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凤凰涅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着朝鲜情报员送来的有关联合舰队的情报,彭全打开了那台只有他才有权使用那台笔记本电脑,在经过人家早就整理好的资料中彭全调出了属于他们那个时空的联合舰队资料,就见上面这样写到: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一九三四年一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一九三六年六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一九三六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一九三七年制定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六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七万三千吨,大口径主、副炮二十余门,航速二十七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两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三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三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三十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三十三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两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两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一百五十九平方米,侧面积三百一十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十五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三百八十毫米,上面有直径一百八十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五十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三联装主炮三座,前部两座,后部一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四十五倍口径的四百毫米炮,实际是四百五十七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两千七百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六百五十毫米,侧面二百五十毫米,后面一百九十毫米,顶部二百七十毫米,底座两侧五百六十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十五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正四十五度,负五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正三度上,俯仰速度每秒八度,炮塔旋回一周三分钟。发射速度,每分一点八发;最大射程四万两千米,需飞行九十秒。炮弹基数每门炮一百发,每发炮弹装药量三百三十公斤。扬弹速度每发六秒,装弹机械化。三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九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八千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三联装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四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二百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二十四门,二十五毫米机关炮一百一十三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十五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三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四二年的二十九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十二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一九四一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七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八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七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武藏号战列舰]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一支日本舰队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南面的锡布延海上,其中的两艘巨型战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超级战列舰“武藏号”及其姐妹舰“大和号”
“武藏”号标准排水员六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七万两千八百零九吨,舰身长二百六十三米,宽三十八点九米,舰上有三座三联装四百六十毫米口径主炮,该炮最大射程四十公里,弹重一千四百六十公斤;还有四座三联装一百五十五毫米火炮,六座双联装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在吨位和舰炮火力上能和“武藏”号及其姐妹舰“大和”号相提并论的战舰。当初日本人是在绝密的情况下建造这两艘海上“巨无霸”的。它们的装甲防护极好,并有分层叠装的船身,被认为是永远不沉的超级战舰。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军大举反攻菲律宾。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动用海空军主力,分兵多路,对美军实施反击。十月十八日“武藏”号战列舰奉命在栗田舰队的编成内去参加菲律宾海战。十月二十三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潜艇的突袭和大批美机的猛烈轰炸,损失惨重,被迫撤出战斗。由于航空母舰被美机炸沉,日本舰队失去了空中掩护。
十月二十四日八时,日本舰队被美国侦察机发现。美国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抓住日本舰队缺乏空中掩护的致命弱点,决定发挥航空母舰与舰载机的强大优势,起飞大批舰载机空袭日本舰队。八时三十七分哈尔西通过超高频无线电对讲机下达命令:“开始攻... -->>
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着朝鲜情报员送来的有关联合舰队的情报,彭全打开了那台只有他才有权使用那台笔记本电脑,在经过人家早就整理好的资料中彭全调出了属于他们那个时空的联合舰队资料,就见上面这样写到: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一九三四年一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一九三六年六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一九三六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一九三七年制定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六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七万三千吨,大口径主、副炮二十余门,航速二十七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两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三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三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三十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三十三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两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两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一百五十九平方米,侧面积三百一十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十五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三百八十毫米,上面有直径一百八十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五十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三联装主炮三座,前部两座,后部一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四十五倍口径的四百毫米炮,实际是四百五十七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两千七百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六百五十毫米,侧面二百五十毫米,后面一百九十毫米,顶部二百七十毫米,底座两侧五百六十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十五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正四十五度,负五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正三度上,俯仰速度每秒八度,炮塔旋回一周三分钟。发射速度,每分一点八发;最大射程四万两千米,需飞行九十秒。炮弹基数每门炮一百发,每发炮弹装药量三百三十公斤。扬弹速度每发六秒,装弹机械化。三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九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八千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三联装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四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二百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二十四门,二十五毫米机关炮一百一十三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十五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三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四二年的二十九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十二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一九四一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七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八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七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武藏号战列舰]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一支日本舰队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南面的锡布延海上,其中的两艘巨型战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超级战列舰“武藏号”及其姐妹舰“大和号”
“武藏”号标准排水员六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七万两千八百零九吨,舰身长二百六十三米,宽三十八点九米,舰上有三座三联装四百六十毫米口径主炮,该炮最大射程四十公里,弹重一千四百六十公斤;还有四座三联装一百五十五毫米火炮,六座双联装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在吨位和舰炮火力上能和“武藏”号及其姐妹舰“大和”号相提并论的战舰。当初日本人是在绝密的情况下建造这两艘海上“巨无霸”的。它们的装甲防护极好,并有分层叠装的船身,被认为是永远不沉的超级战舰。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军大举反攻菲律宾。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动用海空军主力,分兵多路,对美军实施反击。十月十八日“武藏”号战列舰奉命在栗田舰队的编成内去参加菲律宾海战。十月二十三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潜艇的突袭和大批美机的猛烈轰炸,损失惨重,被迫撤出战斗。由于航空母舰被美机炸沉,日本舰队失去了空中掩护。
十月二十四日八时,日本舰队被美国侦察机发现。美国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抓住日本舰队缺乏空中掩护的致命弱点,决定发挥航空母舰与舰载机的强大优势,起飞大批舰载机空袭日本舰队。八时三十七分哈尔西通过超高频无线电对讲机下达命令:“开始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