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大好江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老田的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等文想到的
一个笔名老田的人在天涯之声发表了一些关于精英主义的文章,读来很是耐人寻味,其中许多观点更是让人颇受启发。一个人的文字这样集中地讨论精英主义,而且清算得这样彻底,这样坚决,在我的经验中,老田应该算是第一个人吧?
老田关于精英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四篇文字中,一篇是精英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一篇是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一篇是毛终身不变的反精英主义色彩,一篇是中国精英主义的文革与人类漫漫征程中的文革,在其他地方,一旦文字涉及精英主义问题,老田的蔑视和不以为然都会充分表现出来。
老田对精英主义的不以为然以及立足对精英主义的批判的对文革的再认识,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再认识,都是很有启发性的,这样的一些见解在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一文中体现的更为集中。文中称主流知识精英在中国“往往成为一个问题,而不是一股力量,至今仍然如此。”这句话概括的相当精辟,贯穿历史地看,也相当透彻,基本上道出了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宿命般的局限。
从老田的文字中我们可见,老田对精英主义的批判是立足现实的,而且几乎是彻底立足现实的,其中大部分见解都是直接判断的,是概括性的。但是按照老田自己的说法,精英主义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现象。因此老田的现实立场就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精英主义的历史渊源,而时文性质的批判又从另一个侧面干扰了对精英主义以及精英现象等概念的更为精致的区分。
因此我在下面的文字中,将就精英主义、精英意识、精英现象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明确精英主义的根源、精英意识的危害、精英现象的客观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对精英主义的——特别是对作为其基础的精英意识的——进一步批判。
精英,从词义上理解与精华相近,都是“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英本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有所谓的事物,便有事物中最精粹的部分,因此便有对该事物而言的精英。惟其如此,精英现象构成了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有事物存在,就会有事物中的精英突现出来。
历史地看,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最为根本也最为普遍的精英现象。其实人类的这种精英现象最初本是动物界的精英现象导致的。更宽泛的自然界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动物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英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但是各个物种在物竞天择的残酷性下得以存活的根本前提,也是动物个体秉具不同的成长因素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精英现象在源初时期不仅仅是环境造成的,而且被环境要求着,所以精英现象本身不具有非自然因素导致的不合理性。
少年时代,我曾经读过一本名为狼王洛波的小册子,其中狼王那篇选自动物英雄,那里面就描写了一个狼族的精英,而且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洛波身边只有五只狼,但是那五只狼到任何一个狼群中都可以成为狼王。在洛波的带领下,这个小小的狼群横行草原,多次战胜了牧民和猎人的围剿。
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捕猎,从那个场面中我们可见狼王的真正意义的精英本色。有一次洛波的狼群攻击一群牛,但是因为大牛将小牛围在中间,并用角对着外面,因此狼群竟是久攻不下,而逃回去找帮手的牧人就要赶回来了,眼看着一次围猎计划就要破产了。一直在一边看着的洛波突然奔到山坡上,接着便嗥叫着向牛群冲去,趁着牛群被它的声势惊扰,有些散动的时机,凌空扑到牛群中,落在一头小牛背上,将小牛拖到在地。其他的牛四散逃去,其他狼冲上去将小牛咬死。洛波将小牛拖倒后又站到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其他狼将小牛咬死,据作者的描述,洛波的表情“仿佛在说:‘这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
这个场面告诉我们,一个狼王作为狼群中的精英分子,是由于它在捕猎乃至反捕猎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其他狼,才被接受与认可的。也就是说,承认一个作为精英的狼王的权威,事关整个狼群的安危与生存。而且由于环境的要求,一个狼王作为狼群中的精英是必须经受得住生存与安全之要求的考验的,否则就算狼族可以接受它(直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资料表明狼族会接受一个名不副实的精英),环境也不会接受它的。
