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对策 (1/2)
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葬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鸿章刚睡过午觉,王锡祉的电报到了。
张佩纶轻轻的递过去,嘴角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那个闵大人,先是杀倭令,现在是杀倭军,啧啧,胆子越来越大了,花样越来越多,令人刮目相看啊。”
又是一份超长篇电报,有学问的人就是厉害,绝对是妙笔生花、堪称经典之作。
重点特出闵总管的决心,举全道之力协助大清作战,倾府库之藏招揽天国义士,集民间所有财力、人力、物力,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惜与敌俱焚、与平壤共存亡,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拳拳赤子之心似乎裂纸而出,恍惚中,看到了一个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现代屈原。
另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是吹捧于成龙,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毫不吝啬赞誉之词,将于成龙夸成了一朵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拥有惊世骇俗的谋略,堪称当代孙子,区区一个千户太委曲了,若是统领杀倭军,必能运筹帷幄,轻松击溃倭寇、解放全朝鲜,还三千里河山一个朗朗乾坤。
李鸿章扫了几眼,面色微沉,一言不发只看着张佩纶。
在岳父大人身边呆久了,张佩纶对他的言行举动了然于心,一个细微的动作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张佩纶收起笑意,沉吟片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明白了。”
李鸿章微抬下巴,鼓励他说下去。
“这个闵丙奭我是了解的,圣人之徒闵损的后裔,朝鲜闵氏的旁支,论辈份,与大院君夫人是堂姐弟,闵后的堂叔,朝鲜有名的儒学大师,一向比较保守,老沉持重,主政平安道十余年,左右逢源,太平无事,这次的举动不合常理。”
张佩纶进士出身,熟读史书,学富五车,当过日讲起居注官,对古今中外的儒学名人了如指掌:“以闵丙奭的性格,不可能下达杀倭令,因为倭人绑架了他的独子,勃然大怒,当时可能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铸成大错,等他回过味来,自知惹下了杀身之祸,心里害怕了,但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这些都是常识,没有特别的个人见解,李鸿章没吭声,有点不满意。
张佩纶是个聪明人,马上语气一变:“此电证明,闵丙奭不看好我军,对形势比较悲观,或许得到消息,倭人很快就要大举报复,我四大军几乎在同时到达,胜少败多,他必须自谋良策,杀倭军就是自保的一股力量。”
杨士骧正好刚进门,只听到后面的两句话,笑问道:“什么杀倭军?谁在自谋良策?”杨士琦、周馥、李经方、于式枚鱼贯而入,齐拜道:“中堂大人(父亲)!”
李鸿章朝他们一看,摆了摆手,闪过几丝讶色,将电报递给了杨士骧。
杨士骧看完,面色古怪,接着给其他人传阅,个个表情差不过,周馥忧心忡忡,杨士琦脸色凝重,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李经方微有喜色,张口欲言,瞥了张佩纶一眼,又没发话。
堂内静了一会,气氛怪异,杨士骧手指一弹电报:“幼樵一言中的,闵丙奭自觉惹火烧身,不得不考虑后路,倭人的报复为时不远,与我大清的决战近在眼前,胜则万事皆休,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李鸿章抬起眼皮,看看李经方的脸色:“日本领事到了吗?”
李经方笑道:“半个小时前,陆奥宗光召见了汪凤藻,提出最严厉的抗议,就在刚才,天津领事荒川也找到我,要求立即见父亲,我推托了一下,说父亲正在午休,估计小村寿太郎也已经找到总理衙门,呵呵,各国公使肯定也在受到骚扰。”
见长子喜笑颜开,李鸿章似有不悦。
形势如此严峻、复杂,稍微应对不慎,便是一场灾难性的大风暴,不仅朝鲜糜烂,大清也难以脱身,这个关口还在高兴,岂有岂理?
杨士琦为人最机灵,善于观颜察色,暗中一踢李经方,李经方立知失态,随即变得严肃其词:“父亲放心,孩儿已有应付之策,倭人卑鄙在先,我想那些洋人不会视而不见,最起码保持中立。”
李鸿章不动声色,起身走向墙上的地图。
幕僚们飞快的对望一眼,瞬间心领神会。
外交是一方面,但倭人一向胆大包天,屡次冒天下之大不韪,连英藉商船也敢击沉,这次更是一个绝好的借口,估计西洋各国也无力阻止倭人的军事行动,平壤方面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杀倭令的风暴,超出之前的预料。
大家纷纷涌过去,几双目光扫视东北亚地图。
周馥身为前敌营务处总办,了解颇深:“目下,倭军入朝仅有数千人,主力已经南下,与牙山我军相对峙,暂时无力北上,我估计,倭人肯定从国内运兵,短则七天,长则半个月。”
李经方忽然插话:“如果倭人不顾一切,从汉城分兵北上呢?”
