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些密集花的确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但那时的印象就是围墙边有几树开得有些奇怪的花。那么多细碎的花朵密密猬集,把一条长枝几乎全数包裹起来了。但就没有移步近观过。我想,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于身边花开花落的态度吧。也询问过这花的名字“花多得把枝子全都包起来了,就像蜜蜂把蜂房包裹起来了一样。”问得并不认真,答得人也多半心不在焉“也许大概可能”不记得是不是有人真的告诉过正确的名字了。就这样,这花年年在院子里兀自开放。
后来,工作过的杂志挣了些钱,在郊区弄了一个园子。虽说是公共财产,但还是想尽量弄得漂亮一点。当然就是在建筑之外的十多亩空地上多植花木。也就是这个时候,识得了这种植物名字,叫做紫荆。当时所请的花工,叫的是这花的俗名:满条红,虽然土俗,却也贴切。离开那杂志有三四年了,不去那个园子也有三四年了,那里的花该是很繁盛了吧。不止是紫荆,还有紫葳、芙蓉、含笑、樱、桃、桂、梅也是在循时开放吧?
真正近距离观赏,还是这两三年。不止看见漂亮的花色,看见满枝密聚的小花,更看清楚了朵朵小花也有精妙的结构。五片花瓣分成两个部分,三片花瓣在上部张开,两片在下面,合成袋形,前突出来,像某些食草动物前伸的下颚,雄蕊与子房就包裹在这闭合的两枚花瓣中间。书上说,紫荆是乔木,但在我们四周,作为一种景观植物,它却以灌木的姿态出现。也是书上说,这是因为紫荆强健,易修剪,因而不断被塑形,随意长成栽培它的人所希望的样子。
紫荆花期真长,二月底就拍过蚁附于枝上含苞待放的花蕾,三月中就尽数盛开了。今天看见整个植株,所有枝梢上心形的绿叶都尽情张开,快要形成绿色的树冠了,但那些红花还热闹地看着,至少还能在枝上驻留一周时间。
现今城里很多观赏植物不是中国的原生种,但我写这组物候记还是尽量往中国的原生种上靠。紫荆是中国的原生种。既是原生种,就忍不住要找找古人的文章与诗词是不是写过。
真是有很多诗文写过紫荆,但在那些文字中,花本身的形象并不鲜明,依然是睹物寄情的路数。那花树不过是一种兴发的媒介罢了。
安史之乱时,流离中的杜甫与家人分在“两都”(长安与洛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某天写了一组得舍弟消息四首,其四前两联: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紫荆是何模样与情态我们并不知道,读这些文字所能感受的是诗人对不能返回故园与亲人团聚之悲苦的深长咏叹。
中国的古典,以物起兴,成功者就成为后来者的习惯路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一路写下来,大多是柳色伤别。而紫荆兴发的情绪,也有一定指向,那就是离人思念故园。还有韦应物见紫荆花为证:“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而我看见花树,就看见了树与花,只是想赞叹造物的神奇与这花具象的美,并没有唤起与古诗言及的类似的情感。这便是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迁重要的不是过什么节不过什么节了,穿什么衣服不穿什么衣服了,重要的是人思维方式与感受事物的路径的改变,是情感产生与表达方式的改变。为什么今天有人依律或不依律写五言七言我们不爱看,端的不在于形式,而是其中一脉相承的抒情表意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心境,已有千里万里之远。
2010、3、28
些密集花的确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但那时的印象就是围墙边有几树开得有些奇怪的花。那么多细碎的花朵密密猬集,把一条长枝几乎全数包裹起来了。但就没有移步近观过。我想,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于身边花开花落的态度吧。也询问过这花的名字“花多得把枝子全都包起来了,就像蜜蜂把蜂房包裹起来了一样。”问得并不认真,答得人也多半心不在焉“也许大概可能”不记得是不是有人真的告诉过正确的名字了。就这样,这花年年在院子里兀自开放。
后来,工作过的杂志挣了些钱,在郊区弄了一个园子。虽说是公共财产,但还是想尽量弄得漂亮一点。当然就是在建筑之外的十多亩空地上多植花木。也就是这个时候,识得了这种植物名字,叫做紫荆。当时所请的花工,叫的是这花的俗名:满条红,虽然土俗,却也贴切。离开那杂志有三四年了,不去那个园子也有三四年了,那里的花该是很繁盛了吧。不止是紫荆,还有紫葳、芙蓉、含笑、樱、桃、桂、梅也是在循时开放吧?
真正近距离观赏,还是这两三年。不止看见漂亮的花色,看见满枝密聚的小花,更看清楚了朵朵小花也有精妙的结构。五片花瓣分成两个部分,三片花瓣在上部张开,两片在下面,合成袋形,前突出来,像某些食草动物前伸的下颚,雄蕊与子房就包裹在这闭合的两枚花瓣中间。书上说,紫荆是乔木,但在我们四周,作为一种景观植物,它却以灌木的姿态出现。也是书上说,这是因为紫荆强健,易修剪,因而不断被塑形,随意长成栽培它的人所希望的样子。
紫荆花期真长,二月底就拍过蚁附于枝上含苞待放的花蕾,三月中就尽数盛开了。今天看见整个植株,所有枝梢上心形的绿叶都尽情张开,快要形成绿色的树冠了,但那些红花还热闹地看着,至少还能在枝上驻留一周时间。
现今城里很多观赏植物不是中国的原生种,但我写这组物候记还是尽量往中国的原生种上靠。紫荆是中国的原生种。既是原生种,就忍不住要找找古人的文章与诗词是不是写过。
真是有很多诗文写过紫荆,但在那些文字中,花本身的形象并不鲜明,依然是睹物寄情的路数。那花树不过是一种兴发的媒介罢了。
安史之乱时,流离中的杜甫与家人分在“两都”(长安与洛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某天写了一组得舍弟消息四首,其四前两联: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紫荆是何模样与情态我们并不知道,读这些文字所能感受的是诗人对不能返回故园与亲人团聚之悲苦的深长咏叹。
中国的古典,以物起兴,成功者就成为后来者的习惯路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一路写下来,大多是柳色伤别。而紫荆兴发的情绪,也有一定指向,那就是离人思念故园。还有韦应物见紫荆花为证:“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而我看见花树,就看见了树与花,只是想赞叹造物的神奇与这花具象的美,并没有唤起与古诗言及的类似的情感。这便是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迁重要的不是过什么节不过什么节了,穿什么衣服不穿什么衣服了,重要的是人思维方式与感受事物的路径的改变,是情感产生与表达方式的改变。为什么今天有人依律或不依律写五言七言我们不爱看,端的不在于形式,而是其中一脉相承的抒情表意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心境,已有千里万里之远。
20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