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还没到开学的时候,何志彬他们几个都已经在学校忙开了。
何志彬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语文,学生们从八月一日就返校了,一来是听说从上海过来了支教老师,二来学生们都想利用这一个月把高一的课程温习一遍,以便衔接九月份开始的新课。
叶琳瑶因为口语很好,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英语,她的那口流利的美式发音令所有学生为之着迷,再加上她所传授的英语学习方法全部都是自己实际摸索出来的,对于学生们的实操性很强,高三的学生都直呼“叶老师来得太迟了”,高二的学生像是捡着了宝贝,每节英语课都元气十足。
另外几位同学带的班级和课程有些杂,能看出基层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优秀的师资。学生们都被提前结束了假期,全部被召回了学校,家长们也很配合,知道来了支教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娃娃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楚如白他们几个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上至语文、数学,下至体育、音乐,几乎每门课都要给学生们来一遍,他们看着讲台下的学生,再看看那些建在空洞里的教室,内心里为这些学生们感到心疼,很难想象郭孝天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考上了复旦大学,他们打心底佩服郭孝天,也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什么叫作“责任”。
原本何志彬和叶琳瑶是想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去满堂川陪楚如白的,却没想到,李主任把他们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只好把这件事暂时搁置。
除了县一中的正常教学外,他们还要抽出时间来给高三的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这是叶琳瑶的建议,说是心理辅导,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听一下自己和何志彬当年参加高考的学习心得,原以为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太多,没想到连续举办了三场,场场爆满,不仅是高二、高三的学生参与进来,就连刚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高一新生也按捺不处提前跟到学校来旁听。
不只是心理辅导课,报社和电视台也组织了专门的“新闻写作研讨会”,特别邀请何志彬给那些记者们“补课”。据李主任介绍,县上的记者,最高学历也不过是个中专,还是从县师范学校挑选的,新闻采写都是参考省报和市报的模板进行的,算是自然形成的“野路子”,谈不上专业,他希望何志彬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之前的社会实践来跟大家讲讲新闻采写的方法与技巧。李主任还说,以前县里也组织过记者们学习,老师都是从省报和市报请来的,那些都是“蜻蜓点水”,记者们学到的也仅仅是些皮毛,如果能在他们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里办个学习班,可能效果会更好。
何志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给这些实战经验更加丰富的前辈们传授知识,再加上来这里支教的目的是想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一些帮助,李主任的安排显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他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拒绝对方,只能答应参加研讨会,至于后期的学习班,他没有应承下来,李主任觉得他的想法也没错,且等研讨会的反响再决定也不迟。
为了这次的研讨会,何志彬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好学力行,真实发声——浅谈新闻写作的几点心得》的发言稿。虽说已经毕业,但是新闻学院的院训“好学力行”一直被同学们牢记在心里,这个由陈望道先生主张的新闻思想一直成为复旦新闻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在新闻战线上持笔疾书,耳眼着实。
每一位复旦新闻学子对于“好学力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以致用”。何志彬回想起自己在复旦求学的每一天,都是在努力探寻这个真理的过程,不管是“荆山文化”,还是“苏州河的前世今生”、“花溪镇的民营经济”,都是在不断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正因为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成长。他觉得,既然是研讨会,不妨就从这个点着手与这些前辈们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既能令对方受益,也可避免给人留下高傲自居的不良印象。
这个发言受到了现场所有来宾的好评,大家都觉得何志彬虽然年龄小,但是关于新闻的见解却很成熟,不得不说复旦新闻培养出来的学子就是不一样。大家认为好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用好耳眼,用心动笔;二是尊重事实,还原真相。再结合“好学力行”、“学以致用”、“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等等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何志彬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新闻人。