周馥摇摇头:“牙山方面相持不下,倭人决不敢分兵,否则叶聂两人必然强攻,一举破营,我虽不知汉城的留守部队,但肯定很少,仅够包围王宫、分守城池所用,再无多余人马。”
汉城一带被倭人控制,连袁世凯都撤出来了,几乎无法搜集到准确情报,只能凭经验、估计,甚至于想当然,以他们看来,牙山叶聂部人数不少,倭军必不敢小视,再从汉城抽军北上,首都形同虚设,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鸿章轻咳一声:“倭人能动员多少兵力?估计从哪里登陆?”
昔日的驻日大臣李经方,对倭国最有发言权:“六年前,倭国改编原来的部队,组建了六个常备师团,除去本土最基本的防护需要,三个师团可机动……”
杨士琦插问一句:“据说,倭军师从德国,一个师团有一万八千人?”
李经方点点头:“一个师团包括两旅团、四步兵联队,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按规定应有一万八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二千,但财力有限,平时兵额一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两万人。”
正在入朝的四大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还不如倭军的一个师团,倘若三个师团全部运到朝鲜,后果可想而知。
“中堂大人,看来增兵势在必行,最起码要保持均势。”因为担任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馥肩头的责任更重。
李鸿章轻叹一口气,掩饰不住的忧色。
杨士琦玲珑剔透,立马猜中了李中堂的心事:“不要仅看正规师团,倭军的补充能力极强,听说还有二、三十万预备役,随时可以征用入伍,两、三个月内,可以组建十几个师团。”
李经方不屑道:“所谓预备役,其实就是一群农民,经过很简单的训练,武器装备肯定不行,战斗力无法与正规军相持并论,弹药消耗、后勤辎重也远远跟不上,真正较量起来,与民团差不多。”
话说得很轻巧,张佩纶眼中隐有冷笑,杨士骧兄弟、周馥无奈对望一眼。
再差的预备役,能差过大清的某些军队吗?
身为淮系、北洋的核心,国内军队的实际状况,他们比谁都了解。
哪个提督、哪个将军不贪污腐化?不务正业、克扣军饷,乃至于吃空饷,各营能有九成数就是好的了,最过份的是,有些营兵的真实人数,连名单上的一半都不到,捞钱是他们最大的动机,抽大烟、玩女人是最大的兴趣,打仗反而成了副业。
士兵疲废、半数是大烟鬼、军心涣散,训练马马虎虎,装备破旧不堪,毫无士气可言,许多人一年打不了几枪、开不了几炮,花大价钱卖来的新式武器,没有人去保养、维修。
李鸿章身居高位,何曾不想打一仗?何曾不想为脸上添光?
东方的恶邻,十几年前羽翼尚未丰满,就露出了凶悍的獠牙,吞流球、侵台湾、扰朝鲜,其野心不下于西洋各国,一战可把它打回原形,扬国威、镇洋人,老佛爷、皇上高兴、百姓唤呼、翁老儿没话说,外交上的腰杆也硬了,说话底气足。
堂堂****上国,谁愿意在洋人面前低三下四?
