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空间之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小说的写作技巧方法略谈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
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小说写作技巧随谈
不少人想写小说,但找不对路子,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还有一些人动辄万把字,但一篇也发表不出去。学习微型小说对创作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阿:托尔斯泰(苏)说:“小小说,这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这种作用出自于微型小说自身。微型小说优越简便,篇幅短,费时少,易掌握,可多写,发表园地多。较快地发表一篇千字小说,对初学者的鼓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初学者避免步入只是想用鸿篇巨制来一鸣惊人的歧途,以此为起点,向着远大目标走去。
微型小说,应当说是一种新型文体。我国文坛八十年代兴起微型小说。一是读者多。读者面广,各阶层都有。二是作者多。业余作者遍及全国,著名作家也大都试作,如王蒙、丛维熙、冯骥才等。三是园地多。各级各类报纸刊物大都发表微型小说,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四是文学理论界开展了讨论,同时引起国外文学界的关注。微型小说兴起的原因首先是时代需要。现代化建设加快了生活节奏,读者要求阅读短文,这就出现相应的文学形式。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短篇小说越写越长,作为对“长”的针砭,出现开拓新文学领域的“微型小说热”微型小说终于成为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开始涉及的新型文学体裁。不过,微型小说在古代已有雏形。如战国策中的一些片断,如魏晋志人小品和明清笔记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共490多篇,最长的4千多字,500字以下140多篇。但其艺术价值却使蒲松龄与曹雪芹、施耐庵等一起彪炳史册。我国二三十年代曾经明确提倡。外国微型小说发展很快。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中就有一些微型小说。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微型小说名气较大。日本作家星:新一写了一千多篇,被称为“一分钟小说大师”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大量发表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风行世界,方兴未艾。
微型小说生命力旺盛,命名杂出,需要确定名称。常见的有超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微信息小说等,有的在逻辑上仍属短篇小说,有的只是强调阅读时间,有的不规范。目前通行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但小小说名称过于通俗,而微型小说名称却与长、中、短篇小说配称,有利于文学体裁名称的标准化。
微型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1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2吸收影视特长,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3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4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5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一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1一般来说应刻划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中盛行的强辞夺理、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也是这样。2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划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划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类的劣根性。
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模式如下: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2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3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4前后对比,双峰对峙。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1象征。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2双关。如向不通,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3比喻。如“炮”炸宴席,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4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下面举出一篇微型小说并加简要评论。
戴旧草帽的赶集人
数不清的草帽在人流中浮动,方圆几百里的庄稼人来赶关林会呢。他头上也捂着一顶旧草帽。
啥货物都不入他眼窝头。
旧草帽下一双刚强的眼睛倏地一亮:书摊!书案后,在录音机播放的流行歌曲的伴唱下,一个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正在对同事的连衣裙赞不绝口“旧草帽”游过去了。
静看了一会,旧草帽下伸出一双粗糙的手:“同志,把那本又厚又大的书搬来,叫俺瞅瞅。”
“这书,”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撇撇嘴“咱俩都下辈子看吧。”
他和善地但却执拗地央求:“拿来俺看!”
“去去去,你买得起?翻旧了谁要!”小伙子发了脾气,扭头对着连衣裙挤眼嘻笑:“老粗,书名都叫不出来。”人圈里几个戴草帽的人发话了:“丢不了你的书。别看乡下人衣裳烂,挣票子比谁少不了!”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买书人过意不去,忙向“旧草帽”解释说这书是精装缩印本辞海结论是对农民不大实用。
“旧草帽”愣怔了一会儿,黑红的脸上好不是意思呀。他扭身就走,想快点溶化到人海里去。人群中那几个戴草帽的,神情也都是怅然若失。
“旧草帽”停住了,对着集市上漂浮的人流中的一顶顶草帽出神
“旧草帽”转回来了。手伸到头顶“啪”地扣紧帽子,用劲挤到书摊前,一扬手说:“买!大不过甩俩猪娃钱罢了。俺家供着个中学生哩。”小伙子打鼻眼里哼了一声。
人圈里那几顶草帽活跃了,又纷纷声援:“拿书喽!书不是让人买嘛?!”一叠票子打腰间刷地抽出,舒展开来“索索”地响着,亮在大众面前。
小伙子惊奇地斜视着“旧草帽”只好也赌气地搬出辞海来“通”一声砸在书案上:“二十多块哩!”
他并不立即观赏,反倒从头上摘下草帽悠悠地扇着风儿:“二百多块咱也出得起。烦你再给咱取书。往年赶集俺发愁的是买不下红薯片顶饥,现今咱家挣几千块正没处花,正琢磨着给乡邻们办件啥好事,这会才悟出来:俺办它个小图书馆。大老粗该文明文明了。戴眼镜这先生,请帮俺挑一挑。只要政策和庄稼人对路,咱将来赶集说不了买买架飞机上天堂哩。哈哈哈”戴草帽的人都笑了,四周的人也都笑了。
戴太阳帽的小伙子一愣,刹那间眼珠儿灵动异常“咔”地关了录音机,招呼同伴:“大买卖!快给老伯取书!”
道了声“谢谢”“旧草帽”挺起胸膛,抱起一摞子书籍,渐渐地溶入蘑菇一样多的草帽的洪流中去了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集会上农民买书的细节及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初农村逐渐富裕起来并产生精神文化追求的社会生活主流。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性格的一点即刚强,同时采用白描手法和借代修辞。情节曲折生致。生活气息强,富于概括力。语言独特,在文语句式中使用了北方农村生活化的口语。
网络写手谈网络小说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2:11字数:3113
part1:手法讨论
经常跟友人谈论,第一人称是否一定只限于主角的视点,也就是俗称的“上帝视角”问题了。有一个写作朋友的看法是,因为“我”代表了作者“我”亦等同于作者的化身,而作者当然知晓小说的一切,所以“我”知道第三者的东西,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俺相对持平一点,一方面认同朋友的看法,毕竟“我”作为记述文的一种手法,即使“我”这一刻不清楚,难保可能是在之后有人告诉他,在时间上提早写出来,也是无可厚非;也可以完全把“我”和“作者”分开,将“我”当成一个名字的角色来写,自然不再存在上帝视角的问题。
然而在另一方面,俺还是倾向使用传统模式的第一人称描写方式。
现时网络小说世界里出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传统有纯粹的第一人称手法,也有新颖的混合式上帝视角,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谓变化万千。
简单来说,纯粹的第一人称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加快叙事,飞速略过不重要的部分,而且看上去好象在抒情,增加读者观文时的代入感。然而这种完全第一视角,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线索的发展,特别在长篇的大格局中受到诸多限制。
