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危机 (1/2)
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修道小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云立国已一百八十多年,从太祖始,历经三代皇帝的呕心沥血,北驱胡莽南压余人,使得四海臣服,尊为天朝上国。从此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开启了歌舞升平的繁荣盛世。然而经过了百余年安稳,帝国又到了风雨飘摇之际。皇帝年迈昏庸,奸臣当道,卖官鬻爵贪污成风,整个朝堂被搞的乌烟瘴气。混乱的政令让各地官员苦不堪言,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不堪重负。南方六州作为大云的赋税重地,很多人被贪官污吏压榨的家破人亡,最后不得不奋起反抗,一时间各州起义不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三州之地沦陷,然而朝廷派大军去平乱,结果被打的全军覆没,义军看到朝廷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更加助长了起义军的信心,一路气势如虹,迅速拿下整个南方六州。这时已经膨胀的起义军竟然打出改朝换代的口号,准备继续北上,大有直逼京都之势。那些平日里只知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大人物们这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彻底慌了。当他们想再次组织人马平乱时,却发整个朝堂根本没有可堪大用之人。然而祸不单行,北方臣服多年的胡莽看到大云内乱,趁机宣布脱离大云掌控,复国独立,立国号为莽。随后出兵偷袭并夺下大云北方门户玉门关,接着继续南下攻占了北方三州,幸好这时被大云的母亲河曵落河挡住步伐,这才停下休整,在此扎营准备伺机而动。大云这边看着河对面虎视眈眈的大莽铁骑,仅剩的四州之地也人心惶惶。南国的余人也不甘示弱,趁机越过出云山脉,进入南疆烧杀抢夺,所过之处生灵涂炭。
消息传回京都后,立马炸了锅,一个个在朝堂上争的面红耳赤,就是没人能拿出个主意来,大臣们互相推诿,相互攻讦,哪怕是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还想着趁机打压对手,场面十分混乱不堪,最后还是不欢而散各自回家。老皇帝看到这场面一着急就气急攻心,一命呜呼!
老皇帝的突然死亡,让整个国家失去了表面上的主心骨。然而就在大云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些身居高位之人,不想着如何去拯救大云,一个个暗自叹息天意如此,大云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之类的话语。这些人就开始给自己找起了后路,有人暗中联络起义军想要投靠,还有人想勾结胡莽做带路党,助他们夺取京都。
然而这一切在太子李承乾登基之时都变了,这一日京都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政变,史称“云京之变”。
原来太子早就对朝中的这些人不满,十分痛恨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自己势单力孤,所以只能隐忍暗自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就在老皇帝归天后,太子登基的当日,被文臣打压边多年早已缘化的勋贵武将们,在两位国公的带领下,联合二十余将门世家子弟在举行新皇登基大典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那些奸臣蛀虫尽数诛杀。原来这都是太子暗地里和勋贵们达成协议,旨在一举肃清朝政。随后李承乾在一众勋贵世家的簇拥下登基为帝,定年号建康,同时册封定国公之女为孝德皇后,封定国公为宰相,安国公为枢密使,其余人等皆有封赏,望着台下剩余的官员,一个个噤若寒蝉,建康帝意气风发,不由得发出慨叹:“苍茫大地,我主沉浮!”