我无意在狼群和人类社会做荒谬的简单类比,但是从这样的例证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相对更为紧密的前提下,自然淘汰的方式就能够保证精英的纯洁性与权威性。我们可以想象,初民时代的精英分子正是群落中那些捕猎能手、战斗能手,他们是群落中能够更好地维持伙伴生计、更有效地保护伙伴们的安全的个体。他们是群体中那些更为优秀的个体,虽然他们必须依附于群体生存,但是他们却能较之其他个体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最早的人类群体中的精英,而且也像狼群一样,在环境的淘汰净化下,他们势必成为一些名副其实的精英分子。
之后,人类从自然走向社会,随着人类与自然的依附关系的不断弱化,作为人类中的精英分子的客观检验机制越发地淡化了,而精英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仍在人类中存在着,于是人的主观性开始更多地介入对精英现象的理解与诠释,精英意识也随之越发突现出来。随着人面对自然时的不断走向自由(当然这永远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自由),人类越发地丧失了审核精英的客观依据,初民之前融合在自然背景中的精英法则被逐渐疏离出去,随着人之主观的不断走向成熟,人为因素开始不断地参与对精英的判断,而人之主观的随机性与盲目性,使普遍意义的精英意识越发地成了界定精英的障碍。
可是精英现象却并没有因为人类与自然的依附关系的淡化而消亡,相反,随着人类逐步摆脱自然束缚,随着人类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的进一步焕发,精英现象较之初民时代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向,精英也更为频繁地在人类发展的各个环节出现。这一方面有机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也为人类后来更多的假精英、伪精英、“人造”精英拓宽了背景,因为精英现象的多样化趋向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基础上,都有效地滋养了精英意识的活力,使精英意识迅速地膨胀起来,也使精英意识的能动性迅速膨胀起来。诚然,最初的精英意识仅仅是精英现象在人之主观中的投射而已,最初的精英意识的能动性也只是更充分的对精英现象的力图超越直观的反映而已。但随着精英意识的不断膨胀,精英意识的能动性不断拓展,精英意识却成为假精英的土壤、伪精英的温床、“人造”精英的基础。
鉴于这样一种方向与趋势,人类对精英的客观界定通常只能借助历史这一人类主观的积淀来实现,而历史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真正具有客观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是在历史中突现出来的,也正因为此,在现实中,人类丧失了界定精英的客观依据之后,便沉沦在对精英的辨析中难以自拔。具体个人的自身的能力本就不足以彻底辨别精英分子,而所谓的群体智慧又因为过于感性的盲目而更加缺乏辨别精英分子的能力,于是精英的界定在每一个现实环节上都成为一个基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而精英界定的客观依据的这种丧失,恰恰为精英意识的滥觞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身边判断出精英分子,但是历史经验与文化心理的记忆又要求着精英分子的产生,这就是精英意识的积极意义上的能动性与精英现象的客观困境之间的冲突;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身边判断出精英分子,为此很多人转而以为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身边判断出谁不是精英分子,这就是精英意识的消极意义上的能动性在精英现象的客观困境中谋求的回旋空间。
虽然精英意识产生于精英现象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缺乏辨别精英分子的客观尺度,因此与精英现象难以实现基本的吻合,最终导致了精英意识与精英现象的分道扬镳。另外,精英意识在产生之初就具备两个方向的特征,其一就是习惯于强调精英的与众不同与得天独厚,以便消解非精英的心理压力,这一方向的负面张力是指向妒忌的;其二就是习惯于在没有客观参照的前提下臆想一些精英模式,这种臆想并不是具体针对自己的,而是设想一个精英群体并把自己包括进去,这一方向的负面张力是指向矜夸的。就这样,出于一些平庸的心理惰性以及种种急功近利的计较,当然有时候——甚至更多的时候——也是出于别有用心,作为在空间上更具“权威性”、在时间上更具“普遍性”的精英意识,终于荒谬地成为干扰精英现象的主要因素,直至最后发展成对精英现象的反动。
成为精英现象的反动之后,精英意识也逐渐从盲目无序的流动状态整合为一种明确系统的思潮,这种思潮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精英主义。精英主义是建筑在精英意识基础之上的对精英现象的全面反动,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往往体现为某种程度排他性的所谓精英塑造与精英方向的自我鼓吹。这种思潮一经产生,便在人类历史上时强时弱地发生着作用,其倡导者与追随着可以说代不乏人,并且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历史阶段,其实正是精英主义思潮而不是精英现象本身,在那些平静的历史时期施加着自己的影响。精英主义思潮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影响如此惊人,甚至那些潜在地有可能成为精英分子的人物,也多被精英主义思潮的强硬劝导扭曲成伪精英、假精英和“人造”精英。