故此,有不少写手就选择“伪第一人称”,即是所谓的3+手法,利用“我”的视角之余,同时也有其它视角的存在,比较著名的有一代军师。
这又陷入了现实性的问题——当“我”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好处是第一人称的局限性不再存在,上帝视角能有效地处理剧情的发展。带来的坏处却更多,首先是第一人称的写实感同时消失,若然不时跳出来某某人眼中的“我”如何卓尔不群、飘然出世,读起来十分的王婆卖瓜,自吹自棒,主角更成为了变相的自恋狂。所以对于很多比较严谨、对小说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伪第一人称的手法就显得相当拙劣,属于文笔和写作技巧不成熟的代表。
就读者普遍的反应而言,个人以为还是尽量避免上帝视角为佳,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享受了它的优势,就应该接受它的被动。有时候,缺点也是优点,看作者怎样运用而已。
何况所谓信息的限制,剧情的控制等等,其实还有很多相应的处理手法解决,尽量使上帝视角不存在的同时,亦能有效控制情报和资料的描写。或许这样更能反映现实的局限性吧?毕竟就算是书中的作者,仍不是无所不能的。
part2:技巧分析
以下属于个人的经验之谈
1)主角的观察借着主角观察到一些表面的资料,或是最基本的表情、动作,从而推演出心得。
比如对方脸红了,那就可以知道她是在害羞。
比较好用的字眼:看到、望到、听出、知道等等。
优点:最为简单快捷,亦十分之容易书写,主角的所见所闻尽能化作情报资料。
缺点:虽说是一种非常可靠,而且很有效的情报提供方式,但并不容易把握得好,一个处理不当,小心会造成大量资料灌入读者脑里造成消化不良,也就演变为某毒蛇曾提及的北京填鸭精神版。
2)“我”的猜测猜测仍是不离观察,只是要借助更合理的推论来说明。
例如加入对方的背景,平日的习惯,以往的经验,再来猜出对方的思想。
注意用的字眼:大概、估计、应该、可能、觉得、猜测、想来等等。
优点:非常好用的资料分析方式,而且能使读者加融入主角的思路历程,阅读时的投入程度得以大增。
缺点:思考过多只会造成文字上的拖曳,太过反复的思想挣扎更会让读者望而生厌。
3)旁人的信息这是最简单的手法,事情不清楚的话,弄个np出来问个明白便好。
例子:江山如此多娇里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人和朋友为主角王动争取情报。
优点:节省“我”四出寻觅情报的功夫,也省下了作者累赘的情报描写。
缺点:由于np都有着各自的立场和身份,提供的资料并不一定可靠,而且深入的情报不应该太过容易从np里得到手。
4)从后来得知的资料把事物都白纸黑字的写了出来,再在之后补上,也就是历史书的妙用了。
例子:说明某某人的背景,最后加一句——当然,我这一刻还不清楚,是后来才知道的。不过有点撒赖的味道就是。
或者:大陆年代记某某年,某大帝就在这一天遇上他的左右大将,并且踏上称霸天下的道路。
优点:历史类题材最为好用,同时适用于预告类的资料——即是预早知道事情的发生。
缺点:只能偶然为之,用多几次就会让读者大感烦厌,而且失去追看下去的悬念。
5)神眼这是最强大、最无敌、最卑鄙的技巧了让“我”拥有特异功能,得到看穿对方思考的能力,从而把上帝视角合理化。
优点: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却是万能万用天下无敌之神技。
缺点:根本就是作弊推翻了第一人称的优点,把“我”当成作者,再把作者当成神,强烈不建议写手们采用。
6)通过外篇或短篇来进行补完利用多重发展的原理,其实可以解决第一人称的局限,从而提升故事布局和发展——即是进过外传形式的短篇,来为“我”视线外的剧情补完。
优点:用于实体书的话,其布局相当方便,在书的结尾加个短篇或外传之类就搞定,与主线有关,同时亦不失趣味性。
缺点:用在网文结构上比较麻烦,外传形式只能用于补完,不能作为主线剧情,大局控制上的效果远不及第三人称追尾优秀。。)巧妙利用情报的真假制造悬念第一人称本来就是种重代入感强烈的手法,与内心活动的细腻性和层次性都是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种技巧其实还隐藏了一个优点相信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情报的准确性与否带来的各种变化。
让读者看到冰山全貌的确不算高明,留有余地的空白,让读者从有限的资料中思考、猜测,从而增加小说的悬念才说得上是真正的高明。当然第一人称下的资料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在这个时候也变成了好处,能控制读者跟从主角的思路发展,当“我”被骗了的同时,读者有时跟从一起跳入作者预设的陷阱也不自知。
优点:以上全部。
缺点:写作技巧难度颇高。
part3:简短总结
其实第一人称的真正最大缺点,是几乎舍弃了异性的市场。一般女生恐怕很难接受第一人称下的男主角,同理,男读者更是无法接受女性主角的“我”。假如将其变成第三人称,即使剧情完全一样,没有丝毫的变更,两性的读者群也会因而大为增加
个人认为,第一人称最佳题材是个人冒险和言情类别,长于描写心路发展,还有主角的所见所感,是种比较感性的手法,利用在短篇会特别合适。至于军事和战略类型的长篇小说,则要尽量避免第一人称了,因为作者必须要理性地进行描写,否则大局的控制和剧情进展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异人傲世录的作者明寐,就是写到中途发现问题,才转换成第三人称。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很多第一人称的经典小说“我”都并非是主角,而是作为陪衬主角的配角来存在,这点可以给网络写手们一个湛新的写作思路。
不过最适合现今网文新手的写作方式,却不是第一人称手法,而是第三人称追尾视角。既拥有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之余,同时又有空间进行调整,比如寻秦记、天龙八部等等。初次写作的话,还是以此类第三人称追尾来写,会比较容易下笔和达到期望的效果。
part4:几点补充
推荐几本第一人称描写出色,可以作为学习的小说:大剑师传奇、江山如此多娇、天行健、天变。
非主角模式的配角类第一人称小说:福尔摩斯、药师寺凉子、凉宫春日。
名家谈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2:41字数:1140
受访者介绍:孟瑶,本名杨宗珍,一九一九年生,湖北汉口人。
受访摘要:
一、创作前的心理准备:因事情激发灵感,而后构思酝酿,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开始下笔。构思酝酿便是准备工作。
二、下笔时的考量
(一)依据灵感所得素材评估适合于短篇、中篇或是长篇。(短篇:空间小,材料剪裁要精细,难度较高,技巧要高。)
(二)选择人称:第一人称亲切,但常有障碍,因为所有经过当事人都得在场。写第一人称时要简单一些,复杂的就难安排。当第一人称无法安排时,就得用第三人称写。第三人称因头绪较多,安排会较零乱,虽然容易写,也常受限制。但写多了,经验多了,缺点自然可以克服。
三、记叙方法的运用
(一)文章修辞各方面都没有障碍,再开始写作;否则就得开始从修辞训练。
(二)技巧运用是由经验中得来,经验过后再看理论的书,会有帮助。若都没写过,只想依理论来写,很难有作用。
四、写景的表现
(一)求真:作家得经过这个景。
(二)求美:求真后更进一步于文字上求真。
五、小说创作的态度
(一)要有专业精神:每天持之以恒。(天地注:练习写作时可以不必太在意这点,毕竟大家目前并不是以写小说为专业,还是要先以自己的学业与工作为主;但若有心走入写作专业,可能就得持之以恒。)
(二)完整的写作计画:专注在一方面,写完整的东西,才情才不被零割。
(三)于人生有特殊的感触,才能激发写作动,并专注于此。(天地注:如有人专写反战,有人专写关怀。)
六、写作是否参与社会
(一)原则上应参与参与社会才能观察清楚,但有的事情可以去经验,有的事情却不宜去经验,甚至无法经验。
(二)眼光要敏锐,对于无法经验的事便要体会和观察,设身处地的去想了。
七、仿作的看法
(一)创作一般从模仿入手,但要不止于模仿,而能跨越,建立自己的风格。
(二)不以此为满足,满足了就没有进步。
八、仿作前阅读的态度:以敏锐的眼光读别人的作品,知其优缺,长处吸收,短处避免。
九、小说家须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一个文人,在文字各方面不成问题。
(二)眼光要敏锐,感性比较高,能看到别人没看到,感受别人没感受的。
(三)要有专业精神,专心一致从事写作,不能自视天才。就是天才也要努力。
(四)文章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射,作者必须先有器识,文章才能有份量。
小说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3:51字数:5231
小说写作准备单:
一、你打算一共写个字,每次上课写字。
二、你的小说是属于小说,主题是。
三、你打算用个角色:
主角的名字是,他的年龄是,特色是。
配角的名字是,他的年龄是,特色是
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从头到尾共有多少时间?。
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六、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说明一下小说的大意:。
七、各段主题是什么?
起段:。
承段:。
转段:。
合段:。
八、你想故事要怎样结尾?。
九、你想安排什么样的伏笔?。
小说技巧之一:开场
图画式的开场,让读者彷佛看到一个画面,所以必须先描述:景像、环境、时间、地点、天色、气候、路人、声音、气氛等事物,然后再引人物主场。
小说技巧之二:故事中人物说话。在小说中,人物是一定要说话的,不然就容易成了散文,而故事中人物说话,除了把他说的话的内容、发语词写出来外,还要加上说话的人的动作、表情、语气。而故事中人物说话基本有下列两大类写法:
一、中式用法:
x:x:x:x:x:x:说:“x:x:x:x:x:x:。”
例如:我高兴的笑着说:“谢谢你,你真好!”x:x:x:x:x:,说:“x:x:x:x:x:x:。”
例如:我难过的擦擦眼泪,说:“谢谢你,你真好!”二、西式用法:
“x:x:x:x:x:x:。”x:x:x:说。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高兴的笑着说。
三、中西混合用法:
“x:x:x:x:x:x:。”x:x:x:说:“x:x:x:x:x:x:。”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难过的说:“我走了,再见!”