之后建康帝为了安抚笼络人心,他命人在那些被诛杀之人中,挑选出为首二十人的罪行公布于众,并篆刻成碑,立于北门外的一处空地上供人观摩。这些人贪污的银钱可是触目惊心,加起来抵得上大云三年收入总和,更别说其他的一些通敌卖国的罪恶行径,更是让人咬牙切齿。京都的百姓个个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新帝李承乾是明君,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云的天命之人,同时人们还将此碑称之为“罪书碑”。
为了填补空缺的官职,建康帝火速提拔被奸臣打压的能吏干臣,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有能力为国分忧就能上位。这些人之前被打压郁郁不得志,如今终于有了机会得到新帝的赏识提拔,心中自然是感恩戴德,做事变得更加尽心尽力,想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意。建康帝又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将门子弟组织统领军队去平叛。如今建康帝是有钱有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尽得,在两位国公的协助下,朝廷政务就高效的运转起来,不仅撤销了许多混乱荒诞的政令,还取缔了许多荒唐的苛捐杂税,同时降低全国百姓赋税,减轻百姓的压力。经过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下,人心都安定下来,也有了开拓进取之意,人们看到大云翻天覆地的变化,隐隐都觉得大云有中兴之象。
南方的叛军虽然闹的凶看似势大,其实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都是走一路抢一路吃一路,所过之处就像蝗虫过境一般。并且叛军内部人员杂乱,目光短浅,稍微有点成就就开始争权夺利贪图享乐起来,导致内部四分五裂。如今遇到具有军事素养的将门子弟率领的大云军队,瞬间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南方作为大云的根基,必须要快速安定下来,恢复生产,于是建康帝下旨昭告天下对于叛军的处置只诛首恶,其余百姓都不予追究,同时调拨大量银钱来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还将那些被贪官污吏兼并的土地都发还给百姓,有了土地老百姓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就彻底没了造反的心思,只想安心过日子。
在朝廷平息叛乱的同时,老国公也派出被提拔为礼部侍郎的王阳为使者,出使北莽,让大莽罢兵和谈。然而兵强马壮的大莽此时根本不把大云使者放在眼里,百般羞辱,王阳深知自己重任在身,就一再忍耐。同时他暗地里大肆贿赂大莽的高官,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段不断瓦解大莽内部的团结,又买通大莽皇后,让她给莽帝吹枕边风,劝说大莽和大云议和。莽帝当初本意就是为了趁机劫掠大云,如今也已得到了天大的好处,目的已经达到,考虑到以如今大莽的实力根本无法吞下大云,要是再孤军深入的话,恐怕会有覆灭之危。同时自己内部也开始人心不齐,有了许多反对之声,索性就顺势答应罢兵言和。但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大云同大莽结为兄弟之国,定下幽州之盟。承认北方三州为大莽所有,每年岁贡大量金银布匹以及各种大莽所需的紧缺物资。
这边南余小国,看到大莽退兵,自己国小势弱,根本无法与大云想抗衡,自己已经趁乱劫掠了很多好处,只好能守好到手的好处就已经是万幸之事了,就主动停止了向北继续劫掠之举。
建康帝手书雪耻二字悬挂寝宫,用以警示自己。此后君臣上下同心,历经十年图治,兵强马壮银钱充足,只待时机成熟就可一雪前耻。刚好这时南余国王暴毙,各子嗣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建康帝觉得时机已到,于是火速发兵北上驱逐胡莽。
