符合一个稳定的、统一的社会,经过改造后也符合专制制度。

    荀子评论的是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边缘国家强盛的形势也没有大的变化。除了秦国之外,最强盛的还有楚、赵、齐、燕,它们都是边缘国家。弱小的是鲁、卫、宋、魏、韩、东周、西周,它们都是地处中原核心区的国家。晋国原来是一个大国,是秦国的劲敌。晋国不仅阻挡秦国的东进,还对秦国构成很大的威胁。晋国一分为三之后,给秦国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秦可以在东方一试身手。如果晋没有分裂,秦成为大国的道路就会艰难很多。三家分晋之后,它们的领土彼此交错,就像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土地一样。为了讨伐对方,韩、赵两国都曾向魏借道。地处中原核心区的魏国四面受敌,终于衰落下去。

    魏惠王的无奈

    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以后,晋国的权力旁落,落入魏、赵、韩三家大夫手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了晋国已经分裂近200年的现实,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把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代。他认为,周威烈王承认篡权的大夫,把他们提拔为诸侯,这就坏了“君臣之礼”“臣光曰”: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根据司马光的观点,公元前40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点,也是诸侯混战的战国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止于公元前481年,春秋时代也止于公元前481年。战国时代始于公元前403年。两者之间有78年的空当。关于这春秋战国时期的交汇点,史家有不同的观点。时期的开始。战国初期,诸侯中最强大的是从晋分出来的魏国。范睢认为,韩、魏是“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击中了两国的要害。中原确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这里姑且不论较小的韩国。地理位置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西方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家分晋时的魏斯就是魏文侯(前445-前397在位)。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为魏国制定“富国强兵”之法。他编订的法经后来由商鞅带到秦国,成为秦律的依托。文侯又以吴起守西河西河即北南流向的黄河地区。西河以西就是秦国了。,以西门豹治邺,以乐羊子伐中山,一时人才济济,国势强盛。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迁。子夏的名言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文”粉饰。“闲”范围、道德规范。孔子另一位学生子游评价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从子夏的几位出色的学生看,这个评价很不中肯。子夏和他的学生们已经出现了从儒家向法家过渡的趋势,这也许就是子游说的“抑末也。本之则无”这个过渡在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时完成其实,李克(一说即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是魏惠王的祖父,魏武侯(前397-前371在位)的父亲。武侯仍旧与邻国攻伐不已,但没有大的胜负。武侯时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吴起受陷害逃亡到楚国(前382年),二是三晋瓜分了残余的晋国(前376年)。

    魏惠王(前371-前319在位)期间,魏国的地位明显下降。魏惠王不是不知进取的国君。他自己也说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梁惠王上。他统治魏国的时间甚长(52年),正当战国时期激烈而频繁的兼并战争。惠王经常与各国国君会见,带领着他们朝见周王。一些较小国家的国君一起到魏都大梁拜见他。公元前319年,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劝他实行仁政。这是魏惠王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向孟子陈述了魏国的困境: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以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魏国是晋国一分为三而成的,魏惠王仍称他的国家为晋。魏国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被打败。惠王没有提到北方,其实北方的赵国也是魏的强敌。魏惠王在与孟子相见的当年死去。他的儿子襄王即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失望地离开了魏国,旅行到齐国,向齐宣王宣扬仁政去了。

    魏国都城大梁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魏国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人才,他们都外流了。更早的时候,在魏惠王即位之前11年,魏国失去了名将吴起。吴起在为魏国治理西河,魏武王听信谗言,召回吴起。吴起离开西河时“泣数行而下”他对随从说:“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春秋当务。西河果然不久就被秦国攻占。魏失去西河,就失去了黄河屏障。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他的改革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国从此成为魏国的一大威胁。后来,魏惠王奖励了吴起留在魏国的后人,表达对人才迟来的尊重。