另外要注意的是动作、说话、语气表情的连贯,例如:
任榆拿起了书(动作),轻轻的打开(动作),转头(动作)问妈妈说(说话):“妈妈,说故事给我听,好吗?”语气中带着央求(语气表情)。
妈妈听了(动作),走到她的面前(动作),愉快的(语气表情)笑着说(说话):“好啊!”任榆高兴的拍起了手(动作),脸上满是笑容(语气表情)的说(说话):“好棒喔!”迫不及待的的把书递给妈妈(动作)。
小说技巧之二:拟声字。
叭(ㄅㄚ)、叮(ㄉ1ㄥ)、吱(ㄓ)、吽(ㄏㄥ)、呀(1ㄚ)、呸(ㄆㄟ)、呢(ㄋㄜ)、咕(ㄍ)、呵(ㄏㄜ)、咍(ㄏㄞ)、呲(ㄘ)、呦(1ㄡ)、咯(?ㄌㄛ)、咭(ㄐ1)、哎(ㄞ)、咦(1ˊ)、咿(1)、哇(ㄚ)、咩(ㄇ1ㄝ)、哩(?ㄌ1)、哦(ㄜˊ)、哢(ㄌㄥˋ)、哼(ㄏㄥ)、唉(ㄞ)、唔(ˊ)、啵(ㄅㄛ)、啦(ㄌㄚ)、啐(?ㄑ)、啊(ㄚ˙)、唷(1ㄛ)、喵(ㄇ1ㄠ)、哟(1ㄠ)、喔(ㄛ)、喂(ㄟˋ)、吗(ㄇㄚ˙)、嗨(ㄏㄞ)、嗐(ㄏㄞˋ)、吱(ㄗ)、呜()、嗡(ㄥ)、哔(ㄅ1ˋ)、嘛(ㄇㄚ˙)、嘎(ㄍㄚ)、嘓(ㄍㄛ)、嘘(tㄩ)、噗(ㄆ)、嘿(ㄏㄟ)、嘟(ㄉ)、哗(ㄏㄚ)、叽(ㄐ1)、嘻(t1)、嘶(ㄙ)、当(ㄉㄤ)、哝(?ㄋㄥ)、嗳(ㄞˋ)、噢(ㄡˋ)、嚆(ㄏㄠ)、噜(ㄌ)、嘤(1ㄥ)、罗(ㄌㄛ)
小说技巧之三:人物刻画。
人物的描述,除了要用概括性的形容词来说明外,以实际的言、行、动作、事蹟来佐证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
“铁木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身体也很强壮。”
不如改成:
“铁木真这时才发现,他最挚爱的生死之交乔杰,竟然出卖了他,受了别人的收买,趁机刺他一刀。
这一刀,让铁木真鲜血直流,但是他静静的看着乔杰,没有反抗、没有挣扎,这一刀,刺伤了他的身体,更刺死了他们俩人的深刻情谊。
铁木真挐起巨剑,奋力的插在木桌上,用力的折断,冷冷的瞪着乔杰说:“战场上再见,犹如此剑!”
接着,他断然的抽出身上中的刀,怒掷在地,大臂一挥,帐棚门口四、五个侍卫,竟同声摔倒在地,无力阻挡他的离去。
小说技巧之四:人称。
小说写作时,我们会选定人称,也就是小朋友所熟知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我”,也就是作者化身为主角,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人称就是“他”,也就是作者化身为旁观着,写出他所见到主角的所作所为。
话虽如此,小朋友在写作上还是经常犯了人称不统一的方病,例如:
第三人称作品错误示范:
“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因为作业写得漂亮,老师为了奖励他,送给他的铅笔,不禁得意的笑了起来,心里想:我以后也要好好的表现才好!
他小心翼翼的把铅笔收进书包里,生怕被别人拿走。
在一旁的小明看在眼里,不由得生气起来,于是心里暗暗的计画要偷走那枝笔。”
那里错了,小朋友看出来了吗?
答案:
一、既然是旁观者,怎么知道小强和小明心里想什么?
二、怎么知道他是感觉“得意”,然后才笑的?
三、怎么知道他是生怕别人偷走,才收进书包的?
第三人称作品正确写法示范:
“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老师送的铅笔,满脸笑容的把玩着,并不时的点点头。
他拿出作业簿,看一看刚才写好的部份,摇摇头,抓起橡皮擦全部擦掉全写。
最后,他把新铅笔放进铅笔盒中,起身要离开,还没跨出半步,又坐了下来,把新铅笔取了出来,用张计算纸包起来,放进书包里,并把书包的扣子扣上,站在桌子旁,看着书包老半天,才转身离开,在走出教室前,又张望了几次,才走开了。
在一旁观看的小明,等到小强走远了,从位子上站了起来,走到小强的位子旁,伸出手打开了书包的扣子,正要打开书包的时候,不料有同学走了进来,他连忙起身,把双手插进裤子的口袋,吹着五音不全的口哨走回座位。”
小说技巧之五:角色出退场
在一篇小说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贯穿全场的灵魂人物叫主角,而搭配主角,衬托主角特色的叫配角,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来来去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出退场:
一、初出场:也就是读者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个人对于读者而言,是个十足的陌生人,所以就必须加以详细的介绍:包括长相、特色、个性、身高、体重、年龄、身份、出身背景、服装等等。这个人如果是主角,就再给他加个气派一点、精心打造的场景和气氛,配角就简单一些。配上这个角色固定的旁白、口白、台词、音乐、景色也是不错的。
二、退场:这个角色因为场景转变的关系,暂时会离开读者的目光,于是给他一个帅气的小结,让读者很清楚的记得你要改写别的角色前,他的表现和演出,以便接上下一次的再出场。
三、再出场:就是暂退场的角色又复出了,这是一定要“连戏”,甚至稍稍微再提一下之前的情节,帮助读者回想之前的剧情,以便进行衔接。
四、离场:最后是这个角色的离场,通常是死亡居多。一个角色的死去,通常是小说中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因此给予类似初出场的笔墨和写作深度是须要的。这个时候,通常角色将死或已死,所以让他说说可以总结他一生的话是很重要的,离场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都是很重要的,如再加上景色的搭配、旁人的情绪就更完美了!
小说技巧之六:扩大张力技巧(一)
在一篇精采的小说,要能不断的拉住读者的视觉,那一定要扩大文章的张力,加强文章的吸引力。老师列出个基本的方法:
一、转折:事件或故事发生变化,让读者产生认知失衡,引出好奇心。
例如,林威佐的小说:
帝洛说:“这招叫火锋龙击,而且是发一次,如果我连环攻击的话,你的小命,嘿嘿嘿。”笑声未落,帝洛的锋烈刀竟断掉了,威圣面无表情的瞪着帝洛说:“你自夸完了吗?”
二、悬疑:不把内容明说给读者知道,吊足读者的胃口。
例如:
小明是个胆子奇大的人,真是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铁齿型人物。可是,有一天没来上课,一打听,原来是昨天晚上补完习回家时,不知道看到什么东西,竟然吓破了胆,一夜之间,好好的一个人竟然疯了。
几个朋友去找他,问他看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上气不接下气的指着前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失望:一般来说,读者都会对主角有所期待,例如好人把坏人把死、一家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所以要先故意让读者失望,安排一件事或一个讨人厌的人物来破坏一切,让读者站在主角的那一边,感同身受的继续读下去。
例如:
小娟是个内向聪明的孩子,只可惜自小没了父母的疼爱,是个可怜的孤儿。
但真是祸不单行,连同班的同学也不放过她。因为小娟的功课太好了,引起了阿芳的不满,阿芳是个富家女,小娟抢了她的光彩,她气在心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一天,是智能考查的日子,阿芳刻意和同学换子位置,坐到小娟旁边。考试进行到一半,阿芳突然举手了。
“老师,我有问题。”
老师走了过来。
“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小娟是我的好朋友!”
“有什么问题就直说。”
小娟抬起了头,感觉事情有点奇怪;只见阿芳怯生生的指着小娟说:“小娟在作弊,小抄在抽屉里。”
老师生气的请小娟起立,查看了抽屉,果然发现了两张小抄。小娟惊讶的张大了嘴,转头看向阿芳,阿芳低下了头,走到老师身边,小声的说:“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了,因为她很凶,所以我一直不敢说。”
四、衬托:
故事的描写,内容上有成份不同的转换,例如这一章节主要是再讲打斗的事,描写血腥的、动作的情节,那转化、插入一段柔和的、有趣的事,就显得很突出、很明显。
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在内容上,不断的转换味口,不要一直写同类的情节,会使读者失焦。例如:
雷老师看看时钟,这才发现已经六点多了,于是他放下红笔,收拾一下教师,开车带几个被“留学”的学生回家。
“啊!去给女儿买个皮卡丘吧,她上回看见表妹在玩,好像得羡慕似的。”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车上的音乐,愉快的流转着,像是他疼爱女儿的快乐思绪;不一会儿,来到了统一超商,才买完,要回到车上,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恶狠狠的冲了过来--
“吱--!”一阵嘶吼似的刹车声,划破了向阳的天空暮色,鲜血在余晖衬托下,变得异常的诡谲暗红,皮卡丘不知情的躺在人行道上,雷老师使劲的伸出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挣扎的把皮卡丘拥怀里。
听--路边,人群一阵骚动,警笛声、叫喊声、跑步声还有沉重的呼吸声。
唉--
皮卡丘的左半边,很快的由黄转红。
唉--
“女儿,爸爸给你买了皮卡丘了,买好了唷!”
