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2/2)
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汉末烽烟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见后者低眉顺目,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一定是他,脱不了干系!之前已经将他从太尉任上免官,但没过多久,何太后一句话又把他复了"司徒"原职。虽说没有了"录尚书事"的权力,但毕竟三公的影响在那儿摆着,名义上仍然是朝廷领袖之一。
何太后用他,就跟自己用公孙瓒是一个道理!
一念至此,强硬地表态道:"太后,陛下,此事宜急不宜缓,否则要出大事!不管是公孙瓒与朱广谁胜谁败,对朝廷来说都不是好事!州牧权重,若朝廷再放纵姑息,今日他们敢互相攻伐,明日就敢渡河南下!董卓之事不远,望太后陛下三思!"
何太后似乎畏惧了,不自在动了动,终于软下来:"纵使如此,也应该先派大臣前去晓以利害,若不听时,再出兵不迟。"
"不行!"袁绍脱口而出。
话音落地之后,偌大个朝堂再无声响,仿佛连空气也为之一凝!
黄琬藏在袖中的双拳攥了又攥,才忍住没有当堂发飙。
刘辩不安地看向母亲,见太后也是惊诧莫名。
袁绍很快反应过来,就在原座俯下头告罪道:"臣一时失态,断非有意,请太后陛下恕罪。"
何太后转惊为怒,但袁氏今非昔比,她也发作不得。憋了半晌,反过头来倒替对方开解:"近来国事家事颇多不顺,想来大司马也艰难。"
"臣谢太后体谅。然发兵一事,刻不容缓,请太后示下。"
何太后被逼得没了退路,包括黄琬在内,也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公开反对袁绍,无奈之下,只得松口,但又有些不甘心,忿忿道:"罢,就如你所愿!"
"此非臣一己私愿,请太后明察。"袁绍"更正"道。
何太后气得不行,索性不再言语。
既然出兵之事敲定,那么接下来就是袁术升任"青州牧"了。不过这事袁绍不便亲自开口,只能由马仔代劳。
"禀太后,陛下,袁术自任青州刺史以来安抚流亡,颇有政声,又接连击败黄巾余党,功绩卓著。有司聚议,拟加牧伯之任,不知太后尊意若何?"
何太后正憋着一股子火,一听此话顿时发作:"州牧权重,才有了朱广和公孙瓒之事!还嫌州牧不够?"
说得那进言大臣无言以对,默默低下头去。
朝会不欢而散,但至少最紧迫的问题解决了。袁绍得到了他想要的...至少是大部分。而何太后与皇帝母子俩则忧心忡忡往后宫去。
刘辩自即位以后接连遭逢大难,再笨的人,经历得多了也会明白一些事理。见母亲忧容满面,他摒退了随从的内侍,问道:"母亲为何不愿发兵?"
何太后止住步子,回头打量自己亲生的儿子,更是愁上加愁。顾左右无人,低声道:"袁氏虽有大功于国家,但观其近来行事,越发张狂。昔日你两位舅舅手握权柄,倒可相安无事。如今换了外人,跟咱们就不是一条心了。"
"袁绍今日态度确实不妥。"皇帝轻声道。
"皇帝,这才是开始。"何太后沉重地叹道。"太傅袁隗虽是袁氏的大宗长,但他至少受过先帝隆恩,有他在,袁氏子弟不至于出格。一旦他身死,袁绍袁术等辈就难说了。"
"那与朱广公孙瓒何干?"
"你怎么就不明白?不管朱广是什么人,有他在,袁绍便有顾虑。如果他被攻灭,试问还有谁能与袁氏抗衡?"
刘辩想起昔日朱广将他救出洛阳的种种,对母亲的话很是认同。但他一个还未亲政的皇帝又能怎样?唯有叹息而已。
而何太后想起当初在长安旧宫里召见朱广时的情景,心下也觉得可惜。朱广看来是要完蛋了,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不久之后,天子亲政。
但愿祖宗庇佑...