李主任见大家如此认可何志彬,就又重新把培训班的事情提了出来,其真诚地态度令何志彬无法拒绝,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不过他提了个要求,希望这个培训能让叶琳瑶、楚如白、叶鹏飞、丁志宇参与进来,对于大家也是个锻炼。这个建议对于李主任来说是最佳的方案,多人参与能把培训班弄得更加有声有色,他还有个想法,把这个培训班放在师范学校,这样就能为报社和电视台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培训班的事情确定了下来,其他人都没问题,就是楚如白,他跟何志彬讲自己暂时不想参与,想在满堂川安心教书,叶琳瑶觉得这样也无不妥,对于楚如白调整自己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志彬接受了这个理由。就这样,“绥德新闻写作培训班”成立了,地点就设在绥德师范学校里,每周日的下午利用三个小时来教学,叶鹏飞和丁志宇有排课的时候,李主任会安排车过去接他们到县城。
何志彬收到郑雨的信后马上写了回信,没想到郑雨真得可以留校任教,这似乎和自己所认识的郑雨不同,很难想象有一天要把教师这个职业与郑雨联系在一起。大妹的婚事是预料中的事,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他在信中答应了郑雨,一定会回去参加大妹的婚礼,叶琳瑶也答应一同前去。至于陈晓娜,在西安的时候就听见街头播放她演唱的歌曲,就连绥德也能听到,说明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老同学,他由衷地为她高兴。《微风细雨》让他想起很多往事,那些甜蜜而美好的片段最终化成一丝遗憾,直到在《微风细雨》中叶琳瑶出现,仿佛自己的爱情都与这首歌分不开,他还想起了自己的那首处女作《小雨与小草》,也是伴着《微风细雨》的记忆,若不是郑雨信中提及,连他自己都快忘了那首小诗,不过,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往,而现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叶琳瑶,他也从内心里祝福着陈晓娜。
说来也巧,当何志彬正沉浸在由《微风细雨》引起的追忆中时,耳畔居然十分应景地响起了这首歌,唱这首歌的正是叶琳瑶。何志彬站在水池边,看着正在帮自己洗衣服的叶琳瑶,眼中充满着爱意。
国庆节的时候,何志彬和叶琳瑶才算是有了空闲,两人决定去满堂川找楚如白,自打分开后,他们就没见过面,再加上满堂川学校没有装电话,对于楚如白几乎处于断了音讯的状况。何志彬给他写了两封信,都没有收到回信,何志彬意识到楚如白已经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幸好还能从李小树那里打听到他的情况,知道他在满堂川一切安好,这才放心。
叶琳瑶也惦记着一件事,刚到绥德的时候就给莫祺写了封信,把楚如白的去处以及满堂川学校的地址告诉了她,也不知道这两人的进展如何了?莫祺倒像是和楚如白是一类人,叶琳瑶写了信过去也没见回信,这更让叶琳瑶担心,是不是自己之前传递的信息没有如愿到达?
李小树知道他们要去满堂川,就很热情地说安排车送他们过去,何志彬觉得这是私事,不用兴师动众,而且大家平时都挺忙,也都需要这个假期,就婉转地拒绝了。他问学校借了辆自行车,就载着叶琳瑶直奔满堂川而去。
还是女生的心比较细致,出发前,叶琳瑶带着何志彬去县百货大楼采购了一些诸如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还到副食店买了一些饼干之类的零售。他们听郭孝天介绍过,满堂川不及县上,很多东西是买不到的,所以叶琳瑶就寻思着这些东西或许对于楚如白会很有用。
满堂川离县城算是距离比较近的一个乡,位于绥德中部地带,别看地方不大,在绥德还算是小有名气,让满堂川成名的不仅是那首“三十里铺”的陕北民歌,还有关于杨家将第九代传人杨满堂的传说,据说这满堂川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杨满堂。
从县城到满堂川差不多二十公里路,沿途虽不用爬山,但也有一段距离不太好走,也是何志彬高估了这段路程,总觉得即便是路面不如县城,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乐观。叶琳瑶怕累着何志彬,走不了多大会儿便嚷着要休息下,实则是想让何志彬得到放松,殊不知这样折腾,全程下来何志彬觉得更累,不过,两人倒是没有错过沿途的风光。
没来陕北之前,总以为这里除了满目黄土之外,再无其他生机,实际情况却是,除了黄土地之外,这里也有绿色,有树、有草、有庄稼,虽然不及江南之地那般丰盛,却也绿意葱葱,尤其是那蓝盈盈的天空,在夏日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通透,令人心旷神怡。
吸引楚如白的“三十里铺村”就在这条路上,处在这段路程的中间,他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正好有人在远处唱那首“三十里铺”,能听出是一位老人的声音,洪亮的嗓音很具穿透力,歌声听来饱含沧桑之味。何志彬当时就在想,这歌声,楚如白在乡里怕也是能听见吧,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忘记了离他而去的“四妹子”。
差不多骑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才到达学校。满堂川小学是这个乡里唯一的一所学校,能看得出乡里对这所学校的重视程度。满堂川乡并不大,顺着满红河而建,除了几处政府用房外,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的住所,这里的建筑大都是从黄土坡地上开凿建窑而成,每家都有一个宽大的庭院,有几户还在庭院里种了果木,倒也颇显生机。
满红河的水并不是很大,兴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条河,才有了两岸绿意葱葱的景象。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多孔桥,桥面不宽,也就容纳两辆轿车的宽度,用作人们的往来倒也尚可,算作是进出满堂川的一个交通要道。
满堂川小学建在河对岸,能看出是一处新修葺的建筑,虽也是在坡上开凿的窑洞,但是从门窗的成色来看,是一处新修的建筑,至少也是一处翻修过的建筑,足见乡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十分整洁有序。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大片操场,中间是一根旗杆,靠里边的位置有一片区域是篮球场,木制的篮球框架被油漆粉饰一新,相邻的地方有两张用石条砌成的乒乓球台,台面是一层厚厚的木板。从这些设施的成色来看,像是新造的。
围着教室找了一圈,没有看见楚如白,重新退回操场时才发现,教室的上面还有一排窑洞,他们找到了上去的台阶,上去后才发现这里正是教师备课和居住的地方。有一间房大概是厨房,临近中午的时候,能看见炊烟袅袅升起,还能闻见饭菜的香味,但是院场上却没有人。这排窑洞共有五个房间,他们不知道哪个房间才是楚如白的,没办法,何志彬只能站在院场中间大声喊着楚如白的名字。刚喊两声,没见楚如白从房间里走出,倒是从厨房里走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只听她操着一口的方言问道:
“你们找楚老师做甚?”