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有别于精英现象的关键就在于,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往往是通过关于精英的种种论证证明自己的或是自己推崇的所谓精英的合理性,再转而通过被论证的合理性为其精英身份与地位提供合理性;精英现象本身却是通过实践产生真正的精英分子,并在实践中锤炼与保持自身的精英本色,最终在实践中将精英分子的成就延续下去。相比之下,精英主义的主观成分更为明显,精英主义的贯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故意的结果,因此难免基于种种利害计较而表现出相应的欺骗性;精英现象则不然,是自发地突现出来的,是客观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观意愿指导下的人造物,文明时代的精英仍是应时而生,决非应运而生,更不是应精英主义者的意愿而生。
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往往把精英这类概念挂在嘴上,把精英优越于别人的特性挂在嘴上,把精英的高明之处挂在嘴上,最好的情形也要把精英做的贡献挂在嘴上;可是精英现象本身是没有这些说项的,真正的精英分子无暇论证自己的优越性而更习惯于强调自己的平常性,更无暇数说自己的贡献而只是忙于贯彻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喜欢渲染精英的简单庸俗的与众不同,因为平庸的惰性不知道所谓的与众不同是如何实现的;精英现象却否认任何超验的与众不同,奋斗与牺牲让真正的精英分子了解到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与众不同”的。
历史上每个时代真正的精英现象,往往遮蔽在那个时代的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的夸夸其谈背后,偶尔显现出来也多半是表现为与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的尖锐冲突。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那些真正精英分子,早就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种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的矜夸之风的滥觞。仅以中国为例,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有反对矜夸的提法。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金刚经不属于中国典籍,但鉴于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也把它列在这里)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论语的“愿无伐善,无施劳”都是针对矜夸的正面告诫。从中我们可见,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在矜夸问题上与精英现象的分歧,是在其产生之初就十分明确的。
不仅如此,一旦这种遮蔽不能彻底贯彻的时候,精英主义通常把精英现象作为自己的死敌来对待,并且明智地(精英主义者大多不乏这种明智)把精英现象看作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来防范。... -->>
——由老田的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等文想到的
一个笔名老田的人在天涯之声发表了一些关于精英主义的文章,读来很是耐人寻味,其中许多观点更是让人颇受启发。一个人的文字这样集中地讨论精英主义,而且清算得这样彻底,这样坚决,在我的经验中,老田应该算是第一个人吧?
老田关于精英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四篇文字中,一篇是精英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一篇是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一篇是毛终身不变的反精英主义色彩,一篇是中国精英主义的文革与人类漫漫征程中的文革,在其他地方,一旦文字涉及精英主义问题,老田的蔑视和不以为然都会充分表现出来。
老田对精英主义的不以为然以及立足对精英主义的批判的对文革的再认识,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再认识,都是很有启发性的,这样的一些见解在毛泽东难题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历史宿命一文中体现的更为集中。文中称主流知识精英在中国“往往成为一个问题,而不是一股力量,至今仍然如此。”这句话概括的相当精辟,贯穿历史地看,也相当透彻,基本上道出了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的宿命般的局限。
从老田的文字中我们可见,老田对精英主义的批判是立足现实的,而且几乎是彻底立足现实的,其中大部分见解都是直接判断的,是概括性的。但是按照老田自己的说法,精英主义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现象。因此老田的现实立场就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精英主义的历史渊源,而时文性质的批判又从另一个侧面干扰了对精英主义以及精英现象等概念的更为精致的区分。
因此我在下面的文字中,将就精英主义、精英意识、精英现象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明确精英主义的根源、精英意识的危害、精英现象的客观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对精英主义的——特别是对作为其基础的精英意识的——进一步批判。
精英,从词义上理解与精华相近,都是“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英本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有所谓的事物,便有事物中最精粹的部分,因此便有对该事物而言的精英。惟其如此,精英现象构成了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有事物存在,就会有事物中的精英突现出来。