历经大云经过三年血战最终击溃胡莽,收复三州夺回玉阳关。胡莽见大云兵威正盛,生怕他继续追击,就赶紧派遣使者求和。建康帝已经收复疆土,心情大好,考虑到关外乃是苦寒之地,不适合大云士兵作战,打下来于大云也无用,徒增伤亡罢了,就同意两国罢兵言和。随后建康帝又携大胜之威南下,横扫余人,甚至跨过出云山脉,直逼余人国都。面对这滔滔兵威,余国感到了灭国之危,立马停止内乱一致抵御外敌,并派人出使大云求和,向大云称臣纳贡,继续做回大云的藩属国,还派遣皇子入京为质。大云君臣觉得南余小国弹丸之地,地域贫瘠,再打下去徒增消耗而已,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就同意收兵。建康帝经过十三载岁月,收复了全部疆土,文治武功达到了巅峰,建康帝改年号为天武,史称“天武中兴”。天下也进入了太平时代……
天武三年,“云之柱石”老定国公因操劳过度病逝,天武帝悲痛不已,下诏停朝三天以示哀悼,亲定谥号“文正”,配享太庙。在老国公弥留之际,他推荐礼部尚... -->>
大云立国已一百八十多年,从太祖始,历经三代皇帝的呕心沥血,北驱胡莽南压余人,使得四海臣服,尊为天朝上国。从此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开启了歌舞升平的繁荣盛世。然而经过了百余年安稳,帝国又到了风雨飘摇之际。皇帝年迈昏庸,奸臣当道,卖官鬻爵贪污成风,整个朝堂被搞的乌烟瘴气。混乱的政令让各地官员苦不堪言,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不堪重负。南方六州作为大云的赋税重地,很多人被贪官污吏压榨的家破人亡,最后不得不奋起反抗,一时间各州起义不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三州之地沦陷,然而朝廷派大军去平乱,结果被打的全军覆没,义军看到朝廷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更加助长了起义军的信心,一路气势如虹,迅速拿下整个南方六州。这时已经膨胀的起义军竟然打出改朝换代的口号,准备继续北上,大有直逼京都之势。那些平日里只知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大人物们这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彻底慌了。当他们想再次组织人马平乱时,却发整个朝堂根本没有可堪大用之人。然而祸不单行,北方臣服多年的胡莽看到大云内乱,趁机宣布脱离大云掌控,复国独立,立国号为莽。随后出兵偷袭并夺下大云北方门户玉门关,接着继续南下攻占了北方三州,幸好这时被大云的母亲河曵落河挡住步伐,这才停下休整,在此扎营准备伺机而动。大云这边看着河对面虎视眈眈的大莽铁骑,仅剩的四州之地也人心惶惶。南国的余人也不甘示弱,趁机越过出云山脉,进入南疆烧杀抢夺,所过之处生灵涂炭。
消息传回京都后,立马炸了锅,一个个在朝堂上争的面红耳赤,就是没人能拿出个主意来,大臣们互相推诿,相互攻讦,哪怕是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还想着趁机打压对手,场面十分混乱不堪,最后还是不欢而散各自回家。老皇帝看到这场面一着急就气急攻心,一命呜呼!
老皇帝的突然死亡,让整个国家失去了表面上的主心骨。然而就在大云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些身居高位之人,不想着如何去拯救大云,一个个暗自叹息天意如此,大云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之类的话语。这些人就开始给自己找起了后路,有人暗中联络起义军想要投靠,还有人想勾结胡莽做带路党,助他们夺取京都。
然而这一切在太子李承乾登基之时都变了,这一日京都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政变,史称“云京之变”。
原来太子早就对朝中的这些人不满,十分痛恨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自己势单力孤,所以只能隐忍暗自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就在老皇帝归天后,太子登基的当日,被文臣打压边多年早已缘化的勋贵武将们,在两位国公的带领下,联合二十余将门世家子弟在举行新皇登基大典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那些奸臣蛀虫尽数诛杀。原来这都是太子暗地里和勋贵们达成协议,旨在一举肃清朝政。随后李承乾在一众勋贵世家的簇拥下登基为帝,定年号建康,同时册封定国公之女为孝德皇后,封定国公为宰相,安国公为枢密使,其余人等皆有封赏,望着台下剩余的官员,一个个噤若寒蝉,建康帝意气风发,不由得发出慨叹:“苍茫大地,我主沉浮!”