皮卡丘的右半边,也很快的转成可怕的艳红。
时光,停止了,
雷老师,冷冷的笑了,太阳飞快的落山,夜,侵略似的布满了了整个天空。
天黑了。
小说技巧之七:节奏
小说是有节奏性的,而节奏随着描写的深度和广度,就有了快慢的分别。
超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潜心练剑,闭关于武当山上,只有亲人上山,才得一见;三年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风光下山。”
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心想只有潜心练剑,才能使青云名剑发挥最大的作用,可是又找不到适合的闭关地点。
于是,他上武当山,和白云大师商议;白云大师叹了口气:哎ii一切都是因果业障吧!
于是答应他在此练剑,谢绝一切访客,只有亲人上山,才能见上一面,希望全心全意的把剑法练好。
经过三年的一番苦练,乔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含着泪,拜别了白云大师,风风光光下山去了。”
慢节奏:
“乔风轻轻的抚摸着,经过一番恶斗,才好不容易得来的青云剑,叹口气,摇摇头说:为了争夺这把剑,真不知害了多少人?
想起师父的牺牲,忍不住落下两行眼泪,心想也只有潜心练剑,发挥青云名剑的最大作用,在江湖上,好好的铲奸除恶,才不会对不起师父。想到这儿,他坐了起来,动手擦了擦眼泪,挺直了腰杆,狠狠的立誓:“师父,徒儿如果不能练成玄龙剑法,用青云剑为你复仇,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说到激动处,拳头用力的拍击桌面,竟将一张好好的红桧八仙桌给打散了。
小说写作技巧分析
更新时间2009-1-25:34:28字数:7657
第一篇人物
一切小说的基础是什么?
是人物,所有小说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这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可以给小说下个定义,短篇小说:用散文的形式描写一个人物力图解决一个问题。长篇小说:用散文的形式描写数个人物力图解决数个问题,当然这其中的人物要有主有次,问题要有大有小。
在科幻小说和惊险小说中,人物多种多样,可以是真正的人,也可以是机器人、仿生人、动物植物或来自外层空间的恐怖不知名的异形。不过大多的人物恐怕只能是人,偶尔有克隆人或是仿生人,也会有些幽灵和鬼魂。但是不管什么作为主人公,他们的言行举止必须像一个真正的人。
读者阅读小说,主要是为了消遣,他们不想听说教。如果小说写的是一部机器、一棵树、一只鸟,如果这些主角没有人类的特性,那读者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小说中的人物都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生存问题或是存在障碍的爱情,并让主人公奋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就会被吸引。
小说像任何一切娱乐形式一样,要能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小说又具有其他娱乐性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小说可运用文字直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仅凭纸和笔,就可以带领读者去异乡奇境进行旅行。
但小说也有其弱点。作家不可能面对读者直接进行解释或解决读者的一切疑惑,作家必须要把他想说的一切统统写下来,并希望读者能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甚至尝到作者在小说中所描述的一切东西。
因此,作为作者,你的工作是要使读者生活在你的小说中。要使你的读者忘记他他们是坐在电脑前或是躺在床上看文字,而是使他们相信他们正生活在你想象中的世界,生活在你用笔创造出的世界中,他正在急诊室中抢救病人,他正绝望地站在海边等待黎明,他正在爬一座冰雪纷飞的山,山的那边是他的陷入险境的爱人。
总而言之,是要读者生活在你的故事中。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一个办法是,提供一个他所向往成为的人物。
让读者想象,她自己就是一个主角,挣扎于---和对自由的向往中,被另一个紧紧束缚着。或是因为备受伤害看不见希望,正慢慢滑向死亡的黑暗的却渴望被救赎。
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两件事必须记住。
首先,小说基本上写主人公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文学样式,主人公的选择必须十分小心。人物应该有独特的吸引力,并给一个难题让他去解决,从而使读者关心该人物以后的命运。小说中的主人公也称之为观点人物,故事是从他的视角讲述的,换句话说,就是主人公必须有能力承担这个故事。
选择一个主人公,他有极大的能耐,却又有明显的弱点,然后然他去解决一个难题。
比如,作者可以设想一个主角,他睿智、冷静、意志力极强,从以往的战争期间看是个卓越的军事家,但他有时会陷入迷惑,坚硬的外壳下面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心,因为追求自由而参加国家的独立战争,然后又因为自由被束缚而被迫选择离开祖国。如果让列文领导一支军队,管理国家,他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但是他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考验他的优点,而是揭露他的短处,所以他遇到了另一个主角,一个无论容貌、力量都比他强、掠夺成性的人,他夺走了这个主角的自由,不仅如此,他所经历的一切超越他忍耐的极限,这也是使他高傲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
另外,在描写人物时,不要流露出主人公自己必胜的信念,如果主人公都确信难题能解决掉,那读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故事必须要有悬念,这个悬念应该维持到故事结束。换句话说,主人公对自己的命运是无法把握的,如同走在悬崖边上,摇摇摆摆跌跌撞撞,狂风和暴雨随时都可能把其摧毁。
在具有高度写作技巧的小说中,主人公除非作出极大的牺牲,否则就不可能战胜他所面临的难题,也就是说,主人公必定有失才能有得,而读者急切想要知道主人公将会失去什么。
那种镇定自若、无所不能的人物是小说中最要不得的,他们乏味、刻板、不可信、毫无意义。
优秀的作家如同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每一篇小说应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这包括有特点的人物和适合故事的背景以及其中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观察一下你每天周围接触的人物,你能见到多少一成不变的模式呢?进一步了解他们每个人,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习惯、爱好、欢乐和恐惧,每个人都面临自己各自不同的问题。他们有哪些强处和弱点,应着重描写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设想一下,哪一些问题最能暴露其弱点,然后再动笔开始写。
关于描写人物的第二个要点是,整个故事的叙述都应从主人公的观点和感觉出发,即使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写在纸上的一切都应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这是对作者的一种限制。
主人公必须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作者不能写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唯有如此,作者讲的故事才有真实感,并直接向读者叙述。主人公困惑,读者也会感到困惑:主人公痛苦,读者也会感到痛苦,主人公胜利了,读者也会感到胜利的喜悦。换句话说,读者生活在小说中,而不只是在读电脑屏幕上的字或印在纸上的铅字。
也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中“我“是主人公,给读者以更大的带入感,有利于在他们的脑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由于“我”的视角有限,叙述的时候有时会有极大不便,不过在设置悬念上比第三人称要方便一些。当然,如果作者必须告诉读者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时,最好用第三人称。
还有些人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合来写,这种方法要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对要难,很容易产生视角混乱,使读者迷惑,但能克服单纯以第三或以第一人称描写的缺点。
有一个办法可以检查主人公是否能感知现实世界,查看你所写的小说的每一页,看看主人公的五种感官是否都起了作用。如果在一页中只有主人公的视觉和听觉用上了,就重写这一页,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不仅要使故事的主人公不仅能看到和听到,还要让他嗅到、尝到和接触到,这种方法是故事的叙述效果生动活泼。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人公呢?又怎样让它解决什么问题呢?