还好何志彬能听懂方言,这段时间叶琳瑶在听力上也有些长进。
“哦!阿姨,我们是楚如白的同学,一起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我叫何志彬,她叫叶琳瑶。今天是国庆节,学校里放假,所以我们就来这里看望一下他。”
“哦!是这。楚老师去学生家做家访了,他走的时候有留话,说是会有同学来找他。这后生说话倒挺准,你们应该就是他说的同学吧。”
“是的!是的!那……阿姨,我们能在这里等他回来吗?”
“可以!楚老师走的时候有交待,你们来了就到他屋里等,还交待我中午多做些好吃的。哎呀,我们这地方也么啥好吃的,我就随便做了几样家常菜,等楚老师回来,你们一起尝尝。”
“谢谢阿姨!”
“哎,这么客气做甚?楚老师也不是外人,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呢。”
“哦!是不是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可不能这么说!我们觉得是给楚老师添了不少麻烦呢。楚老师人品好,课又讲得好。有娃娃们听不懂,他就等放学后讲给娃娃听;有娃娃没来上课,他就跑到人家家里去找大人们说道说道。自打他来了以后,这里的娃娃们上学可用心了,你们说这是谁麻... -->>
虽然还没到开学的时候,何志彬他们几个都已经在学校忙开了。
何志彬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语文,学生们从八月一日就返校了,一来是听说从上海过来了支教老师,二来学生们都想利用这一个月把高一的课程温习一遍,以便衔接九月份开始的新课。
叶琳瑶因为口语很好,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英语,她的那口流利的美式发音令所有学生为之着迷,再加上她所传授的英语学习方法全部都是自己实际摸索出来的,对于学生们的实操性很强,高三的学生都直呼“叶老师来得太迟了”,高二的学生像是捡着了宝贝,每节英语课都元气十足。
另外几位同学带的班级和课程有些杂,能看出基层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优秀的师资。学生们都被提前结束了假期,全部被召回了学校,家长们也很配合,知道来了支教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娃娃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楚如白他们几个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上至语文、数学,下至体育、音乐,几乎每门课都要给学生们来一遍,他们看着讲台下的学生,再看看那些建在空洞里的教室,内心里为这些学生们感到心疼,很难想象郭孝天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考上了复旦大学,他们打心底佩服郭孝天,也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什么叫作“责任”。
原本何志彬和叶琳瑶是想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去满堂川陪楚如白的,却没想到,李主任把他们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只好把这件事暂时搁置。
除了县一中的正常教学外,他们还要抽出时间来给高三的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这是叶琳瑶的建议,说是心理辅导,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听一下自己和何志彬当年参加高考的学习心得,原以为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太多,没想到连续举办了三场,场场爆满,不仅是高二、高三的学生参与进来,就连刚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高一新生也按捺不处提前跟到学校来旁听。
不只是心理辅导课,报社和电视台也组织了专门的“新闻写作研讨会”,特别邀请何志彬给那些记者们“补课”。据李主任介绍,县上的记者,最高学历也不过是个中专,还是从县师范学校挑选的,新闻采写都是参考省报和市报的模板进行的,算是自然形成的“野路子”,谈不上专业,他希望何志彬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之前的社会实践来跟大家讲讲新闻采写的方法与技巧。李主任还说,以前县里也组织过记者们学习,老师都是从省报和市报请来的,那些都是“蜻蜓点水”,记者们学到的也仅仅是些皮毛,如果能在他们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里办个学习班,可能效果会更好。
何志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给这些实战经验更加丰富的前辈们传授知识,再加上来这里支教的目的是想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一些帮助,李主任的安排显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他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拒绝对方,只能答应参加研讨会,至于后期的学习班,他没有应承下来,李主任觉得他的想法也没错,且等研讨会的反响再决定也不迟。
