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重生1881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两百二十四章机枪破坏器
此时俄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安然呆在离前线三四百公里远的一个指挥部里,等本不知道部队的真实处境。
他盲目自信,认定德军在继续退却,把萨姆索诺夫将军的请求看成是怯懦的表现,不许其撤退,强令俄第2集团军继续“追击”德军。也许在他想来,同样是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即使有埋伏也不可能令第二集团军覆灭吧。
8月26日夜间,德军开始向继续西进的俄军展露他们锋利的獠牙。虽然兵力相同。但是德国人无论是在单兵素质上还是装备上都胜过俄军。饥困交加的的俄军在这一天就显出颓势,仓惶后退。
8月27日,德军集中六百门大炮和一千二百挺机枪发动总攻,萨姆索诺夫将军开始不断发报,请求俄国第一集团军迅速来援。结果他收到的消息是第一集团军还远在一百多公里之外。
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击,士气低落被饥饿和恐慌萦绕的俄**队迅速后退,然后后退变成了溃败。结果九万人被俘虏,
就这样,到第2集团军全军覆没,10万人被俘,10万人战死或受伤,5第2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将军独子走进森林举枪自杀身亡。
直到此时,在失去了萨姆索诺率领的俄第2集团军的消息后,俄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才关心起了俄第第一集团军立刻去寻找已经不复存在的俄第二集团军。
不过,根本不用俄国第一集团军去了,德第第2集团军的战斗后,又神速通过军列专线将主力调回,并将蜗牛之师,俄第1集团军团团围住。第第1集团军由于士气低落,装备低劣,又无外援,很快土崩瓦解。至第1集团军伤亡14万5千人,俄军司令连年坎普夫将军只身一人逃回俄国,而德军仅伤亡1万人。
至此,65万人之众的俄西北方面军不复存在,东线战场以德军获胜而告一段落。在整个欧洲战场来看,德军暂时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西线的英法联军。
次战役史称“坦伦堡之役”是历史上第一次利用无线电侦察情报来进行重大战争决策并获得成功的战例。“坦伦堡之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讯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谁如果做不好,谁就有可能象俄西北方面军一样,由胜而败不过瞬间之事。
俄军虽然在东线北段被德军击败,不过在东线西南段却小胜了奥匈帝国的军队。1914年8月中旬,正当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之际,俄国在发动东普鲁士战役同时,发动加利西亚战役。
俄军西南方面军伊万诺夫总司令误判奥匈军主力展开在利沃夫地区,实际上在该地以西约100公里,计划以该地区为主攻方向,以第第8集团军形成大包围态势,歼灭奥匈军主力。奥匈方面。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在德国催促下,也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以第第第第5集团军于波兰境内卢布林、海乌姆地区。奥匈统帅部指望东普鲁士德军南下接应。奥匈未发现俄国西南方面军左翼第8集团军集结,因而削弱了利沃夫以南的防御力量。俄奥双方都力图实现自己的进攻计划,双方都不明当面敌情,结果导致一场大规模混战,遭遇战成了主要作战样式。
第第1集团军首先遭遇,23~2第4集团军退守卢布林以南。第第4集团军攻击,退至海乌姆西南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一线。但向利沃夫进攻的俄第第8集团军配合下,以第3集团军的14个师,强渡格尼拉亚利帕河,
9月3日占领利沃夫。奥匈军退至戈罗多克地区。俄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向戈罗多克方向展开全面进攻,将奥匈军赶过桑河。21日俄军停止追击。至此,俄军控制了加利西亚大片地区。东普鲁士德军没有南下接应。总计俄方损失约23万人,奥匈损失40余万人。奥匈帝国多次反攻但是均已失败而告终。
另一边,在西线,德国人在攻克法国首都巴黎之后,一路西进,被阻挡在了勒芒一线。为什么军力强大的德军会在士气大降的英法联军面前止住前进的脚步呢?