综上所述,作者所写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其他你所熟悉的人物相结合的产物。许多作家往往劝导初学者应写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这确实是成功作者的经验之谈。没有一个作者会写自己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这实在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事实真是如此吗?看看我们周围的小说,恐怕没有那个是写文者的自己的经历,举架空历史小说,发生在不存在的朝代的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作者的亲身经历又是哪里来的呢?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所熟悉的,他们已经在作者的脑子里活了很久。在开始动手写前和写时,作者在自己的脑子中调集平时所存在脑海中的记忆,一点点设计出故事中人物中的形象,长得什么样子,脾气如何,有什么样的朋友和敌人,如何对外界作出反应,有什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长处和弱点是什么,家庭情况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好一部小说,有很大程度上与你平时所读书的多少、范围和理解程度成正比,也取决于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量。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算是一种“亲身经历”但光有亲身经历还不够,作者还需要有能力激发想象力的触发,想想看如果是个热爱自由和被自己的战友背叛的人,在星际中游荡,有一天突然被另外一个... -->>
小说的写作技巧方法略谈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
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小说写作技巧随谈
不少人想写小说,但找不对路子,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还有一些人动辄万把字,但一篇也发表不出去。学习微型小说对创作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阿:托尔斯泰(苏)说:“小小说,这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这种作用出自于微型小说自身。微型小说优越简便,篇幅短,费时少,易掌握,可多写,发表园地多。较快地发表一篇千字小说,对初学者的鼓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初学者避免步入只是想用鸿篇巨制来一鸣惊人的歧途,以此为起点,向着远大目标走去。
微型小说,应当说是一种新型文体。我国文坛八十年代兴起微型小说。一是读者多。读者面广,各阶层都有。二是作者多。业余作者遍及全国,著名作家也大都试作,如王蒙、丛维熙、冯骥才等。三是园地多。各级各类报纸刊物大都发表微型小说,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四是文学理论界开展了讨论,同时引起国外文学界的关注。微型小说兴起的原因首先是时代需要。现代化建设加快了生活节奏,读者要求阅读短文,这就出现相应的文学形式。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短篇小说越写越长,作为对“长”的针砭,出现开拓新文学领域的“微型小说热”微型小说终于成为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开始涉及的新型文学体裁。不过,微型小说在古代已有雏形。如战国策中的一些片断,如魏晋志人小品和明清笔记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共490多篇,最长的4千多字,500字以下140多篇。但其艺术价值却使蒲松龄与曹雪芹、施耐庵等一起彪炳史册。我国二三十年代曾经明确提倡。外国微型小说发展很快。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中就有一些微型小说。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微型小说名气较大。日本作家星:新一写了一千多篇,被称为“一分钟小说大师”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大量发表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风行世界,方兴未艾。
微型小说生命力旺盛,命名杂出,需要确定名称。常见的有超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微信息小说等,有的在逻辑上仍属短篇小说,有的只是强调阅读时间,有的不规范。目前通行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但小小说名称过于通俗,而微型小说名称却与长、中、短篇小说配称,有利于文学体裁名称的标准化。
微型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1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2吸收影视特长,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3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4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5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一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1一般来说应刻划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中盛行的强辞夺理、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也是这样。2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划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划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类的劣根性。
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模式如下: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2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3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4前后对比,双峰对峙。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1象征。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2双关。如向不通,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3比喻。如“炮”炸宴席,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4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下面举出一篇微型小说并加简要评论。
戴旧草帽的赶集人
数不清的草帽在人流中浮动,方圆几百里的庄稼人来赶关林会呢。他头上也捂着一顶旧草帽。
啥货物都不入他眼窝头。
旧草帽下一双刚强的眼睛倏地一亮:书摊!书案后,在录音机播放的流行歌曲的伴唱下,一个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正在对同事的连衣裙赞不绝口“旧草帽”游过去了。
静看了一会,旧草帽下伸出一双粗糙的手:“同志,把那本又厚又大的书搬来,叫俺瞅瞅。”
“这书,”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撇撇嘴“咱俩都下辈子看吧。”
他和善地但却执拗地央求:“拿来俺看!”
“去去去,你买得起?翻旧了谁要!”小伙子发了脾气,扭头对着连衣裙挤眼嘻笑:“老粗,书名都叫不出来。”人圈里几个戴草帽的人发话了:“丢不了你的书。别看乡下人衣裳烂,挣票子比谁少不了!”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买书人过意不去,忙向“旧草帽”解释说这书是精装缩印本辞海结论是对农民不大实用。
“旧草帽”愣怔了一会儿,黑红的脸上好不是意思呀。他扭身就走,想快点溶化到人海里去。人群中那几个戴草帽的,神情也都是怅然若失。
“旧草帽”停住了,对着集市上漂浮的人流中的一顶顶草帽出神
“旧草帽”转回来了。手伸到头顶“啪”地扣紧帽子,用劲挤到书摊前,一扬手说:“买!大不过甩俩猪娃钱罢了。俺家供着个中学生哩。”小伙子打鼻眼里哼了一声。
人圈里那几顶草帽活跃了,又纷纷声援:“拿书喽!书不是让人买嘛?!”一叠票子打腰间刷地抽出,舒展开来“索索”地响着,亮在大众面前。
小伙子惊奇地斜视着“旧草帽”只好也赌气地搬出辞海来“通”一声砸在书案上:“二十多块哩!”
他并不立即观赏,反倒从头上摘下草帽悠悠地扇着风儿:“二百多块咱也出得起。烦你再给咱取书。往年赶集俺发愁的是买不下红薯片顶饥,现今咱家挣几千块正没处花,正琢磨着给乡邻们办件啥好事,这会才悟出来:俺办它个小图书馆。大老粗该文明文明了。戴眼镜这先生,请帮俺挑一挑。只要政策和庄稼人对路,咱将来赶集说不了买买架飞机上天堂哩。哈哈哈”戴草帽的人都笑了,四周的人也都笑了。
戴太阳帽的小伙子一愣,刹那间眼珠儿灵动异常“咔”地关了录音机,招呼同伴:“大买卖!快给老伯取书!”
道了声“谢谢”“旧草帽”挺起胸膛,抱起一摞子书籍,渐渐地溶入蘑菇一样多的草帽的洪流中去了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集会上农民买书的细节及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初农村逐渐富裕起来并产生精神文化追求的社会生活主流。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性格的一点即刚强,同时采用白描手法和借代修辞。情节曲折生致。生活气息强,富于概括力。语言独特,在文语句式中使用了北方农村生活化的口语。
网络写手谈网络小说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2:11字数:3113
part1:手法讨论
经常跟友人谈论,第一人称是否一定只限于主角的视点,也就是俗称的“上帝视角”问题了。有一个写作朋友的看法是,因为“我”代表了作者“我”亦等同于作者的化身,而作者当然知晓小说的一切,所以“我”知道第三者的东西,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俺相对持平一点,一方面认同朋友的看法,毕竟“我”作为记述文的一种手法,即使“我”这一刻不清楚,难保可能是在之后有人告诉他,在时间上提早写出来,也是无可厚非;也可以完全把“我”和“作者”分开,将“我”当成一个名字的角色来写,自然不再存在上帝视角的问题。