骠骑将军府
袁将军在拿到了何太后以天子名义发布的命令之后,一刻也不愿意多等,立即着手安排出兵事宜。
本来这么大事,他应该和其他重臣,例如司徒黄琬,例如车骑将军董承共同商量。但他没有这样做。
许攸、沮授、审配、淳于琼、周昂、麹义...其幕下重要武悉数到场。当然,还有摩拳擦掌准备正式亮相的高干高元才。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搞掉朱广,如果可以的话,再搞掉公孙瓒。彼时,天下还有谁是袁将军的对手?曹操?开玩笑呢,曹孟德跟大司马可是发小,感情好着呢。
袁绍高坐于上,看不出来得意。
虽说今天在朝堂只有些小波折,但这也足以引起他的警惕。从长安获救,一直到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何太后并不甘心于"临朝称制"的表象,她还想要一些更实质性的东西。
更不消说,天子就快十六周岁了。尽管现在还没有人提,但那一关终究躲不过。再加上叔父的情况...
许攸发现了袁绍的心不在焉,上前关切道:"怎么了?"
"今日朝堂上...罢了,说出兵的事。"袁绍有些不耐烦。
许攸微顾左右,轻声道:"解决了朱广,朝堂上的麻烦也不存在了。"
袁绍猛一抬头,立即会意。许攸何等人?灵帝还在时,他就敢跟时任幽州刺史的王芬密谋趁灵帝北巡到河北之机举兵逼其退位。你说这胆子有多大?
所以说,知己小伙伴是最能鼓舞人心的。
袁绍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至地图架前,一指下去戳定邺城,朗声道:"诸位,朝廷已经同意出兵,咱们拿出方略来!"
许攸当仁不让,一指划过黄河:"朱广举兵北上,虽说是冒险。但他一定有所安排。首先是大河阻挡,我料朱广必留兵扼守渡口,想直接渡河到黎阳恐怕不易。我建议,大军还是北上走河南,从巩县北面的五社津渡河进河内,再从河内东转,进攻邺城。""五社津?我记得当初朱广救出天子和陈留王,也是从此地渡河?"袁绍问道。(未完待续)
见后者低眉顺目,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一定是他,脱不了干系!之前已经将他从太尉任上免官,但没过多久,何太后一句话又把他复了"司徒"原职。虽说没有了"录尚书事"的权力,但毕竟三公的影响在那儿摆着,名义上仍然是朝廷领袖之一。
何太后用他,就跟自己用公孙瓒是一个道理!
一念至此,强硬地表态道:"太后,陛下,此事宜急不宜缓,否则要出大事!不管是公孙瓒与朱广谁胜谁败,对朝廷来说都不是好事!州牧权重,若朝廷再放纵姑息,今日他们敢互相攻伐,明日就敢渡河南下!董卓之事不远,望太后陛下三思!"
何太后似乎畏惧了,不自在动了动,终于软下来:"纵使如此,也应该先派大臣前去晓以利害,若不听时,再出兵不迟。"
"不行!"袁绍脱口而出。
话音落地之后,偌大个朝堂再无声响,仿佛连空气也为之一凝!
黄琬藏在袖中的双拳攥了又攥,才忍住没有当堂发飙。
刘辩不安地看向母亲,见太后也是惊诧莫名。
袁绍很快反应过来,就在原座俯下头告罪道:"臣一时失态,断非有意,请太后陛下恕罪。"
何太后转惊为怒,但袁氏今非昔比,她也发作不得。憋了半晌,反过头来倒替对方开解:"近来国事家事颇多不顺,想来大司马也艰难。"
"臣谢太后体谅。然发兵一事,刻不容缓,请太后示下。"
何太后被逼得没了退路,包括黄琬在内,也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公开反对袁绍,无奈之下,只得松口,但又有些不甘心,忿忿道:"罢,就如你所愿!"
"此非臣一己私愿,请太后明察。"袁绍"更正"道。
何太后气得不行,索性不再言语。
既然出兵之事敲定,那么接下来就是袁术升任"青州牧"了。不过这事袁绍不便亲自开口,只能由马仔代劳。
"禀太后,陛下,袁术自任青州刺史以来安抚流亡,颇有政声,又接连击败黄巾余党,功绩卓著。有司聚议,拟加牧伯之任,不知太后尊意若何?"