之后建康帝为了安抚笼络人心,他命人在那些被诛杀之人中,挑选出为首二十人的罪行公布于众,并篆刻成碑,立于北门外的一处空地上供人观摩。这些人贪污的银钱可是触目惊心,加起来抵得上大云三年收入总和,更别说其他的一些通敌卖国的罪恶行径,更是让人咬牙切齿。京都的百姓个个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新帝李承乾是明君,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云的天命之人,同时人们还将此碑称之为“罪书碑”。
为了填补空缺的官职,建康帝火速提拔被奸臣打压的能吏干臣,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有能力为国分忧就能上位。这些人之前被打压郁郁不得志,如今终于有了机会得到新帝的赏识提拔,心中自然是感恩戴德,做事变得更加尽心尽力,想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意。建康帝又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将门子弟组织统领军队去平叛。如今建康帝是有钱有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尽得,在两位国公的协助下,朝廷政务就高效的运转起来,不仅撤销了许多混乱荒诞的政令,还取缔了许多荒唐的苛捐杂税,同时降低全国百姓赋税,减轻百姓的压力。经过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下,人心都安定下来,也有了开拓进取之意,人们看到大云翻天覆地的变化,隐隐都觉得大云有中兴之象。
南方的叛军虽然闹的凶看似势大,其实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都是走一路抢一路吃一路,所过之处就像蝗虫过境一般。并且叛军内部人员杂乱,目光短浅,稍微有点成就就开始争权夺利贪图享乐起来,导致内部四分五裂。如今遇到具有军事素养的将门子弟率领的大云军队,瞬间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南方作为大云的根基,必须要快速安定下来,恢复生产,于是建康帝下旨昭告天下对于叛军的处置只诛首恶,其余百姓都不予追究,同时调拨大量银钱来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还将那些被贪官污吏兼并的土地都发还给百姓,有了土地老百姓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就彻底没了造反的心思,只想安心过日子。
在朝廷平息叛乱的同时,老国公也派出被提拔为礼部侍郎的王阳为使者,出使北莽,让大莽罢兵和谈。然而兵强马壮的大莽此时根本不把大云使者放在眼里,百般羞辱,王阳深知自己重任在身,就一再忍耐。同时他暗地里大肆贿赂大莽的高官,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段不断瓦解大莽内部的团结,又买通大莽皇后,让她给莽帝吹枕边风,劝说大莽和大云议和。莽帝当初本意就是为了趁机劫掠大云,如今也已得到了天大的好处,目的已经达到,考虑到以如今大莽的实力根本无法吞下大云,要是再孤军深入的话,恐怕会有覆灭之危。同时自己内部也开始人心不齐,有了许多反对之声,索性就顺势答应罢兵言和。但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大云同大莽结为兄弟之国,定下幽州之盟。承认北方三州为大莽所有,每年岁贡大量金银布匹以及各种大莽所需的紧缺物资。
这边南余小国,看到大莽退兵,自己国小势弱,根本无法与大云想抗衡,自己已经趁乱劫掠了很多好处,只好能守好到手的好处就已经是万幸之事了,就主动停止了向北继续劫掠之举。
建康帝手书雪耻二字悬挂寝宫,用以警示自己。此后君臣上下同心,历经十年图治,兵强马壮银钱充足,只待时机成熟就可一雪前耻。刚好这时南余国王暴毙,各子嗣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建康帝觉得时机已到,于是火速发兵北上驱逐胡莽。
历经大云经过三年血战最终击溃胡莽,收复三州夺回玉阳关。胡莽见大云兵威正盛,生怕他继续追击,就赶紧派遣使者求和。建康帝已经收复疆土,心情大好,考虑到关外乃是苦寒之地,不适合大云士兵作战,打下来于大云也无用,徒增伤亡罢了,就同意两国罢兵言和。随后建康帝又携大胜之威南下,横扫余人,甚至跨过出云山脉,直逼余人国都。面对这滔滔兵威,余国感到了灭国之危,立马停止内乱一致抵御外敌,并派人出使大云求和,向大云称臣纳贡,继续做回大云的藩属国,还派遣皇子入京为质。大云君臣觉得南余小国弹丸之地,地域贫瘠,再打下去徒增消耗而已,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就同意收兵。建康帝经过十三载岁月,收复了全部疆土,文治武功达到了巅峰,建康帝改年号为天武,史称“天武中兴”。天下也进入了太平时代……
天武三年,“云之柱石”老定国公因操劳过度病逝,天武帝悲痛不已,下诏停朝三天以示哀悼,亲定谥号“文正”,配享太庙。在老国公弥留之际,他推荐礼部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