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点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春秋时期,因为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学说,留传千古,惠泽后人。建立在严肃的学术研究立场上的争论,是一件好事。每逢到了端午节,便把几十年前的老观点搬出来,旧话重提,虚晃一枪,弄得大家心里都不受用。这哪能叫学术争鸣呢?这就像小孩子争玩具耍赖一样:反正屈原是我的,就是我的!
7、一般的看法,浪漫主义是庄子散文和屈原诗歌的共同特色。但庄子的浪漫是欢乐的,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屈原的浪漫是悲沉的,与现实纠缠不清的。如果把他们比作两股燃烧的火焰,前者是明快的活跃的红色,后者则是黯然的凝滞的青色。
相对于另两位伟人,以病弱之躯奋力超越悲观主义的尼采,以犀利的文字为投枪深刻而清醒地鞭挞着悲观主义的鲁迅,屈原是以浪漫的文字为栽体,深深地沉溺于悲观主义,他以其巨大的悲愤将浪漫主义燃烧到了极至。
我们的时代,浪漫主义精神已被追求物质的实用主义扼杀掉。浪漫主义精神和伟大的诗意,像滔滔洪水,已裹挟着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远去了。
8、对历史的苦难,我们不知道该感恩呢还是该长叹。
屈原是明知自己的悲剧结局的,明知悲剧的存在而对悲剧进行沉思。
神奇的神话传说,众多先贤筚路蓝缕,艰辛创国的英雄历史,古老的道德传统,五彩斑斓的南方文化,林木丰饶,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一切,是理想国在屈原心中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他的心中,这里是艺术和道德的源泉,理所当然可建设成君明臣贤,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身在战乱中的诗人,眼看理想破灭,道德沦丧,礼崩乐坏,楚国像一个老人一样在战国末期的乱世中苟延残喘,他用笔挽留着楚国的威仪,可他挽留不住时代的车轮。
在以言论为主的战国时代,屈原的诗歌异军突起。屈原的诗歌创作绝不是偶然的,他深受诗经、楚国祭祀神歌和民间歌谣的影响,想必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开始了他的个人创作,这些青年时期的作品在屈原自己当有一个删节的过程,在其身后,人们根据自己的趣味决定去留,会有更多的作品得不到流传。如果仅把离骚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那么不是政治上的失意促生了他的诗情,产生了离骚,而是政治扼杀了他的创作向更纯净的文学的方向发展,而把自己的诗歌天赋作了政治泄愤的工具
如果屈原生活在楚国的强盛时期,是否会留下更丰富、更浪漫的作品?也可能,他只是一个成功的政客,什么也没留下。
分崩离析的时代造就了这个伟大的悲剧人物。
9、“历史性的伟大是一种更珍贵的东西,它完全存在于那些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人的劳动之中。”屈原的劳动就是他的诗,他的伟大也在于他的诗,并不在于他的政治情怀。把屈原定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狭隘的,伟大的诗人,更符合他存在的价值。楚辞,诗歌的源泉,它向前流动着,滋养出了汉赋、古诗、唐诗宋词这样一些文化奇葩,有什么比这更永恒更伟大呢?世界的发展趋势正在告诉我们,热爱地球、热爱全人类,才是人类的真正出路。屈原的爱国情怀,只属于楚国,而楚辞,是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
屈原其实是一个快乐的诗者。
君主的疏远,江南的流浪生活虽然孤独悲苦,但也给了他极大的自由空间,这种生活激发出了他体内艺术和思想的潜能,使他能够完全沉浸于精神的漫游之中,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世界里上下求索,终于完成了从政客到诗人的转变,虽其吟唱的内容沉重,但其手法和方式却汪洋滋肆,其创作过程,何尝不是一种欢乐呢?去掉笼罩在他身上的政治悲哀,作为思想者和诗人,他是快乐的,他将自己阐释得淋漓尽致,他抒发得何等痛快慷慨!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快乐的诗者。
10、屈原自我毁灭的冲动来自哪里?