然而在另一方面,俺还是倾向使用传统模式的第一人称描写方式。
现时网络小说世界里出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传统有纯粹的第一人称手法,也有新颖的混合式上帝视角,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谓变化万千。
简单来说,纯粹的第一人称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加快叙事,飞速略过不重要的部分,而且看上去好象在抒情,增加读者观文时的代入感。然而这种完全第一视角,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线索的发展,特别在长篇的大格局中受到诸多限制。
故此,有不少写手就选择“伪第一人称”,即是所谓的3+手法,利用“我”的视角之余,同时也有其它视角的存在,比较著名的有一代军师。
这又陷入了现实性的问题——当“我”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好处是第一人称的局限性不再存在,上帝视角能有效地处理剧情的发展。带来的坏处却更多,首先是第一人称的写实感同时消失,若然不时跳出来某某人眼中的“我”如何卓尔不群、飘然出世,读起来十分的王婆卖瓜,自吹自棒,主角更成为了变相的自恋狂。所以对于很多比较严谨、对小说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伪第一人称的手法就显得相当拙劣,属于文笔和写作技巧不成熟的代表。
就读者普遍的反应而言,个人以为还是尽量避免上帝视角为佳,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享受了它的优势,就应该接受它的被动。有时候,缺点也是优点,看作者怎样运用而已。
何况所谓信息的限制,剧情的控制等等,其实还有很多相应的处理手法解决,尽量使上帝视角不存在的同时,亦能有效控制情报和资料的描写。或许这样更能反映现实的局限性吧?毕竟就算是书中的作者,仍不是无所不能的。
part2:技巧分析
以下属于个人的经验之谈
1)主角的观察借着主角观察到一些表面的资料,或是最基本的表情、动作,从而推演出心得。
比如对方脸红了,那就可以知道她是在害羞。
比较好用的字眼:看到、望到、听出、知道等等。
优点:最为简单快捷,亦十分之容易书写,主角的所见所闻尽能化作情报资料。
缺点:虽说是一种非常可靠,而且很有效的情报提供方式,但并不容易把握得好,一个处理不当,小心会造成大量资料灌入读者脑里造成消化不良,也就演变为某毒蛇曾提及的北京填鸭精神版。
2)“我”的猜测猜测仍是不离观察,只是要借助更合理的推论来说明。
例如加入对方的背景,平日的习惯,以往的经验,再来猜出对方的思想。
注意用的字眼:大概、估计、应该、可能、觉得、猜测、想来等等。
优点:非常好用的资料分析方式,而且能使读者加融入主角的思路历程,阅读时的投入程度得以大增。
缺点:思考过多只会造成文字上的拖曳,太过反复的思想挣扎更会让读者望而生厌。
3)旁人的信息这是最简单的手法,事情不清楚的话,弄个np出来问个明白便好。
例子:江山如此多娇里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人和朋友为主角王动争取情报。
优点:节省“我”四出寻觅情报的功夫,也省下了作者累赘的情报描写。
缺点:由于np都有着各自的立场和身份,提供的资料并不一定可靠,而且深入的情报不应该太过容易从np里得到手。
4)从后来得知的资料把事物都白纸黑字的写了出来,再在之后补上,也就是历史书的妙用了。
例子:说明某某人的背景,最后加一句——当然,我这一刻还不清楚,是后来才知道的。不过有点撒赖的味道就是。
或者:大陆年代记某某年,某大帝就在这一天遇上他的左右大将,并且踏上称霸天下的道路。
优点:历史类题材最为好用,同时适用于预告类的资料——即是预早知道事情的发生。
缺点:只能偶然为之,用多几次就会让读者大感烦厌,而且失去追看下去的悬念。
5)神眼这是最强大、最无敌、最卑鄙的技巧了让“我”拥有特异功能,得到看穿对方思考的能力,从而把上帝视角合理化。
优点: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却是万能万用天下无敌之神技。
缺点:根本就是作弊推翻了第一人称的优点,把“我”当成作者,再把作者当成神,强烈不建议写手们采用。
6)通过外篇或短篇来进行补完利用多重发展的原理,其实可以解决第一人称的局限,从而提升故事布局和发展——即是进过外传形式的短篇,来为“我”视线外的剧情补完。
优点:用于实体书的话,其布局相当方便,在书的结尾加个短篇或外传之类就搞定,与主线有关,同时亦不失趣味性。
缺点:用在网文结构上比较麻烦,外传形式只能用于补完,不能作为主线剧情,大局控制上的效果远不及第三人称追尾优秀。。)巧妙利用情报的真假制造悬念第一人称本来就是种重代入感强烈的手法,与内心活动的细腻性和层次性都是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种技巧其实还隐藏了一个优点相信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情报的准确性与否带来的各种变化。
让读者看到冰山全貌的确不算高明,留有余地的空白,让读者从有限的资料中思考、猜测,从而增加小说的悬念才说得上是真正的高明。当然第一人称下的资料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在这个时候也变成了好处,能控制读者跟从主角的思路发展,当“我”被骗了的同时,读者有时跟从一起跳入作者预设的陷阱也不自知。
优点:以上全部。
缺点:写作技巧难度颇高。
part3:简短总结
其实第一人称的真正最大缺点,是几乎舍弃了异性的市场。一般女生恐怕很难接受第一人称下的男主角,同理,男读者更是无法接受女性主角的“我”。假如将其变成第三人称,即使剧情完全一样,没有丝毫的变更,两性的读者群也会因而大为增加
个人认为,第一人称最佳题材是个人冒险和言情类别,长于描写心路发展,还有主角的所见所感,是种比较感性的手法,利用在短篇会特别合适。至于军事和战略类型的长篇小说,则要尽量避免第一人称了,因为作者必须要理性地进行描写,否则大局的控制和剧情进展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异人傲世录的作者明寐,就是写到中途发现问题,才转换成第三人称。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很多第一人称的经典小说“我”都并非是主角,而是作为陪衬主角的配角来存在,这点可以给网络写手们一个湛新的写作思路。
不过最适合现今网文新手的写作方式,却不是第一人称手法,而是第三人称追尾视角。既拥有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之余,同时又有空间进行调整,比如寻秦记、天龙八部等等。初次写作的话,还是以此类第三人称追尾来写,会比较容易下笔和达到期望的效果。
part4:几点补充
推荐几本第一人称描写出色,可以作为学习的小说:大剑师传奇、江山如此多娇、天行健、天变。
非主角模式的配角类第一人称小说:福尔摩斯、药师寺凉子、凉宫春日。
名家谈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2:41字数:1140
受访者介绍:孟瑶,本名杨宗珍,一九一九年生,湖北汉口人。
受访摘要:
一、创作前的心理准备:因事情激发灵感,而后构思酝酿,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开始下笔。构思酝酿便是准备工作。
二、下笔时的考量
(一)依据灵感所得素材评估适合于短篇、中篇或是长篇。(短篇:空间小,材料剪裁要精细,难度较高,技巧要高。)
(二)选择人称:第一人称亲切,但常有障碍,因为所有经过当事人都得在场。写第一人称时要简单一些,复杂的就难安排。当第一人称无法安排时,就得用第三人称写。第三人称因头绪较多,安排会较零乱,虽然容易写,也常受限制。但写多了,经验多了,缺点自然可以克服。
三、记叙方法的运用
(一)文章修辞各方面都没有障碍,再开始写作;否则就得开始从修辞训练。
(二)技巧运用是由经验中得来,经验过后再看理论的书,会有帮助。若都没写过,只想依理论来写,很难有作用。
四、写景的表现
(一)求真:作家得经过这个景。
(二)求美:求真后更进一步于文字上求真。
五、小说创作的态度
(一)要有专业精神:每天持之以恒。(天地注:练习写作时可以不必太在意这点,毕竟大家目前并不是以写小说为专业,还是要先以自己的学业与工作为主;但若有心走入写作专业,可能就得持之以恒。)
(二)完整的写作计画:专注在一方面,写完整的东西,才情才不被零割。
(三)于人生有特殊的感触,才能激发写作动,并专注于此。(天地注:如有人专写反战,有人专写关怀。)
六、写作是否参与社会
(一)原则上应参与参与社会才能观察清楚,但有的事情可以去经验,有的事情却不宜去经验,甚至无法经验。
(二)眼光要敏锐,对于无法经验的事便要体会和观察,设身处地的去想了。
七、仿作的看法
(一)创作一般从模仿入手,但要不止于模仿,而能跨越,建立自己的风格。
(二)不以此为满足,满足了就没有进步。
八、仿作前阅读的态度:以敏锐的眼光读别人的作品,知其优缺,长处吸收,短处避免。
九、小说家须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一个文人,在文字各方面不成问题。
(二)眼光要敏锐,感性比较高,能看到别人没看到,感受别人没感受的。
(三)要有专业精神,专心一致从事写作,不能自视天才。就是天才也要努力。
(四)文章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射,作者必须先有器识,文章才能有份量。
小说写作技巧
更新时间2009-1-25:33:51字数:5231
小说写作准备单:
一、你打算一共写个字,每次上课写字。
二、你的小说是属于小说,主题是。
三、你打算用个角色:
主角的名字是,他的年龄是,特色是。
配角的名字是,他的年龄是,特色是
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从头到尾共有多少时间?。
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六、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说明一下小说的大意:。
七、各段主题是什么?
起段:。
承段:。
转段:。
合段:。
八、你想故事要怎样结尾?。
九、你想安排什么样的伏笔?。
小说技巧之一:开场
图画式的开场,让读者彷佛看到一个画面,所以必须先描述:景像、环境、时间、地点、天色、气候、路人、声音、气氛等事物,然后再引人物主场。
小说技巧之二:故事中人物说话。在小说中,人物是一定要说话的,不然就容易成了散文,而故事中人物说话,除了把他说的话的内容、发语词写出来外,还要加上说话的人的动作、表情、语气。而故事中人物说话基本有下列两大类写法:
一、中式用法:
x:x:x:x:x:x:说:“x:x:x:x:x:x:。”
例如:我高兴的笑着说:“谢谢你,你真好!”x:x:x:x:x:,说:“x:x:x:x:x:x:。”
例如:我难过的擦擦眼泪,说:“谢谢你,你真好!”二、西式用法:
“x:x:x:x:x:x:。”x:x:x:说。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高兴的笑着说。
三、中西混合用法:
“x:x:x:x:x:x:。”x:x:x:说:“x:x:x:x:x:x:。”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难过的说:“我走了,再见!”