为了这次的研讨会,何志彬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好学力行,真实发声——浅谈新闻写作的几点心得》的发言稿。虽说已经毕业,但是新闻学院的院训“好学力行”一直被同学们牢记在心里,这个由陈望道先生主张的新闻思想一直成为复旦新闻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在新闻战线上持笔疾书,耳眼着实。
每一位复旦新闻学子对于“好学力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以致用”。何志彬回想起自己在复旦求学的每一天,都是在努力探寻这个真理的过程,不管是“荆山文化”,还是“苏州河的前世今生”、“花溪镇的民营经济”,都是在不断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正因为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成长。他觉得,既然是研讨会,不妨就从这个点着手与这些前辈们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既能令对方受益,也可避免给人留下高傲自居的不良印象。
这个发言受到了现场所有来宾的好评,大家都觉得何志彬虽然年龄小,但是关于新闻的见解却很成熟,不得不说复旦新闻培养出来的学子就是不一样。大家认为好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用好耳眼,用心动笔;二是尊重事实,还原真相。再结合“好学力行”、“学以致用”、“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等等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何志彬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新闻人。
李主任见大家如此认可何志彬,就又重新把培训班的事情提了出来,其真诚地态度令何志彬无法拒绝,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不过他提了个要求,希望这个培训能让叶琳瑶、楚如白、叶鹏飞、丁志宇参与进来,对于大家也是个锻炼。这个建议对于李主任来说是最佳的方案,多人参与能把培训班弄得更加有声有色,他还有个想法,把这个培训班放在师范学校,这样就能为报社和电视台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培训班的事情确定了下来,其他人都没问题,就是楚如白,他跟何志彬讲自己暂时不想参与,想在满堂川安心教书,叶琳瑶觉得这样也无不妥,对于楚如白调整自己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志彬接受了这个理由。就这样,“绥德新闻写作培训班”成立了,地点就设在绥德师范学校里,每周日的下午利用三个小时来教学,叶鹏飞和丁志宇有排课的时候,李主任会安排车过去接他们到县城。
何志彬收到郑雨的信后马上写了回信,没想到郑雨真得可以留校任教,这似乎和自己所认识的郑雨不同,很难想象有一天要把教师这个职业与郑雨联系在一起。大妹的婚事是预料中的事,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他在信中答应了郑雨,一定会回去参加大妹的婚礼,叶琳瑶也答应一同前去。至于陈晓娜,在西安的时候就听见街头播放她演唱的歌曲,就连绥德也能听到,说明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老同学,他由衷地为她高兴。《微风细雨》让他想起很多往事,那些甜蜜而美好的片段最终化成一丝遗憾,直到在《微风细雨》中叶琳瑶出现,仿佛自己的爱情都与这首歌分不开,他还想起了自己的那首处女作《小雨与小草》,也是伴着《微风细雨》的记忆,若不是郑雨信中提及,连他自己都快忘了那首小诗,不过,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往,而现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叶琳瑶,他也从内心里祝福着陈晓娜。
说来也巧,当何志彬正沉浸在由《微风细雨》引起的追忆中时,耳畔居然十分应景地响起了这首歌,唱这首歌的正是叶琳瑶。何志彬站在水池边,看着正在帮自己洗衣服的叶琳瑶,眼中充满着爱意。
国庆节的时候,何志彬和叶琳瑶才算是有了空闲,两人决定去满堂川找楚如白,自打分开后,他们就没见过面,再加上满堂川学校没有装电话,对于楚如白几乎处于断了音讯的状况。何志彬给他写了两封信,都没有收到回信,何志彬意识到楚如白已经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幸好还能从李小树那里打听到他的情况,知道他在满堂川一切安好,这才放心。
叶琳瑶也惦记着一件事,刚到绥德的时候就给莫祺写了封信,把楚如白的去处以及满堂川学校的地址告诉了她,也不知道这两人的进展如何了?莫祺倒像是和楚如白是一类人,叶琳瑶写了信过去也没见回信,这更让叶琳瑶担心,是不是自己之前传递的信息没有如愿到达?