人生是有限的,艺术的魅力是无限的;自我毁灭是瞬间的,悲剧留给人的思考却是永久的。屈原选择死亡,并不是悲剧的结果,在死亡之前,流浪的生活,失意的政治理想,人生的悲剧已作为果摆在他的面前。死亡,恰恰是他通向快乐的精神之旅的通道。“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他死亡之后的理想。彭咸是古代的大巫,神的代言人,他居住在神人可自由升降的灵山。屈原是非常崇拜和羡慕这些可与神灵交游的传说中的古人的,从他在离骚中上天入地的想像和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把伸诉委屈、求得理解与支持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死亡之后成为传说中彭咸一样的人物身上,他要通过抛弃肉体的方式,到达彭咸居住的地方。死亡是他最后的退路,是他对抗命运的最后法宝。在屈原的心中,有一个神话世界,在他的现实生活中,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境界始终没有融为一体,在他故去之后,后人才将这两个世界通过对他诗歌的理解融为一体。在他的神话世界里,公平,自由,快乐,但现实社会却是如此严酷,无望,这样的现实一天天逼迫他,使他向心中的神话世界一天天迈近。所以他的选择并非自我毁灭或一时冲动,是深思熟虑之后,决绝的抽身而退。
11、追求快乐地赴死,正是因为悲剧的人生。
屈原的悲剧,是不合适宜的个人主义的张扬。骨子里的浪漫主义与受自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他体内冲突着,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的治国理想最终成了他突破传统的力量,虽然这突破,有一个上限存在。可原始的君主专制制度,群臣的奴性,不允许他有个人的主张。尽管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个人主义滋生的时代,是知识阶层脱离统治者的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时代,遗憾的是屈原生在楚国,他对楚爱之太深。
痛苦的思想者,最终会制造出他的产品,于是有了楚辞。屈原的诗是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内心的延伸,政治上的行动终止了,生活在无望的民间,灿烂的精神之花于是生长出来了。在前期,诗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在后期,现实终于引他走上了灿烂而又悲凉的歌咏之路。
最璀璨的精神产品,最荒凉的私人生活。
理想主义的终极便是无限的痛苦。
屈原的流浪沅湘,似乎没有被迫的痕迹。自疏江南,或许正是他内心的愿望——离开郢都——那个使他深受痛苦的地方。
相对楚国的西北方,南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要落后得多,沅湘一带,民风淳厚,人们信俗好鬼,巫风很重。这对屈原来说,倒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他的忧郁使他衰弱。
他的理想却使他亢奋。
他富于浪漫气质,渴望不朽,而其灵魂最终被其愿望击溃。
自沉汨罗,这是一个高贵而尊严的选择。当生命毫无意义时,宁愿不要它,绝不卑怯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在世间苟活下去。
12、曾经怀着复杂的心情渡过沅江、溆水、湘江,在汨罗江畔,洞庭湖边留连,从历史的角度,能看出什么呢?倒是从艺术的角度,可以实地感受一下屈原当时的心境情怀。
有人说历史是严肃的,是不能想象的。假如所有的书中记载,都是真相而没有一点谎言和妄言,历史也许是可以相信的。但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我们的记载搀杂了太多的谎言。所以,常在心中臆想屈原,想着想着,他离我不再遥远,他变得比史书中的那个他真实明晰起来。
而我所有思绪的指向,是一个人性的,有血有肉的屈原。
春秋时期,因为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学说,留传千古,惠泽后人。建立在严肃的学术研究立场上的争论,是一件好事。每逢到了端午节,便把几十年前的老观点搬出来,旧话重提,虚晃一枪,弄得大家心里都不受用。这哪能叫学术争鸣呢?这就像小孩子争玩具耍赖一样:反正屈原是我的,就是我的!
7、一般的看法,浪漫主义是庄子散文和屈原诗歌的共同特色。但庄子的浪漫是欢乐的,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屈原的浪漫是悲沉的,与现实纠缠不清的。如果把他们比作两股燃烧的火焰,前者是明快的活跃的红色,后者则是黯然的凝滞的青色。
相对于另两位伟人,以病弱之躯奋力超越悲观主义的尼采,以犀利的文字为投枪深刻而清醒地鞭挞着悲观主义的鲁迅,屈原是以浪漫的文字为栽体,深深地沉溺于悲观主义,他以其巨大的悲愤将浪漫主义燃烧到了极至。
我们的时代,浪漫主义精神已被追求物质的实用主义扼杀掉。浪漫主义精神和伟大的诗意,像滔滔洪水,已裹挟着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远去了。
8、对历史的苦难,我们不知道该感恩呢还是该长叹。
屈原是明知自己的悲剧结局的,明知悲剧的存在而对悲剧进行沉思。
神奇的神话传说,众多先贤筚路蓝缕,艰辛创国的英雄历史,古老的道德传统,五彩斑斓的南方文化,林木丰饶,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一切,是理想国在屈原心中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他的心中,这里是艺术和道德的源泉,理所当然可建设成君明臣贤,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身在战乱中的诗人,眼看理想破灭,道德沦丧,礼崩乐坏,楚国像一个老人一样在战国末期的乱世中苟延残喘,他用笔挽留着楚国的威仪,可他挽留不住时代的车轮。
