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乾隆朝的那些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人难免产生李侍尧为进贡所迫不得不让属员"帮贡"的联想。
乾隆不能不静下心来专心思考如何找一个既保全国体,又不损及自己颜面的得体的说法。第二天,通过行在内阁发布的明发上谕是这样开头的:
李侍尧由将军用至总督,历任各省,前后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李侍尧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意图报效。乃昨据海宁呈禀李侍尧贪纵营私各款,因命侍郎和坤、陈道海、喀宁阿前往查办。
下面罗列经和坤等查实的李侍尧各罪款,其中收受素尔方阿等共一万六千两银子一款,用的是经过删节的李侍尧的供词:"交与佐杂孙允恭赴苏带往是有的。"带银子一万六千两"赴苏"干什么?当然不便明说,老百姓可能莫名其妙,大臣们则心照不宣。再看下面李侍尧"卖珠子"一款,同样是经过仔细推敲下笔的:"又据张永受供,发出珠子二颗,一卖给昆明县知县杨奋,勒要银三千两,一卖给同知方洛,勒要银二千两。质之李侍尧,称也是有的。"以督抚之尊,向属员变卖珠子,这行同市井的秽行固然可鄙,但它的奥秘在于,杨、方二人又将珠子返还给了李侍尧,而李侍尧则以真珠充贡,进献皇上。这是万万不能透露的,所以上谕点到卖珠子而止,以下情节全部砍掉。经过如此精心掩饰,明发上谕后便显得理直气壮:
李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乃负恩婪索,盈千累万,甚至向属员变卖珠子,赃私狼藉,如此不堪,实朕梦想所不到!不特朕用人颜面攸关,即各省督抚闻之,谅无不惭愧痛恨矣。
谕旨最后宣布将李侍尧革职拿问,素尔方阿、汪圻、庄肇奎、张珑、方洛、杨奋一并革职,交和坤等严审定拟具奏。同时由内阁公布的谕旨还有,将云南巡抚孙士毅革职,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效力赎罪。
孙士毅走通了和珅的路子,临行前乾隆又改变主意命他留京纂修《四库全书》,特受翰林院编修,理由是孙学问优长;调奉天将军安吉保任云贵总督,命严希深驰驿前往署理云南巡抚。
和珅快刀斩乱麻,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此时不报何时报?趁李侍尧落难要他的命。也不和陈道海商量,直接乾纲独断,大笔一挥,就把结案呈词给报了上去:
“李侍尧婪索赃私盈千累万,且明知素尔方阿系管场之员,向其勒索多赀,即与侵亏无异,将李侍尧照侵盗钱粮一千两以上例,拟斩监候。”
至于素尔方阿等的定罪量刑,大体依据"与受同科"这莫名其妙条例的精神,谁供认的越多,谁受的惩处越严厉:素尔方阿供
出因畏惧总督将所管银厂盈余馈送李侍尧至八千两之多,其中五千两是主动供出的,被判死刑--"斩监候,秋后处决",家产全部抄没;原任臬司汪圻、道员汪肇奎馈送银子少一点,判了"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永远充当苦差"的比无期徒刑还重的罪,家产同样全部抄没;原任知府张珑、原任同知方洛和知县杨奋各馈送四千两、三千两、二千两,判刑又稍轻一点--"发往乌鲁木齐,自备资斧,效力赎罪",当然,家产也是全部抄没;德起一共馈送七千两,但"业经病故,应毋庸议",看来惟有他最幸运,尽管抄家并不能免。
和珅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他知道李侍尧也颇得乾隆宠信,一旦罪名一开始就定得太重,容易引起乾隆的不满。先定个斩监候,麻痹一下乾隆,而后再一步步地把李侍尧的罪行推高,直至斩立决。
经钦差大臣遵旨初审拟罪上奏之后,按常规由皇帝批谕"该部议奏",即将钦差大臣初审的奏折批交刑部核议,由刑部拿出本部意见上奏。但李侍尧系大学士兼管总督,为朝廷大臣,国家体统的尊严所系,不宜由刑部论议;况且,刑部侍郎喀宁阿与和珅同往云南审案,已经表达了该部的意见。像李侍尧这样的大案重案,由皇帝批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核拟速奏",应该说是最符合当时司法常规的。
但乾隆深知如果走这样的程序,李侍尧必死无疑。因为三法司的大臣们惟知就法 论法,他们肯定认为钦差大臣和坤拟的"斩监候"失之轻纵,只有"从重立决"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不交三法司,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批交"大学士、九卿会同核拟具奏"。大学士九卿会议解决的是"事体重大或理有疑难"的问题,大学士、九卿会审是最高审级,由它决定李侍尧生死,于国家体制讲是正办,就国家常规司法程序而言也讲得通。更重要的是,大学士九卿会议虽说体制尊崇,其实不过走走形式而已。这一点,乾隆心里非常明白。
九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九个衙门的堂官。由于各部院堂官实行满汉复职制,所以每部有满汉尚书二人,加上七八位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如果都到齐了,总该在二十人上下。
让这么一个等级森严又各自业务"隔行如隔山"的国务会议去解决某一个如李侍尧如何定罪量刑的十分专业的问题,怎么能不走形式呢?所以大家并不十分重视,随便找个理由请假,或者到了会场干别的事扯闲篇儿,甚至借机闭目养神,结果一开就是几天。像这么个弊端,乾隆知之甚详,但由于其存在有其可利用的地方,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雍正就当面骂过这帮有头有脸的大臣说:“迩来九卿坐班,多有不齐,及至会议,彼此推诿,不发一言,或假寐闲谈,迟延累日。”
乾隆帝完全有理由并有把握认为,把李侍尧交大学士九卿会审,维持钦差大臣和坤斩监候原拟,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待拖过一段时间后再法外开恩赦免李侍尧就顺利成章了。
谁承想,结果竞大出乾隆意料之外!