李小树知道他们要去满堂川,就很热情地说安排车送他们过去,何志彬觉得这是私事,不用兴师动众,而且大家平时都挺忙,也都需要这个假期,就婉转地拒绝了。他问学校借了辆自行车,就载着叶琳瑶直奔满堂川而去。
还是女生的心比较细致,出发前,叶琳瑶带着何志彬去县百货大楼采购了一些诸如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还到副食店买了一些饼干之类的零售。他们听郭孝天介绍过,满堂川不及县上,很多东西是买不到的,所以叶琳瑶就寻思着这些东西或许对于楚如白会很有用。
满堂川离县城算是距离比较近的一个乡,位于绥德中部地带,别看地方不大,在绥德还算是小有名气,让满堂川成名的不仅是那首“三十里铺”的陕北民歌,还有关于杨家将第九代传人杨满堂的传说,据说这满堂川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杨满堂。
从县城到满堂川差不多二十公里路,沿途虽不用爬山,但也有一段距离不太好走,也是何志彬高估了这段路程,总觉得即便是路面不如县城,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乐观。叶琳瑶怕累着何志彬,走不了多大会儿便嚷着要休息下,实则是想让何志彬得到放松,殊不知这样折腾,全程下来何志彬觉得更累,不过,两人倒是没有错过沿途的风光。
没来陕北之前,总以为这里除了满目黄土之外,再无其他生机,实际情况却是,除了黄土地之外,这里也有绿色,有树、有草、有庄稼,虽然不及江南之地那般丰盛,却也绿意葱葱,尤其是那蓝盈盈的天空,在夏日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通透,令人心旷神怡。
吸引楚如白的“三十里铺村”就在这条路上,处在这段路程的中间,他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正好有人在远处唱那首“三十里铺”,能听出是一位老人的声音,洪亮的嗓音很具穿透力,歌声听来饱含沧桑之味。何志彬当时就在想,这歌声,楚如白在乡里怕也是能听见吧,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忘记了离他而去的“四妹子”。
差不多骑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才到达学校。满堂川小学是这个乡里唯一的一所学校,能看得出乡里对这所学校的重视程度。满堂川乡并不大,顺着满红河而建,除了几处政府用房外,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的住所,这里的建筑大都是从黄土坡地上开凿建窑而成,每家都有一个宽大的庭院,有几户还在庭院里种了果木,倒也颇显生机。
满红河的水并不是很大,兴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条河,才有了两岸绿意葱葱的景象。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多孔桥,桥面不宽,也就容纳两辆轿车的宽度,用作人们的往来倒也尚可,算作是进出满堂川的一个交通要道。
满堂川小学建在河对岸,能看出是一处新修葺的建筑,虽也是在坡上开凿的窑洞,但是从门窗的成色来看,是一处新修的建筑,至少也是一处翻修过的建筑,足见乡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十分整洁有序。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大片操场,中间是一根旗杆,靠里边的位置有一片区域是篮球场,木制的篮球框架被油漆粉饰一新,相邻的地方有两张用石条砌成的乒乓球台,台面是一层厚厚的木板。从这些设施的成色来看,像是新造的。
围着教室找了一圈,没有看见楚如白,重新退回操场时才发现,教室的上面还有一排窑洞,他们找到了上去的台阶,上去后才发现这里正是教师备课和居住的地方。有一间房大概是厨房,临近中午的时候,能看见炊烟袅袅升起,还能闻见饭菜的香味,但是院场上却没有人。这排窑洞共有五个房间,他们不知道哪个房间才是楚如白的,没办法,何志彬只能站在院场中间大声喊着楚如白的名字。刚喊两声,没见楚如白从房间里走出,倒是从厨房里走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只听她操着一口的方言问道:
“你们找楚老师做甚?”
还好何志彬能听懂方言,这段时间叶琳瑶在听力上也有些长进。
“哦!阿姨,我们是楚如白的同学,一起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我叫何志彬,她叫叶琳瑶。今天是国庆节,学校里放假,所以我们就来这里看望一下他。”
“哦!是这。楚老师去学生家做家访了,他走的时候有留话,说是会有同学来找他。这后生说话倒挺准,你们应该就是他说的同学吧。”
“是的!是的!那……阿姨,我们能在这里等他回来吗?”
“可以!楚老师走的时候有交待,你们来了就到他屋里等,还交待我中午多做些好吃的。哎呀,我们这地方也么啥好吃的,我就随便做了几样家常菜,等楚老师回来,你们一起尝尝。”
“谢谢阿姨!”
“哎,这么客气做甚?楚老师也不是外人,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呢。”
“哦!是不是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可不能这么说!我们觉得是给楚老师添了不少麻烦呢。楚老师人品好,课又讲得好。有娃娃们听不懂,他就等放学后讲给娃娃听;有娃娃没来上课,他就跑到人家家里去找大人们说道说道。自打他来了以后,这里的娃娃们上学可用心了,你们说这是谁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