何太后正憋着一股子火,一听此话顿时发作:"州牧权重,才有了朱广和公孙瓒之事!还嫌州牧不够?"
说得那进言大臣无言以对,默默低下头去。
朝会不欢而散,但至少最紧迫的问题解决了。袁绍得到了他想要的...至少是大部分。而何太后与皇帝母子俩则忧心忡忡往后宫去。
刘辩自即位以后接连遭逢大难,再笨的人,经历得多了也会明白一些事理。见母亲忧容满面,他摒退了随从的内侍,问道:"母亲为何不愿发兵?"
何太后止住步子,回头打量自己亲生的儿子,更是愁上加愁。顾左右无人,低声道:"袁氏虽有大功于国家,但观其近来行事,越发张狂。昔日你两位舅舅手握权柄,倒可相安无事。如今换了外人,跟咱们就不是一条心了。"
"袁绍今日态度确实不妥。"皇帝轻声道。
"皇帝,这才是开始。"何太后沉重地叹道。"太傅袁隗虽是袁氏的大宗长,但他至少受过先帝隆恩,有他在,袁氏子弟不至于出格。一旦他身死,袁绍袁术等辈就难说了。"
"那与朱广公孙瓒何干?"
"你怎么就不明白?不管朱广是什么人,有他在,袁绍便有顾虑。如果他被攻灭,试问还有谁能与袁氏抗衡?"
刘辩想起昔日朱广将他救出洛阳的种种,对母亲的话很是认同。但他一个还未亲政的皇帝又能怎样?唯有叹息而已。
而何太后想起当初在长安旧宫里召见朱广时的情景,心下也觉得可惜。朱广看来是要完蛋了,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不久之后,天子亲政。
但愿祖宗庇佑...
骠骑将军府
袁将军在拿到了何太后以天子名义发布的命令之后,一刻也不愿意多等,立即着手安排出兵事宜。
本来这么大事,他应该和其他重臣,例如司徒黄琬,例如车骑将军董承共同商量。但他没有这样做。
许攸、沮授、审配、淳于琼、周昂、麹义...其幕下重要武悉数到场。当然,还有摩拳擦掌准备正式亮相的高干高元才。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搞掉朱广,如果可以的话,再搞掉公孙瓒。彼时,天下还有谁是袁将军的对手?曹操?开玩笑呢,曹孟德跟大司马可是发小,感情好着呢。
袁绍高坐于上,看不出来得意。
虽说今天在朝堂只有些小波折,但这也足以引起他的警惕。从长安获救,一直到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何太后并不甘心于"临朝称制"的表象,她还想要一些更实质性的东西。
更不消说,天子就快十六周岁了。尽管现在还没有人提,但那一关终究躲不过。再加上叔父的情况...
许攸发现了袁绍的心不在焉,上前关切道:"怎么了?"
"今日朝堂上...罢了,说出兵的事。"袁绍有些不耐烦。
许攸微顾左右,轻声道:"解决了朱广,朝堂上的麻烦也不存在了。"
袁绍猛一抬头,立即会意。许攸何等人?灵帝还在时,他就敢跟时任幽州刺史的王芬密谋趁灵帝北巡到河北之机举兵逼其退位。你说这胆子有多大?
所以说,知己小伙伴是最能鼓舞人心的。
袁绍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至地图架前,一指下去戳定邺城,朗声道:"诸位,朝廷已经同意出兵,咱们拿出方略来!"
许攸当仁不让,一指划过黄河:"朱广举兵北上,虽说是冒险。但他一定有所安排。首先是大河阻挡,我料朱广必留兵扼守渡口,想直接渡河到黎阳恐怕不易。我建议,大军还是北上走河南,从巩县北面的五社津渡河进河内,再从河内东转,进攻邺城。""五社津?我记得当初朱广救出天子和陈留王,也是从此地渡河?"袁绍问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