注:1、李侍尧,(?一1788),清汉军镶黄旗人,字钦斋,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乾隆初,以荫生授印务章京,累迁至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二十一年擢工部侍郎,同年署两广总督。二十八年授湖广总督。二十九年再调两广总督平定丰顺朱阿娄农民起义。三十二年袭二等昭信伯。三十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人觐赐黑狐端罩”。四十二年军机大臣兼职云贵总督。四十五年受海宁举报而夺官下狱,四十六年因苏四十三起义而复出,领总督事。四十七年恢复原品级,加太子太保。后来出征台湾有功,得以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以疾卒,谥恭毅。
2、孙士毅:字智冶,一字补山,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侍读。大学士傅恒督师讨缅甸,叙劳,迁户部郎中。擢大理寺少卿。出为广西布政使。擢云南巡抚。总督李侍尧以赃败,士毅坐不先举劾,夺职,后命纂校四库全书,授翰林院编修。书成,擢太常寺少卿。复出为山东布政使。擢广西巡抚,移广东。寻署两广总督。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为乱,士毅有功加太子太保,赐双眼翎、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会安南之乱,士毅领军出战,大败,罢封爵,并撤红宝石顶、双眼花翎,解总督任,以福康安代之。未几,两江总督书麟坐高邮书吏伪印冒徵被谴,以士毅代之,五十六年,召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廓尔喀用兵,命摄四川总督,督饷。五十七年,廓尔喀平,再图形紫光阁。旋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六十年春,湖南苗为乱,入四川秀山境,士毅督兵驻守击贼。嘉庆元年,湖北教匪为乱,士毅移军来凤,战屡胜,封三等男。六月,卒於军中,赠公爵,谥文靖。以其孙均袭伯爵。
,让人难免产生李侍尧为进贡所迫不得不让属员"帮贡"的联想。
乾隆不能不静下心来专心思考如何找一个既保全国体,又不损及自己颜面的得体的说法。第二天,通过行在内阁发布的明发上谕是这样开头的:
李侍尧由将军用至总督,历任各省,前后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李侍尧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意图报效。乃昨据海宁呈禀李侍尧贪纵营私各款,因命侍郎和坤、陈道海、喀宁阿前往查办。
下面罗列经和坤等查实的李侍尧各罪款,其中收受素尔方阿等共一万六千两银子一款,用的是经过删节的李侍尧的供词:"交与佐杂孙允恭赴苏带往是有的。"带银子一万六千两"赴苏"干什么?当然不便明说,老百姓可能莫名其妙,大臣们则心照不宣。再看下面李侍尧"卖珠子"一款,同样是经过仔细推敲下笔的:"又据张永受供,发出珠子二颗,一卖给昆明县知县杨奋,勒要银三千两,一卖给同知方洛,勒要银二千两。质之李侍尧,称也是有的。"以督抚之尊,向属员变卖珠子,这行同市井的秽行固然可鄙,但它的奥秘在于,杨、方二人又将珠子返还给了李侍尧,而李侍尧则以真珠充贡,进献皇上。这是万万不能透露的,所以上谕点到卖珠子而止,以下情节全部砍掉。经过如此精心掩饰,明发上谕后便显得理直气壮:
李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乃负恩婪索,盈千累万,甚至向属员变卖珠子,赃私狼藉,如此不堪,实朕梦想所不到!不特朕用人颜面攸关,即各省督抚闻之,谅无不惭愧痛恨矣。
谕旨最后宣布将李侍尧革职拿问,素尔方阿、汪圻、庄肇奎、张珑、方洛、杨奋一并革职,交和坤等严审定拟具奏。同时由内阁公布的谕旨还有,将云南巡抚孙士毅革职,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效力赎罪。
孙士毅走通了和珅的路子,临行前乾隆又改变主意命他留京纂修《四库全书》,特受翰林院编修,理由是孙学问优长;调奉天将军安吉保任云贵总督,命严希深驰驿前往署理云南巡抚。
和珅快刀斩乱麻,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此时不报何时报?趁李侍尧落难要他的命。也不和陈道海商量,直接乾纲独断,大笔一挥,就把结案呈词给报了上去:
“李侍尧婪索赃私盈千累万,且明知素尔方阿系管场之员,向其勒索多赀,即与侵亏无异,将李侍尧照侵盗钱粮一千两以上例,拟斩监候。”
至于素尔方阿等的定罪量刑,大体依据"与受同科"这莫名其妙条例的精神,谁供认的越多,谁受的惩处越严厉:素尔方阿供
出因畏惧总督将所管银厂盈余馈送李侍尧至八千两之多,其中五千两是主动供出的,被判死刑--"斩监候,秋后处决",家产全部抄没;原任臬司汪圻、道员汪肇奎馈送银子少一点,判了"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永远充当苦差"的比无期徒刑还重的罪,家产同样全部抄没;原任知府张珑、原任同知方洛和知县杨奋各馈送四千两、三千两、二千两,判刑又稍轻一点--"发往乌鲁木齐,自备资斧,效力赎罪",当然,家产也是全部抄没;德起一共馈送七千两,但"业经病故,应毋庸议",看来惟有他最幸运,尽管抄家并不能免。