可是,李鸿章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仗,空虚的国库,也打不起,如果硬着头皮打,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每次都被揍得鼻青眼肿,最后赔款割地。
如果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哪怕退让一步,也比事后的损失小得多。
那些所谓的清流啊,不知兵、爱面子、拒绝正视双方的实力,或为了区区虚名,或为了争权夺利,坐在家里指手画脚,鼓动一批无知者,不顾现实盲目叫囔战争,却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一旦战败,马上推得一干二净。
正应了一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
背负了太多骂名的李鸿章,暗自苦涩了一会,明知前面是一个陷阱,却不能拐弯,也不能退缩,只有重走老路,这仗不想打也要打了。
收回失神的思绪,看了看众幕僚,似乎自顾自的问道:“你们看,... -->>
李鸿章刚睡过午觉,王锡祉的电报到了。
张佩纶轻轻的递过去,嘴角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那个闵大人,先是杀倭令,现在是杀倭军,啧啧,胆子越来越大了,花样越来越多,令人刮目相看啊。”
又是一份超长篇电报,有学问的人就是厉害,绝对是妙笔生花、堪称经典之作。
重点特出闵总管的决心,举全道之力协助大清作战,倾府库之藏招揽天国义士,集民间所有财力、人力、物力,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惜与敌俱焚、与平壤共存亡,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拳拳赤子之心似乎裂纸而出,恍惚中,看到了一个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现代屈原。
另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是吹捧于成龙,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毫不吝啬赞誉之词,将于成龙夸成了一朵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拥有惊世骇俗的谋略,堪称当代孙子,区区一个千户太委曲了,若是统领杀倭军,必能运筹帷幄,轻松击溃倭寇、解放全朝鲜,还三千里河山一个朗朗乾坤。
李鸿章扫了几眼,面色微沉,一言不发只看着张佩纶。
在岳父大人身边呆久了,张佩纶对他的言行举动了然于心,一个细微的动作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张佩纶收起笑意,沉吟片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明白了。”
李鸿章微抬下巴,鼓励他说下去。
“这个闵丙奭我是了解的,圣人之徒闵损的后裔,朝鲜闵氏的旁支,论辈份,与大院君夫人是堂姐弟,闵后的堂叔,朝鲜有名的儒学大师,一向比较保守,老沉持重,主政平安道十余年,左右逢源,太平无事,这次的举动不合常理。”
张佩纶进士出身,熟读史书,学富五车,当过日讲起居注官,对古今中外的儒学名人了如指掌:“以闵丙奭的性格,不可能下达杀倭令,因为倭人绑架了他的独子,勃然大怒,当时可能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铸成大错,等他回过味来,自知惹下了杀身之祸,心里害怕了,但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这些都是常识,没有特别的个人见解,李鸿章没吭声,有点不满意。
张佩纶是个聪明人,马上语气一变:“此电证明,闵丙奭不看好我军,对形势比较悲观,或许得到消息,倭人很快就要大举报复,我四大军几乎在同时到达,胜少败多,他必须自谋良策,杀倭军就是自保的一股力量。”
杨士骧正好刚进门,只听到后面的两句话,笑问道:“什么杀倭军?谁在自谋良策?”杨士琦、周馥、李经方、于式枚鱼贯而入,齐拜道:“中堂大人(父亲)!”
李鸿章朝他们一看,摆了摆手,闪过几丝讶色,将电报递给了杨士骧。
杨士骧看完,面色古怪,接着给其他人传阅,个个表情差不过,周馥忧心忡忡,杨士琦脸色凝重,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李经方微有喜色,张口欲言,瞥了张佩纶一眼,又没发话。
堂内静了一会,气氛怪异,杨士骧手指一弹电报:“幼樵一言中的,闵丙奭自觉惹火烧身,不得不考虑后路,倭人的报复为时不远,与我大清的决战近在眼前,胜则万事皆休,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李鸿章抬起眼皮,看看李经方的脸色:“日本领事到了吗?”
李经方笑道:“半个小时前,陆奥宗光召见了汪凤藻,提出最严厉的抗议,就在刚才,天津领事荒川也找到我,要求立即见父亲,我推托了一下,说父亲正在午休,估计小村寿太郎也已经找到总理衙门,呵呵,各国公使肯定也在受到骚扰。”
见长子喜笑颜开,李鸿章似有不悦。
形势如此严峻、复杂,稍微应对不慎,便是一场灾难性的大风暴,不仅朝鲜糜烂,大清也难以脱身,这个关口还在高兴,岂有岂理?
杨士琦为人最机灵,善于观颜察色,暗中一踢李经方,李经方立知失态,随即变得严肃其词:“父亲放心,孩儿已有应付之策,倭人卑鄙在先,我想那些洋人不会视而不见,最起码保持中立。”
李鸿章不动声色,起身走向墙上的地图。
幕僚们飞快的对望一眼,瞬间心领神会。
外交是一方面,但倭人一向胆大包天,屡次冒天下之大不韪,连英藉商船也敢击沉,这次更是一个绝好的借口,估计西洋各国也无力阻止倭人的军事行动,平壤方面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杀倭令的风暴,超出之前的预料。
大家纷纷涌过去,几双目光扫视东北亚地图。
周馥身为前敌营务处总办,了解颇深:“目下,倭军入朝仅有数千人,主力已经南下,与牙山我军相对峙,暂时无力北上,我估计,倭人肯定从国内运兵,短则七天,长则半个月。”
李经方忽然插话:“如果倭人不顾一切,从汉城分兵北上呢?”