原来当德国人用买来的巨型攻城炮还有毒气弹大批杀伤协约国士兵的时候,英国人也研究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机枪破坏器。
所谓的机枪破坏器,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装甲堡垒。他不怕机枪的疯狂扫射,可以越过宽阔的壕沟,夷平长满倒刺的铁丝网,并且其中还载有机枪可以掩护士兵冲锋,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并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
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制造出48辆“机枪破坏器”由于他是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的一种武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
在此期间,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烈日要塞使用的穿甲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上。这样,坦克第一次使用在了战斗之中。
... -->>
第两百二十四章机枪破坏器
此时俄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安然呆在离前线三四百公里远的一个指挥部里,等本不知道部队的真实处境。
他盲目自信,认定德军在继续退却,把萨姆索诺夫将军的请求看成是怯懦的表现,不许其撤退,强令俄第2集团军继续“追击”德军。也许在他想来,同样是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即使有埋伏也不可能令第二集团军覆灭吧。
8月26日夜间,德军开始向继续西进的俄军展露他们锋利的獠牙。虽然兵力相同。但是德国人无论是在单兵素质上还是装备上都胜过俄军。饥困交加的的俄军在这一天就显出颓势,仓惶后退。
8月27日,德军集中六百门大炮和一千二百挺机枪发动总攻,萨姆索诺夫将军开始不断发报,请求俄国第一集团军迅速来援。结果他收到的消息是第一集团军还远在一百多公里之外。
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击,士气低落被饥饿和恐慌萦绕的俄**队迅速后退,然后后退变成了溃败。结果九万人被俘虏,
就这样,到第2集团军全军覆没,10万人被俘,10万人战死或受伤,5第2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将军独子走进森林举枪自杀身亡。
直到此时,在失去了萨姆索诺率领的俄第2集团军的消息后,俄西北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才关心起了俄第第一集团军立刻去寻找已经不复存在的俄第二集团军。
不过,根本不用俄国第一集团军去了,德第第2集团军的战斗后,又神速通过军列专线将主力调回,并将蜗牛之师,俄第1集团军团团围住。第第1集团军由于士气低落,装备低劣,又无外援,很快土崩瓦解。至第1集团军伤亡14万5千人,俄军司令连年坎普夫将军只身一人逃回俄国,而德军仅伤亡1万人。
至此,65万人之众的俄西北方面军不复存在,东线战场以德军获胜而告一段落。在整个欧洲战场来看,德军暂时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西线的英法联军。
次战役史称“坦伦堡之役”是历史上第一次利用无线电侦察情报来进行重大战争决策并获得成功的战例。“坦伦堡之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讯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谁如果做不好,谁就有可能象俄西北方面军一样,由胜而败不过瞬间之事。
俄军虽然在东线北段被德军击败,不过在东线西南段却小胜了奥匈帝国的军队。1914年8月中旬,正当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之际,俄国在发动东普鲁士战役同时,发动加利西亚战役。
俄军西南方面军伊万诺夫总司令误判奥匈军主力展开在利沃夫地区,实际上在该地以西约100公里,计划以该地区为主攻方向,以第第8集团军形成大包围态势,歼灭奥匈军主力。奥匈方面。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在德国催促下,也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以第第第第5集团军于波兰境内卢布林、海乌姆地区。奥匈统帅部指望东普鲁士德军南下接应。奥匈未发现俄国西南方面军左翼第8集团军集结,因而削弱了利沃夫以南的防御力量。俄奥双方都力图实现自己的进攻计划,双方都不明当面敌情,结果导致一场大规模混战,遭遇战成了主要作战样式。
第第1集团军首先遭遇,23~2第4集团军退守卢布林以南。第第4集团军攻击,退至海乌姆西南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一线。但向利沃夫进攻的俄第第8集团军配合下,以第3集团军的14个师,强渡格尼拉亚利帕河,
9月3日占领利沃夫。奥匈军退至戈罗多克地区。俄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向戈罗多克方向展开全面进攻,将奥匈军赶过桑河。21日俄军停止追击。至此,俄军控制了加利西亚大片地区。东普鲁士德军没有南下接应。总计俄方损失约23万人,奥匈损失40余万人。奥匈帝国多次反攻但是均已失败而告终。
另一边,在西线,德国人在攻克法国首都巴黎之后,一路西进,被阻挡在了勒芒一线。为什么军力强大的德军会在士气大降的英法联军面前止住前进的脚步呢?
原来当德国人用买来的巨型攻城炮还有毒气弹大批杀伤协约国士兵的时候,英国人也研究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机枪破坏器。
所谓的机枪破坏器,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装甲堡垒。他不怕机枪的疯狂扫射,可以越过宽阔的壕沟,夷平长满倒刺的铁丝网,并且其中还载有机枪可以掩护士兵冲锋,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并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
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制造出48辆“机枪破坏器”由于他是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的一种武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
在此期间,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烈日要塞使用的穿甲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上。这样,坦克第一次使用在了战斗之中。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