    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那里受到赵和秦的威胁,在公元前369年曾经被赵国包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击败魏军,俘获了魏将公叔痤(商鞅这时在他门下)。少梁为安邑的门户。为远离强敌,魏惠王在战败的当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宋时称汴梁),因此他又被称为梁惠王。新都在旧都以东300多公里,地处中原的中心区域。在魏国迁都的这一年,秦孝公即位,秦强魏弱之势已成。公元前359年,魏惠王沿着魏国的西部边界修长城,对秦国采取守势。公元前350年,秦国把都城从雍迁到咸阳,也就是从西向东迁移。但秦国的态势是向中原地区进逼,与魏国的迁都避让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一起朝魏。魏惠王为他们举办了盛大国宴。席间,鲁恭侯举了四个典故,说明有以美酒、美味、美色、美景亡其国者。“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梁惠王叫好,可就是不改。公元前355年是惠王重大外交活动比较多的一年。他先与秦孝公会面,然后又与齐威王田猎。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珠宝。齐威王回答说“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司马迁。齐国的宝是管理国家的优秀人才,他们比珠宝更耀眼。魏惠王听了很惭愧,也很不高兴。不能善用人才正是魏国衰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年,齐国军队攻击魏国的东部边界,打败了魏军。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没有直接援助赵国,而是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然后,齐军在桂陵(在今河南长垣)设伏,打败了魏国回援的军队。第二年,商鞅(当时还称卫鞅)率领秦兵攻克了魏国故都安邑。不过,接连惨败似乎对魏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不大,至少在小国中还很有威望。公元前351年,泗上泗水发源于山东中部,今曲阜以东有泗水县。古泗水流经今天的曲阜、兖州、沛县、徐州、邳县、泗阳,入淮河,是淮河下游的第一大支流。汉高祖刘邦曾在他的老家(今沛县)担任泗水亭长。金朝时(1194年),黄河改道,泗水下游为黄河所夺,后淤废,徐州以下的河道即今天的废黄河。在战国的兼并战中,泗上小诸侯国保留了很长时间。十二诸侯朝魏。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是战国时第一个称王的诸侯。这说明魏惠王当时对自己的国际地位还是很有信心的,或者他以称王给自己打气。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大会诸侯及秦公子于逢泽逢(pán)泽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当时是一个湖。,率领他们朝见周天子。这一段时间大概是惠王的鼎盛之时。但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一说一年之后),在马陵(在今河南范县)之战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历史记载有些混淆。杨宽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俘,后被释放,在马陵之战被杀。两次齐魏之战中,魏军的将领都是庞涓,齐军的将领都是田忌,齐军的军师都是孙膑。见杨宽:战国史,345页,注。中,齐军大败魏师,杀魏将庞涓。在这场战争中,齐军的军师是孙膑。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后来的李斯和韩非子也是同学。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把他骗到秦国杀掉。比起庞涓施予同学的刑罚,真是让人感叹“人心不古”庞涓担任魏国的将军之后,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就请他到魏国来,使他受了膑刑(切除膝盖骨),以限制这位刑余之人的前途。不过,齐国没有歧视残疾人。孙膑逃到齐国,终于借齐国之师成就了一番事业以魏国的惨败为代价。

    至此,魏国流失的人才有商鞅、吴起、孙膑、张仪、范睢,后来没有留住孟子、庄子、公孙衍。这些人不仅是一时之选,在整部中国历史中也都是极为罕见的杰出人物。这样的损失任何国家都承担不起,大大加重了魏国的地缘政治劣势。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以惠施为相。庄周是惠施的朋友,到大梁与惠施论学。这次会见可算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庄子也有记载。惠施主张与齐国、楚国联合,但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没有改善。在这一段时间,魏国多次战败。公元前331年,秦公子卬击败魏军,斩首八万,第二年又渡过黄河围攻魏国的焦、曲沃。魏国把吴起守卫过的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两年后又把上郡(今陕西榆林一带,魏文侯置)交给秦国。在魏惠王晚年,魏国丧权失地,被压迫在中原的狭小区域内,已经摇摇欲坠了。张仪在分析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时说: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史记张仪列传,与战国策魏策同。

    张仪的分析与魏惠王对孟子的诉说遥相呼应。魏国要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守卫边界,分散在各地,没有余力作战,真是“四分五裂之道也”与魏国一样,后世的北宋也建都于大梁(宋时称汴梁,今开封),虽然在北边有一条黄河,却基本上无险可守。北宋虽弱,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没有魏国的担忧,不需要“卒戍四方”魏国的形势比宋朝还局促得很多。

    除了魏国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地处区域的中心而备受蹂躏,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决定命运”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西部也有各自的中原中央平原。中欧(包括很大一部分东欧)和中亚的境遇与魏国所处的中原很类似。

    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和中国的面积大致相同,也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中国的地理环境更为封闭)。欧洲的地理中心因为大国力量消长和由此而来的边境线变更而有所摆动,但总是在中东欧一带,即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几个国家。除了德国和匈牙利之外,这些国家的多数居民都属于斯拉夫族的分支。与中原相比,中东欧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它的民族组成复杂,地形破碎,还不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中东欧成为欧洲的中原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欧洲的早期文明主要限于地中海北岸,茂密的森林阻挡了罗马帝国北上进入中欧。日尔曼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等先后在此建国。从黎塞留时期开始,一直到德国统一,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一贯目标就是保持和利用中欧的分裂。德国统一是在打败了法国之后。德国人曾经热衷于地缘政治,因为他们知道不利的地理环境会带来巨大灾难。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东西两部分互相对立。东欧是苏联集团的成员,更是苏联与西方对立的前沿。冷战之后,德国获得统一,而东欧各国加入了北约。其实东欧只不过原地向后转,成为西方观察俄国的前沿。它们换了阵线,它们的地缘政治地位没有改变。

    中原是中国的中心,中东欧是欧洲的中心。中国和欧洲分列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欧亚大陆有自己的中心。以费尔干纳盆地(一个富饶的绿洲)为中心的中亚地区就是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中亚是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史前时期已经是这样了。文明的传播学派认为,中国古文明的许多因素很可能从两河、黑海经中亚而来。后来,从中国到印度的取经之路、到罗马的丝绸之路,都要经过中亚。麦高文写到:

    中央亚细亚之地,在人类文化史上,久居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许多风俗习惯和艺术发源的中心,一方面又是上古世界一切主要文化中心间的媒介。wm麦高文:中亚古国史,7页,中华书局,2004年。

    中亚还是地缘政治争斗的中心。在19世纪及其前后,俄国人南下谋求暖水港口,英国人北上寻求稳定的边疆,两股势力在中亚的阿富汗交汇了。在冷战时期则分别是苏联和美国。现在,俄国已经退出,而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如英国)正在阿富汗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国家好像忘记了还很近的历史。好在历史总是在被遗忘的时候重演一次,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它的存在。

    另一个“中”与中原、中欧、中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中海。除了岛屿(如克里特岛,埃及到希腊航线上的“中途岛”),地中海上不可能有居民,它是一个通道。地中海周围孕育了人类最早期的文明:两河流域、埃及,以及犹太、希腊、罗马。该地区还有许多消亡的古老帝国,没有直接的文明继承者。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及时间上较晚、又几乎被消灭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外,古老的文明大都集中在东地中海和地中海以东。这些古老的文明实际上位于地中海的边缘。地中海是便利的贸易通道,在远古时期,跨海作战非常艰难。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围攻10年后才利用木马计攻下这座城邦。所以,地中海更多地传送财富和文明,而较少是战争和暴力。这是地中海的一个好处。

    武力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国家是暴力机器。暴力使用的方向,有些国家对内,有些国家对外。暴力和战争导致国家的形成。很少有国家是和平建立的。近现代的美国、以色列、印度等国是通过暴力立国,弹丸之地东帝汶的独立需要长期的暴力,而巴勒斯坦人还在努力之中。现存的民族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许多战败的民族和前民族(尚未来得及形成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在历史中消失了。

    一个国家的特性往往由它的邻国特别是敌对的邻国所规定。对戎狄作战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一大动力。在西方入侵之前,戎狄是塑造中国历史的最强大力量。北方部落或民族不仅在北方建立过王朝,如北魏、西夏、辽、金,还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元与清。且不说元朝,清朝强盛时期的国土面积几乎比明朝时扩大了一倍。那时清朝的领土还包括后来被沙皇俄国割去的满族老家。清朝的征服得益于骑兵和枪炮,而北方好战的民风同样重要。

    从春秋争霸、楚王问鼎,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似乎在夏、商、周之后会增加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封建王朝。但这次与三代有所不同。秦时的人口增加,荒野减少,驰道使军队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运动,而骑兵的出现更加缩小了地理范围。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强大了许多。这是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技术原因。在文化方面,秦融合了戎狄的好战和杀戮,法家的集权和弄权,秦始皇最后完成了这个过程。秦没有进行周初那样的道德体系建设。秦朝既依赖武力,又集中权力,从而开创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国专制制度。这个制度专一榨取本国人民。

    蒂利认为,国家维持统治和战争的资金来源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强制榨取,其二是资本运作,此外还有一些中间模式。他说:

    在强制密集的模式里,统治者从他们自己的人口和他们征服的人口中榨取战争资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庞大的榨取机构。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原书以楷体表示强调部分。

    中国显然属于强制模式。资本在中国历史上几乎闻所未闻。官府的收入来自税赋,可以随意强行增加,没有资本模式中的讨价还价,更没有偿还债务这种事情,完全是赤裸裸的剥削。为了榨取更多的利益,官府和官吏使用权力的动力增加了。庞大的榨取机构更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力,导致权力无孔不入,官员越来越多,机构臃肿。集权制度在榨取中日复一日地强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到王朝被暴力推翻,新一轮的榨取开始。

    能够以武力统一国家的必定是一个暴力集团、集权集团,这个事实不涉及道德,与道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秦朝能够像周初那样完成文明化的过程,中国历史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将在统一之下保留多元化,包括权力的多元化。这样的中国一定更加繁荣。20世纪末,在展望欧洲前景时,基辛格说:

    中国是拥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历史、而含纳不同语言的一个大国。欧洲若非十七世纪爆发宗教战争,或许就会演变成中国这样子;如果欧盟能够实现其支持者的愿望,它也有可能成为中国这样子。基辛格:大外交,749页。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识),中国的统一领先欧洲2000余年。尽管在秦之后中国也出现过长期的分裂,但中国的统一之势没有改变。分裂时,中国人总在想着统一。如今,欧洲也走上了中国式的统一道路,也许可以避免再出现以往那样频繁的战争。欧盟发源于西欧,现在它在西欧自身尚需整合之时已经在东扩了。其原因是它的政治体制是包容性的,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的文明;它的经济是扩张性的,可以提携更低的发展水平,而不会被拖累。

    有得必有失。中国在统一方面领先欧洲,但在制度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原因是大一统的局势使得统治者不再承受国内、国际的压力。武力是国家形成的基础,但中国在秦朝时就已经超越了国家阶段,早已不是欧洲意义上的国家。现在,区域一体化不可避免,但这个过程却不可使用武力。中国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和平地扩展她的范围,从而为东亚地区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