历史地看,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最为根本也最为普遍的精英现象。其实人类的这种精英现象最初本是动物界的精英现象导致的。更宽泛的自然界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动物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英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但是各个物种在物竞天择的残酷性下得以存活的根本前提,也是动物个体秉具不同的成长因素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精英现象在源初时期不仅仅是环境造成的,而且被环境要求着,所以精英现象本身不具有非自然因素导致的不合理性。
少年时代,我曾经读过一本名为狼王洛波的小册子,其中狼王那篇选自动物英雄,那里面就描写了一个狼族的精英,而且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洛波身边只有五只狼,但是那五只狼到任何一个狼群中都可以成为狼王。在洛波的带领下,这个小小的狼群横行草原,多次战胜了牧民和猎人的围剿。
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捕猎,从那个场面中我们可见狼王的真正意义的精英本色。有一次洛波的狼群攻击一群牛,但是因为大牛将小牛围在中间,并用角对着外面,因此狼群竟是久攻不下,而逃回去找帮手的牧人就要赶回来了,眼看着一次围猎计划就要破产了。一直在一边看着的洛波突然奔到山坡上,接着便嗥叫着向牛群冲去,趁着牛群被它的声势惊扰,有些散动的时机,凌空扑到牛群中,落在一头小牛背上,将小牛拖到在地。其他的牛四散逃去,其他狼冲上去将小牛咬死。洛波将小牛拖倒后又站到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其他狼将小牛咬死,据作者的描述,洛波的表情“仿佛在说:‘这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
这个场面告诉我们,一个狼王作为狼群中的精英分子,是由于它在捕猎乃至反捕猎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其他狼,才被接受与认可的。也就是说,承认一个作为精英的狼王的权威,事关整个狼群的安危与生存。而且由于环境的要求,一个狼王作为狼群中的精英是必须经受得住生存与安全之要求的考验的,否则就算狼族可以接受它(直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资料表明狼族会接受一个名不副实的精英),环境也不会接受它的。
我无意在狼群和人类社会做荒谬的简单类比,但是从这样的例证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相对更为紧密的前提下,自然淘汰的方式就能够保证精英的纯洁性与权威性。我们可以想象,初民时代的精英分子正是群落中那些捕猎能手、战斗能手,他们是群落中能够更好地维持伙伴生计、更有效地保护伙伴们的安全的个体。他们是群体中那些更为优秀的个体,虽然他们必须依附于群体生存,但是他们却能较之其他个体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最早的人类群体中的精英,而且也像狼群一样,在环境的淘汰净化下,他们势必成为一些名副其实的精英分子。
之后,人类从自然走向社会,随着人类与自然的依附关系的不断弱化,作为人类中的精英分子的客观检验机制越发地淡化了,而精英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仍在人类中存在着,于是人的主观性开始更多地介入对精英现象的理解与诠释,精英意识也随之越发突现出来。随着人面对自然时的不断走向自由(当然这永远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自由),人类越发地丧失了审核精英的客观依据,初民之前融合在自然背景中的精英法则被逐渐疏离出去,随着人之主观的不断走向成熟,人为因素开始不断地参与对精英的判断,而人之主观的随机性与盲目性,使普遍意义的精英意识越发地成了界定精英的障碍。
可是精英现象却并没有因为人类与自然的依附关系的淡化而消亡,相反,随着人类逐步摆脱自然束缚,随着人类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的进一步焕发,精英现象较之初民时代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向,精英也更为频繁地在人类发展的各个环节出现。这一方面有机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也为人类后来更多的假精英、伪精英、“人造”精英拓宽了背景,因为精英现象的多样化趋向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基础上,都有效地滋养了精英意识的活力,使精英意识迅速地膨胀起来,也使精英意识的能动性迅速膨胀起来。诚然,最初的精英意识仅仅是精英现象在人之主观中的投射而已,最初的精英意识的能动性也只是更充分的对精英现象的力图超越直观的反映而已。但随着精英意识的不断膨胀,精英意识的能动性不断拓展,精英意识却成为假精英的土壤、伪精英的温床、“人造”精英的基础。