另外要注意的是动作、说话、语气表情的连贯,例如:
任榆拿起了书(动作),轻轻的打开(动作),转头(动作)问妈妈说(说话):“妈妈,说故事给我听,好吗?”语气中带着央求(语气表情)。
妈妈听了(动作),走到她的面前(动作),愉快的(语气表情)笑着说(说话):“好啊!”任榆高兴的拍起了手(动作),脸上满是笑容(语气表情)的说(说话):“好棒喔!”迫不及待的的把书递给妈妈(动作)。
小说技巧之二:拟声字。
叭(ㄅㄚ)、叮(ㄉ1ㄥ)、吱(ㄓ)、吽(ㄏㄥ)、呀(1ㄚ)、呸(ㄆㄟ)、呢(ㄋㄜ)、咕(ㄍ)、呵(ㄏㄜ)、咍(ㄏㄞ)、呲(ㄘ)、呦(1ㄡ)、咯(?ㄌㄛ)、咭(ㄐ1)、哎(ㄞ)、咦(1ˊ)、咿(1)、哇(ㄚ)、咩(ㄇ1ㄝ)、哩(?ㄌ1)、哦(ㄜˊ)、哢(ㄌㄥˋ)、哼(ㄏㄥ)、唉(ㄞ)、唔(ˊ)、啵(ㄅㄛ)、啦(ㄌㄚ)、啐(?ㄑ)、啊(ㄚ˙)、唷(1ㄛ)、喵(ㄇ1ㄠ)、哟(1ㄠ)、喔(ㄛ)、喂(ㄟˋ)、吗(ㄇㄚ˙)、嗨(ㄏㄞ)、嗐(ㄏㄞˋ)、吱(ㄗ)、呜()、嗡(ㄥ)、哔(ㄅ1ˋ)、嘛(ㄇㄚ˙)、嘎(ㄍㄚ)、嘓(ㄍㄛ)、嘘(tㄩ)、噗(ㄆ)、嘿(ㄏㄟ)、嘟(ㄉ)、哗(ㄏㄚ)、叽(ㄐ1)、嘻(t1)、嘶(ㄙ)、当(ㄉㄤ)、哝(?ㄋㄥ)、嗳(ㄞˋ)、噢(ㄡˋ)、嚆(ㄏㄠ)、噜(ㄌ)、嘤(1ㄥ)、罗(ㄌㄛ)
小说技巧之三:人物刻画。
人物的描述,除了要用概括性的形容词来说明外,以实际的言、行、动作、事蹟来佐证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
“铁木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身体也很强壮。”
不如改成:
“铁木真这时才发现,他最挚爱的生死之交乔杰,竟然出卖了他,受了别人的收买,趁机刺他一刀。
这一刀,让铁木真鲜血直流,但是他静静的看着乔杰,没有反抗、没有挣扎,这一刀,刺伤了他的身体,更刺死了他们俩人的深刻情谊。
铁木真挐起巨剑,奋力的插在木桌上,用力的折断,冷冷的瞪着乔杰说:“战场上再见,犹如此剑!”
接着,他断然的抽出身上中的刀,怒掷在地,大臂一挥,帐棚门口四、五个侍卫,竟同声摔倒在地,无力阻挡他的离去。
小说技巧之四:人称。
小说写作时,我们会选定人称,也就是小朋友所熟知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我”,也就是作者化身为主角,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人称就是“他”,也就是作者化身为旁观着,写出他所见到主角的所作所为。
话虽如此,小朋友在写作上还是经常犯了人称不统一的方病,例如:
第三人称作品错误示范:
“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因为作业写得漂亮,老师为了奖励他,送给他的铅笔,不禁得意的笑了起来,心里想:我以后也要好好的表现才好!
他小心翼翼的把铅笔收进书包里,生怕被别人拿走。
在一旁的小明看在眼里,不由得生气起来,于是心里暗暗的计画要偷走那枝笔。”
那里错了,小朋友看出来了吗?
答案:
一、既然是旁观者,怎么知道小强和小明心里想什么?
二、怎么知道他是感觉“得意”,然后才笑的?
三、怎么知道他是生怕别人偷走,才收进书包的?
第三人称作品正确写法示范:
“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老师送的铅笔,满脸笑容的把玩着,并不时的点点头。
他拿出作业簿,看一看刚才写好的部份,摇摇头,抓起橡皮擦全部擦掉全写。
最后,他把新铅笔放进铅笔盒中,起身要离开,还没跨出半步,又坐了下来,把新铅笔取了出来,用张计算纸包起来,放进书包里,并把书包的扣子扣上,站在桌子旁,看着书包老半天,才转身离开,在走出教室前,又张望了几次,才走开了。
在一旁观看的小明,等到小强走远了,从位子上站了起来,走到小强的位子旁,伸出手打开了书包的扣子,正要打开书包的时候,不料有同学走了进来,他连忙起身,把双手插进裤子的口袋,吹着五音不全的口哨走回座位。”
小说技巧之五:角色出退场
在一篇小说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贯穿全场的灵魂人物叫主角,而搭配主角,衬托主角特色的叫配角,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来来去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出退场:
一、初出场:也就是读者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个人对于读者而言,是个十足的陌生人,所以就必须加以详细的介绍:包括长相、特色、个性、身高、体重、年龄、身份、出身背景、服装等等。这个人如果是主角,就再给他加个气派一点、精心打造的场景和气氛,配角就简单一些。配上这个角色固定的旁白、口白、台词、音乐、景色也是不错的。
二、退场:这个角色因为场景转变的关系,暂时会离开读者的目光,于是给他一个帅气的小结,让读者很清楚的记得你要改写别的角色前,他的表现和演出,以便接上下一次的再出场。
三、再出场:就是暂退场的角色又复出了,这是一定要“连戏”,甚至稍稍微再提一下之前的情节,帮助读者回想之前的剧情,以便进行衔接。
四、离场:最后是这个角色的离场,通常是死亡居多。一个角色的死去,通常是小说中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因此给予类似初出场的笔墨和写作深度是须要的。这个时候,通常角色将死或已死,所以让他说说可以总结他一生的话是很重要的,离场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都是很重要的,如再加上景色的搭配、旁人的情绪就更完美了!
小说技巧之六:扩大张力技巧(一)
在一篇精采的小说,要能不断的拉住读者的视觉,那一定要扩大文章的张力,加强文章的吸引力。老师列出个基本的方法:
一、转折:事件或故事发生变化,让读者产生认知失衡,引出好奇心。
例如,林威佐的小说:
帝洛说:“这招叫火锋龙击,而且是发一次,如果我连环攻击的话,你的小命,嘿嘿嘿。”笑声未落,帝洛的锋烈刀竟断掉了,威圣面无表情的瞪着帝洛说:“你自夸完了吗?”
二、悬疑:不把内容明说给读者知道,吊足读者的胃口。
例如:
小明是个胆子奇大的人,真是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铁齿型人物。可是,有一天没来上课,一打听,原来是昨天晚上补完习回家时,不知道看到什么东西,竟然吓破了胆,一夜之间,好好的一个人竟然疯了。
几个朋友去找他,问他看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上气不接下气的指着前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失望:一般来说,读者都会对主角有所期待,例如好人把坏人把死、一家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所以要先故意让读者失望,安排一件事或一个讨人厌的人物来破坏一切,让读者站在主角的那一边,感同身受的继续读下去。
例如:
小娟是个内向聪明的孩子,只可惜自小没了父母的疼爱,是个可怜的孤儿。
但真是祸不单行,连同班的同学也不放过她。因为小娟的功课太好了,引起了阿芳的不满,阿芳是个富家女,小娟抢了她的光彩,她气在心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一天,是智能考查的日子,阿芳刻意和同学换子位置,坐到小娟旁边。考试进行到一半,阿芳突然举手了。
“老师,我有问题。”
老师走了过来。
“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小娟是我的好朋友!”
“有什么问题就直说。”
小娟抬起了头,感觉事情有点奇怪;只见阿芳怯生生的指着小娟说:“小娟在作弊,小抄在抽屉里。”
老师生气的请小娟起立,查看了抽屉,果然发现了两张小抄。小娟惊讶的张大了嘴,转头看向阿芳,阿芳低下了头,走到老师身边,小声的说:“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了,因为她很凶,所以我一直不敢说。”
四、衬托:
故事的描写,内容上有成份不同的转换,例如这一章节主要是再讲打斗的事,描写血腥的、动作的情节,那转化、插入一段柔和的、有趣的事,就显得很突出、很明显。
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在内容上,不断的转换味口,不要一直写同类的情节,会使读者失焦。例如:
雷老师看看时钟,这才发现已经六点多了,于是他放下红笔,收拾一下教师,开车带几个被“留学”的学生回家。
“啊!去给女儿买个皮卡丘吧,她上回看见表妹在玩,好像得羡慕似的。”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车上的音乐,愉快的流转着,像是他疼爱女儿的快乐思绪;不一会儿,来到了统一超商,才买完,要回到车上,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恶狠狠的冲了过来--
“吱--!”一阵嘶吼似的刹车声,划破了向阳的天空暮色,鲜血在余晖衬托下,变得异常的诡谲暗红,皮卡丘不知情的躺在人行道上,雷老师使劲的伸出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挣扎的把皮卡丘拥怀里。
听--路边,人群一阵骚动,警笛声、叫喊声、跑步声还有沉重的呼吸声。
唉--
皮卡丘的左半边,很快的由黄转红。
唉--
“女儿,爸爸给你买了皮卡丘了,买好了唷!”