周馥摇摇头:“牙山方面相持不下,倭人决不敢分兵,否则叶聂两人必然强攻,一举破营,我虽不知汉城的留守部队,但肯定很少,仅够包围王宫、分守城池所用,再无多余人马。”
汉城一带被倭人控制,连袁世凯都撤出来了,几乎无法搜集到准确情报,只能凭经验、估计,甚至于想当然,以他们看来,牙山叶聂部人数不少,倭军必不敢小视,再从汉城抽军北上,首都形同虚设,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鸿章轻咳一声:“倭人能动员多少兵力?估计从哪里登陆?”
昔日的驻日大臣李经方,对倭国最有发言权:“六年前,倭国改编原来的部队,组建了六个常备师团,除去本土最基本的防护需要,三个师团可机动……”
杨士琦插问一句:“据说,倭军师从德国,一个师团有一万八千人?”
李经方点点头:“一个师团包括两旅团、四步兵联队,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按规定应有一万八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二千,但财力有限,平时兵额一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两万人。”
正在入朝的四大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还不如倭军的一个师团,倘若三个师团全部运到朝鲜,后果可想而知。
“中堂大人,看来增兵势在必行,最起码要保持均势。”因为担任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馥肩头的责任更重。
李鸿章轻叹一口气,掩饰不住的忧色。
杨士琦玲珑剔透,立马猜中了李中堂的心事:“不要仅看正规师团,倭军的补充能力极强,听说还有二、三十万预备役,随时可以征用入伍,两、三个月内,可以组建十几个师团。”
李经方不屑道:“所谓预备役,其实就是一群农民,经过很简单的训练,武器装备肯定不行,战斗力无法与正规军相持并论,弹药消耗、后勤辎重也远远跟不上,真正较量起来,与民团差不多。”
话说得很轻巧,张佩纶眼中隐有冷笑,杨士骧兄弟、周馥无奈对望一眼。
再差的预备役,能差过大清的某些军队吗?
身为淮系、北洋的核心,国内军队的实际状况,他们比谁都了解。
哪个提督、哪个将军不贪污腐化?不务正业、克扣军饷,乃至于吃空饷,各营能有九成数就是好的了,最过份的是,有些营兵的真实人数,连名单上的一半都不到,捞钱是他们最大的动机,抽大烟、玩女人是最大的兴趣,打仗反而成了副业。
士兵疲废、半数是大烟鬼、军心涣散,训练马马虎虎,装备破旧不堪,毫无士气可言,许多人一年打不了几枪、开不了几炮,花大价钱卖来的新式武器,没有人去保养、维修。
李鸿章身居高位,何曾不想打一仗?何曾不想为脸上添光?
东方的恶邻,十几年前羽翼尚未丰满,就露出了凶悍的獠牙,吞流球、侵台湾、扰朝鲜,其野心不下于西洋各国,一战可把它打回原形,扬国威、镇洋人,老佛爷、皇上高兴、百姓唤呼、翁老儿没话说,外交上的腰杆也硬了,说话底气足。
堂堂****上国,谁愿意在洋人面前低三下四?
可是,李鸿章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仗,空虚的国库,也打不起,如果硬着头皮打,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每次都被揍得鼻青眼肿,最后赔款割地。
如果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哪怕退让一步,也比事后的损失小得多。
那些所谓的清流啊,不知兵、爱面子、拒绝正视双方的实力,或为了区区虚名,或为了争权夺利,坐在家里指手画脚,鼓动一批无知者,不顾现实盲目叫囔战争,却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一旦战败,马上推得一干二净。
正应了一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
背负了太多骂名的李鸿章,暗自苦涩了一会,明知前面是一个陷阱,却不能拐弯,也不能退缩,只有重走老路,这仗不想打也要打了。
收回失神的思绪,看了看众幕僚,似乎自顾自的问道:“你们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