在以言论为主的战国时代,屈原的诗歌异军突起。屈原的诗歌创作绝不是偶然的,他深受诗经、楚国祭祀神歌和民间歌谣的影响,想必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开始了他的个人创作,这些青年时期的作品在屈原自己当有一个删节的过程,在其身后,人们根据自己的趣味决定去留,会有更多的作品得不到流传。如果仅把离骚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那么不是政治上的失意促生了他的诗情,产生了离骚,而是政治扼杀了他的创作向更纯净的文学的方向发展,而把自己的诗歌天赋作了政治泄愤的工具
如果屈原生活在楚国的强盛时期,是否会留下更丰富、更浪漫的作品?也可能,他只是一个成功的政客,什么也没留下。
分崩离析的时代造就了这个伟大的悲剧人物。
9、“历史性的伟大是一种更珍贵的东西,它完全存在于那些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人的劳动之中。”屈原的劳动就是他的诗,他的伟大也在于他的诗,并不在于他的政治情怀。把屈原定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狭隘的,伟大的诗人,更符合他存在的价值。楚辞,诗歌的源泉,它向前流动着,滋养出了汉赋、古诗、唐诗宋词这样一些文化奇葩,有什么比这更永恒更伟大呢?世界的发展趋势正在告诉我们,热爱地球、热爱全人类,才是人类的真正出路。屈原的爱国情怀,只属于楚国,而楚辞,是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
屈原其实是一个快乐的诗者。
君主的疏远,江南的流浪生活虽然孤独悲苦,但也给了他极大的自由空间,这种生活激发出了他体内艺术和思想的潜能,使他能够完全沉浸于精神的漫游之中,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世界里上下求索,终于完成了从政客到诗人的转变,虽其吟唱的内容沉重,但其手法和方式却汪洋滋肆,其创作过程,何尝不是一种欢乐呢?去掉笼罩在他身上的政治悲哀,作为思想者和诗人,他是快乐的,他将自己阐释得淋漓尽致,他抒发得何等痛快慷慨!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快乐的诗者。
10、屈原自我毁灭的冲动来自哪里?
人生是有限的,艺术的魅力是无限的;自我毁灭是瞬间的,悲剧留给人的思考却是永久的。屈原选择死亡,并不是悲剧的结果,在死亡之前,流浪的生活,失意的政治理想,人生的悲剧已作为果摆在他的面前。死亡,恰恰是他通向快乐的精神之旅的通道。“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他死亡之后的理想。彭咸是古代的大巫,神的代言人,他居住在神人可自由升降的灵山。屈原是非常崇拜和羡慕这些可与神灵交游的传说中的古人的,从他在离骚中上天入地的想像和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把伸诉委屈、求得理解与支持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死亡之后成为传说中彭咸一样的人物身上,他要通过抛弃肉体的方式,到达彭咸居住的地方。死亡是他最后的退路,是他对抗命运的最后法宝。在屈原的心中,有一个神话世界,在他的现实生活中,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境界始终没有融为一体,在他故去之后,后人才将这两个世界通过对他诗歌的理解融为一体。在他的神话世界里,公平,自由,快乐,但现实社会却是如此严酷,无望,这样的现实一天天逼迫他,使他向心中的神话世界一天天迈近。所以他的选择并非自我毁灭或一时冲动,是深思熟虑之后,决绝的抽身而退。
11、追求快乐地赴死,正是因为悲剧的人生。
屈原的悲剧,是不合适宜的个人主义的张扬。骨子里的浪漫主义与受自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他体内冲突着,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的治国理想最终成了他突破传统的力量,虽然这突破,有一个上限存在。可原始的君主专制制度,群臣的奴性,不允许他有个人的主张。尽管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个人主义滋生的时代,是知识阶层脱离统治者的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时代,遗憾的是屈原生在楚国,他对楚爱之太深。
痛苦的思想者,最终会制造出他的产品,于是有了楚辞。屈原的诗是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内心的延伸,政治上的行动终止了,生活在无望的民间,灿烂的精神之花于是生长出来了。在前期,诗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在后期,现实终于引他走上了灿烂而又悲凉的歌咏之路。
最璀璨的精神产品,最荒凉的私人生活。
理想主义的终极便是无限的痛苦。
屈原的流浪沅湘,似乎没有被迫的痕迹。自疏江南,或许正是他内心的愿望——离开郢都——那个使他深受痛苦的地方。
相对楚国的西北方,南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要落后得多,沅湘一带,民风淳厚,人们信俗好鬼,巫风很重。这对屈原来说,倒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他的忧郁使他衰弱。
他的理想却使他亢奋。
他富于浪漫气质,渴望不朽,而其灵魂最终被其愿望击溃。
自沉汨罗,这是一个高贵而尊严的选择。当生命毫无意义时,宁愿不要它,绝不卑怯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在世间苟活下去。
12、曾经怀着复杂的心情渡过沅江、溆水、湘江,在汨罗江畔,洞庭湖边留连,从历史的角度,能看出什么呢?倒是从艺术的角度,可以实地感受一下屈原当时的心境情怀。
有人说历史是严肃的,是不能想象的。假如所有的书中记载,都是真相而没有一点谎言和妄言,历史也许是可以相信的。但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我们的记载搀杂了太多的谎言。所以,常在心中臆想屈原,想着想着,他离我不再遥远,他变得比史书中的那个他真实明晰起来。
而我所有思绪的指向,是一个人性的,有血有肉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