皮卡丘的右半边,也很快的转成可怕的艳红。
时光,停止了,
雷老师,冷冷的笑了,太阳飞快的落山,夜,侵略似的布满了了整个天空。
天黑了。
小说技巧之七:节奏
小说是有节奏性的,而节奏随着描写的深度和广度,就有了快慢的分别。
超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潜心练剑,闭关于武当山上,只有亲人上山,才得一见;三年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风光下山。”
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心想只有潜心练剑,才能使青云名剑发挥最大的作用,可是又找不到适合的闭关地点。
于是,他上武当山,和白云大师商议;白云大师叹了口气:哎ii一切都是因果业障吧!
于是答应他在此练剑,谢绝一切访客,只有亲人上山,才能见上一面,希望全心全意的把剑法练好。
经过三年的一番苦练,乔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含着泪,拜别了白云大师,风风光光下山去了。”
慢节奏:
“乔风轻轻的抚摸着,经过一番恶斗,才好不容易得来的青云剑,叹口气,摇摇头说:为了争夺这把剑,真不知害了多少人?
想起师父的牺牲,忍不住落下两行眼泪,心想也只有潜心练剑,发挥青云名剑的最大作用,在江湖上,好好的铲奸除恶,才不会对不起师父。想到这儿,他坐了起来,动手擦了擦眼泪,挺直了腰杆,狠狠的立誓:“师父,徒儿如果不能练成玄龙剑法,用青云剑为你复仇,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说到激动处,拳头用力的拍击桌面,竟将一张好好的红桧八仙桌给打散了。
小说写作技巧分析
更新时间2009-1-25:34:28字数:7657
第一篇人物
一切小说的基础是什么?
是人物,所有小说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这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可以给小说下个定义,短篇小说:用散文的形式描写一个人物力图解决一个问题。长篇小说:用散文的形式描写数个人物力图解决数个问题,当然这其中的人物要有主有次,问题要有大有小。
在科幻小说和惊险小说中,人物多种多样,可以是真正的人,也可以是机器人、仿生人、动物植物或来自外层空间的恐怖不知名的异形。不过大多的人物恐怕只能是人,偶尔有克隆人或是仿生人,也会有些幽灵和鬼魂。但是不管什么作为主人公,他们的言行举止必须像一个真正的人。
读者阅读小说,主要是为了消遣,他们不想听说教。如果小说写的是一部机器、一棵树、一只鸟,如果这些主角没有人类的特性,那读者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小说中的人物都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生存问题或是存在障碍的爱情,并让主人公奋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就会被吸引。
小说像任何一切娱乐形式一样,要能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小说又具有其他娱乐性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小说可运用文字直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仅凭纸和笔,就可以带领读者去异乡奇境进行旅行。
但小说也有其弱点。作家不可能面对读者直接进行解释或解决读者的一切疑惑,作家必须要把他想说的一切统统写下来,并希望读者能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甚至尝到作者在小说中所描述的一切东西。
因此,作为作者,你的工作是要使读者生活在你的小说中。要使你的读者忘记他他们是坐在电脑前或是躺在床上看文字,而是使他们相信他们正生活在你想象中的世界,生活在你用笔创造出的世界中,他正在急诊室中抢救病人,他正绝望地站在海边等待黎明,他正在爬一座冰雪纷飞的山,山的那边是他的陷入险境的爱人。
总而言之,是要读者生活在你的故事中。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一个办法是,提供一个他所向往成为的人物。
让读者想象,她自己就是一个主角,挣扎于---和对自由的向往中,被另一个紧紧束缚着。或是因为备受伤害看不见希望,正慢慢滑向死亡的黑暗的却渴望被救赎。
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两件事必须记住。
首先,小说基本上写主人公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文学样式,主人公的选择必须十分小心。人物应该有独特的吸引力,并给一个难题让他去解决,从而使读者关心该人物以后的命运。小说中的主人公也称之为观点人物,故事是从他的视角讲述的,换句话说,就是主人公必须有能力承担这个故事。
选择一个主人公,他有极大的能耐,却又有明显的弱点,然后然他去解决一个难题。
比如,作者可以设想一个主角,他睿智、冷静、意志力极强,从以往的战争期间看是个卓越的军事家,但他有时会陷入迷惑,坚硬的外壳下面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心,因为追求自由而参加国家的独立战争,然后又因为自由被束缚而被迫选择离开祖国。如果让列文领导一支军队,管理国家,他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但是他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考验他的优点,而是揭露他的短处,所以他遇到了另一个主角,一个无论容貌、力量都比他强、掠夺成性的人,他夺走了这个主角的自由,不仅如此,他所经历的一切超越他忍耐的极限,这也是使他高傲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
另外,在描写人物时,不要流露出主人公自己必胜的信念,如果主人公都确信难题能解决掉,那读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故事必须要有悬念,这个悬念应该维持到故事结束。换句话说,主人公对自己的命运是无法把握的,如同走在悬崖边上,摇摇摆摆跌跌撞撞,狂风和暴雨随时都可能把其摧毁。
在具有高度写作技巧的小说中,主人公除非作出极大的牺牲,否则就不可能战胜他所面临的难题,也就是说,主人公必定有失才能有得,而读者急切想要知道主人公将会失去什么。
那种镇定自若、无所不能的人物是小说中最要不得的,他们乏味、刻板、不可信、毫无意义。
优秀的作家如同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每一篇小说应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这包括有特点的人物和适合故事的背景以及其中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观察一下你每天周围接触的人物,你能见到多少一成不变的模式呢?进一步了解他们每个人,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习惯、爱好、欢乐和恐惧,每个人都面临自己各自不同的问题。他们有哪些强处和弱点,应着重描写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设想一下,哪一些问题最能暴露其弱点,然后再动笔开始写。
关于描写人物的第二个要点是,整个故事的叙述都应从主人公的观点和感觉出发,即使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写在纸上的一切都应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这是对作者的一种限制。
主人公必须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作者不能写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唯有如此,作者讲的故事才有真实感,并直接向读者叙述。主人公困惑,读者也会感到困惑:主人公痛苦,读者也会感到痛苦,主人公胜利了,读者也会感到胜利的喜悦。换句话说,读者生活在小说中,而不只是在读电脑屏幕上的字或印在纸上的铅字。
也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中“我“是主人公,给读者以更大的带入感,有利于在他们的脑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由于“我”的视角有限,叙述的时候有时会有极大不便,不过在设置悬念上比第三人称要方便一些。当然,如果作者必须告诉读者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时,最好用第三人称。
还有些人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合来写,这种方法要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对要难,很容易产生视角混乱,使读者迷惑,但能克服单纯以第三或以第一人称描写的缺点。
有一个办法可以检查主人公是否能感知现实世界,查看你所写的小说的每一页,看看主人公的五种感官是否都起了作用。如果在一页中只有主人公的视觉和听觉用上了,就重写这一页,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不仅要使故事的主人公不仅能看到和听到,还要让他嗅到、尝到和接触到,这种方法是故事的叙述效果生动活泼。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人公呢?又怎样让它解决什么问题呢?
综上所述,作者所写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其他你所熟悉的人物相结合的产物。许多作家往往劝导初学者应写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这确实是成功作者的经验之谈。没有一个作者会写自己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这实在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事实真是如此吗?看看我们周围的小说,恐怕没有那个是写文者的自己的经历,举架空历史小说,发生在不存在的朝代的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作者的亲身经历又是哪里来的呢?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所熟悉的,他们已经在作者的脑子里活了很久。在开始动手写前和写时,作者在自己的脑子中调集平时所存在脑海中的记忆,一点点设计出故事中人物中的形象,长得什么样子,脾气如何,有什么样的朋友和敌人,如何对外界作出反应,有什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长处和弱点是什么,家庭情况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好一部小说,有很大程度上与你平时所读书的多少、范围和理解程度成正比,也取决于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量。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算是一种“亲身经历”但光有亲身经历还不够,作者还需要有能力激发想象力的触发,想想看如果是个热爱自由和被自己的战友背叛的人,在星际中游荡,有一天突然被另外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