和珅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他知道李侍尧也颇得乾隆宠信,一旦罪名一开始就定得太重,容易引起乾隆的不满。先定个斩监候,麻痹一下乾隆,而后再一步步地把李侍尧的罪行推高,直至斩立决。
经钦差大臣遵旨初审拟罪上奏之后,按常规由皇帝批谕"该部议奏",即将钦差大臣初审的奏折批交刑部核议,由刑部拿出本部意见上奏。但李侍尧系大学士兼管总督,为朝廷大臣,国家体统的尊严所系,不宜由刑部论议;况且,刑部侍郎喀宁阿与和珅同往云南审案,已经表达了该部的意见。像李侍尧这样的大案重案,由皇帝批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核拟速奏",应该说是最符合当时司法常规的。
但乾隆深知如果走这样的程序,李侍尧必死无疑。因为三法司的大臣们惟知就法 论法,他们肯定认为钦差大臣和坤拟的"斩监候"失之轻纵,只有"从重立决"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不交三法司,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批交"大学士、九卿会同核拟具奏"。大学士九卿会议解决的是"事体重大或理有疑难"的问题,大学士、九卿会审是最高审级,由它决定李侍尧生死,于国家体制讲是正办,就国家常规司法程序而言也讲得通。更重要的是,大学士九卿会议虽说体制尊崇,其实不过走走形式而已。这一点,乾隆心里非常明白。
九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九个衙门的堂官。由于各部院堂官实行满汉复职制,所以每部有满汉尚书二人,加上七八位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如果都到齐了,总该在二十人上下。
让这么一个等级森严又各自业务"隔行如隔山"的国务会议去解决某一个如李侍尧如何定罪量刑的十分专业的问题,怎么能不走形式呢?所以大家并不十分重视,随便找个理由请假,或者到了会场干别的事扯闲篇儿,甚至借机闭目养神,结果一开就是几天。像这么个弊端,乾隆知之甚详,但由于其存在有其可利用的地方,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雍正就当面骂过这帮有头有脸的大臣说:“迩来九卿坐班,多有不齐,及至会议,彼此推诿,不发一言,或假寐闲谈,迟延累日。”
乾隆帝完全有理由并有把握认为,把李侍尧交大学士九卿会审,维持钦差大臣和坤斩监候原拟,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待拖过一段时间后再法外开恩赦免李侍尧就顺利成章了。
谁承想,结果竞大出乾隆意料之外!
注:1、李侍尧,(?一1788),清汉军镶黄旗人,字钦斋,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乾隆初,以荫生授印务章京,累迁至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二十一年擢工部侍郎,同年署两广总督。二十八年授湖广总督。二十九年再调两广总督平定丰顺朱阿娄农民起义。三十二年袭二等昭信伯。三十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人觐赐黑狐端罩”。四十二年军机大臣兼职云贵总督。四十五年受海宁举报而夺官下狱,四十六年因苏四十三起义而复出,领总督事。四十七年恢复原品级,加太子太保。后来出征台湾有功,得以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以疾卒,谥恭毅。
2、孙士毅:字智冶,一字补山,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侍读。大学士傅恒督师讨缅甸,叙劳,迁户部郎中。擢大理寺少卿。出为广西布政使。擢云南巡抚。总督李侍尧以赃败,士毅坐不先举劾,夺职,后命纂校四库全书,授翰林院编修。书成,擢太常寺少卿。复出为山东布政使。擢广西巡抚,移广东。寻署两广总督。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为乱,士毅有功加太子太保,赐双眼翎、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会安南之乱,士毅领军出战,大败,罢封爵,并撤红宝石顶、双眼花翎,解总督任,以福康安代之。未几,两江总督书麟坐高邮书吏伪印冒徵被谴,以士毅代之,五十六年,召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廓尔喀用兵,命摄四川总督,督饷。五十七年,廓尔喀平,再图形紫光阁。旋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六十年春,湖南苗为乱,入四川秀山境,士毅督兵驻守击贼。嘉庆元年,湖北教匪为乱,士毅移军来凤,战屡胜,封三等男。六月,卒於军中,赠公爵,谥文靖。以其孙均袭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