鉴于这样一种方向与趋势,人类对精英的客观界定通常只能借助历史这一人类主观的积淀来实现,而历史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真正具有客观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是在历史中突现出来的,也正因为此,在现实中,人类丧失了界定精英的客观依据之后,便沉沦在对精英的辨析中难以自拔。具体个人的自身的能力本就不足以彻底辨别精英分子,而所谓的群体智慧又因为过于感性的盲目而更加缺乏辨别精英分子的能力,于是精英的界定在每一个现实环节上都成为一个基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而精英界定的客观依据的这种丧失,恰恰为精英意识的滥觞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身边判断出精英分子,但是历史经验与文化心理的记忆又要求着精英分子的产生,这就是精英意识的积极意义上的能动性与精英现象的客观困境之间的冲突;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身边判断出精英分子,为此很多人转而以为我们没有能力在自己身边判断出谁不是精英分子,这就是精英意识的消极意义上的能动性在精英现象的客观困境中谋求的回旋空间。
虽然精英意识产生于精英现象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缺乏辨别精英分子的客观尺度,因此与精英现象难以实现基本的吻合,最终导致了精英意识与精英现象的分道扬镳。另外,精英意识在产生之初就具备两个方向的特征,其一就是习惯于强调精英的与众不同与得天独厚,以便消解非精英的心理压力,这一方向的负面张力是指向妒忌的;其二就是习惯于在没有客观参照的前提下臆想一些精英模式,这种臆想并不是具体针对自己的,而是设想一个精英群体并把自己包括进去,这一方向的负面张力是指向矜夸的。就这样,出于一些平庸的心理惰性以及种种急功近利的计较,当然有时候——甚至更多的时候——也是出于别有用心,作为在空间上更具“权威性”、在时间上更具“普遍性”的精英意识,终于荒谬地成为干扰精英现象的主要因素,直至最后发展成对精英现象的反动。
成为精英现象的反动之后,精英意识也逐渐从盲目无序的流动状态整合为一种明确系统的思潮,这种思潮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精英主义。精英主义是建筑在精英意识基础之上的对精英现象的全面反动,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往往体现为某种程度排他性的所谓精英塑造与精英方向的自我鼓吹。这种思潮一经产生,便在人类历史上时强时弱地发生着作用,其倡导者与追随着可以说代不乏人,并且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历史阶段,其实正是精英主义思潮而不是精英现象本身,在那些平静的历史时期施加着自己的影响。精英主义思潮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影响如此惊人,甚至那些潜在地有可能成为精英分子的人物,也多被精英主义思潮的强硬劝导扭曲成伪精英、假精英和“人造”精英。
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有别于精英现象的关键就在于,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往往是通过关于精英的种种论证证明自己的或是自己推崇的所谓精英的合理性,再转而通过被论证的合理性为其精英身份与地位提供合理性;精英现象本身却是通过实践产生真正的精英分子,并在实践中锤炼与保持自身的精英本色,最终在实践中将精英分子的成就延续下去。相比之下,精英主义的主观成分更为明显,精英主义的贯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故意的结果,因此难免基于种种利害计较而表现出相应的欺骗性;精英现象则不然,是自发地突现出来的,是客观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观意愿指导下的人造物,文明时代的精英仍是应时而生,决非应运而生,更不是应精英主义者的意愿而生。
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往往把精英这类概念挂在嘴上,把精英优越于别人的特性挂在嘴上,把精英的高明之处挂在嘴上,最好的情形也要把精英做的贡献挂在嘴上;可是精英现象本身是没有这些说项的,真正的精英分子无暇论证自己的优越性而更习惯于强调自己的平常性,更无暇数说自己的贡献而只是忙于贯彻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喜欢渲染精英的简单庸俗的与众不同,因为平庸的惰性不知道所谓的与众不同是如何实现的;精英现象却否认任何超验的与众不同,奋斗与牺牲让真正的精英分子了解到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与众不同”的。
历史上每个时代真正的精英现象,往往遮蔽在那个时代的精英意识与精英主义的夸夸其谈背后,偶尔显现出来也多半是表现为与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的尖锐冲突。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那些真正精英分子,早就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种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的矜夸之风的滥觞。仅以中国为例,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有反对矜夸的提法。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金刚经不属于中国典籍,但鉴于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也把它列在这里)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论语的“愿无伐善,无施劳”都是针对矜夸的正面告诫。从中我们可见,精英意识和精英主义在矜夸问题上与精英现象的分歧,是在其产生之初就十分明确的。
不仅如此,一旦这种遮蔽不能彻底贯彻的时候,精英主义通常把精英现象作为自己的死敌来对待,并且明智地(精英主义者大多不乏这种明智)把精英现象看作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来防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