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背后的瓜葛 (2/2)
全本小说网 zhuzhu.la,荣耀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实际上慈禧这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支持改革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几个女人之一,慈禧的眼光是绝对不差的,站在国家的最顶端她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大清朝和列强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如果不改革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不过和光绪不一样,慈禧毕竟年纪更大、经验也更加丰富,所以慈禧期望的改革是温柔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而光绪和康有为等人的改革则是激进的想要一步到位的改革,再加上光绪的改革还夹杂着和慈禧的争权行为,所以慈禧的反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不能因为慈禧反对了戊戌变法就将慈禧当成一个绝对的保守派,事实上慈禧在大多数时候更像一个改革派。作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以前的洋务运动和现在的新政改革有出现的可能吗?这些改革哪一个不是慈禧同意之后才展开的。
虽然慈禧在光绪想要亲政的那段时间比较反对改革,但是其反对的是帝党本身,而不是改革。特别是她的反对态度后来也在列强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做出了改变。
可以说不管是朝廷筹备的新政,还是官制改革亦或者是编练新军,这些都是慈禧首肯并且支持的。而朝中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反对的也并不是这些改革本身,而是其后支持这些改革的慈禧。就好像历史上不管武则天做皇帝做的多么好,朝中的很多人就是反对她一样,现在的朝中也有不少坚持传统的人对于后党专政表示强烈的反对,特别在慈禧声名狼藉的情况下,他们更是恨不得立刻把慈禧推下台,好由他们和光绪皇帝来掌管国家,并带领大清朝重新走上强大的道路。
官场之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派系的争斗,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奕劻深知太后对于改革的态度,也深知那些反对的人到底反对的是谁。所以等铁良说完,奕劻也意识到这件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的多了,所以当下也收起了那毫不在乎的态度,开始向铁良了解其了详细情况。
而在得知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洋人传教士之后,奕劻更是眼皮连着跳了几下,牵扯到了洋人的传教士,奕劻意识到这件事情难办了。两年前南昌教案的事情他可是历历在目,当时为了处理此事他在后面可是没少出力。而如果现在江西再有一个传教士出事,那么奕劻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列强会怎么以此为要挟手段来逼迫朝廷。
所以,奕劻也坐不住了,当下直接前往宫里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慈禧太后。奕劻为什么深得慈禧的喜爱与看重,就是因为这一点,老实。虽然奕劻能力很差,可是慈禧就是看重了奕劻老实本分的特点,有很多大臣可能能力确实比奕劻强,但是他们能够像奕劻这样忠心耿耿、什么事情都不擅自做主而是先禀报给她这个太后听吗?能力越强的人越是希望自己可以独断,而奕劻却恰恰相反,他有什么事情都会率先向慈禧汇报,所以慈禧反倒对他更加的放心。
不过现在的慈禧已经不是以前的慈禧了,已经走入生命第七十四个年头的慈禧同时也正处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纵然她是全国最有权势的人,纵然有无数的御医围着她转,可是慈禧的身体依然不可避免的不断恶化。现在的她大部分的时间已经不再走出自己的寝宫,而朝中的大多数事务她也不再过问,除非有重大事情或者重大决断否则她根本就不会出面干预。
就连奕劻这半年来见到慈禧的次数也少了许多,奕劻喜欢大小事都禀报给慈禧,以前还好可是现在的慈禧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听奕劻所汇报的小事啊,所以这半年来一般不是大事发生即便是奕劻也很少见到慈禧。
这一次本来慈禧也是不想见奕劻的,可是在派人询问了奕劻前来所为何事之后,也破例的召见了奕劻一次。一个营的军队谋反,这样的小事什么时候需要上报给慈禧听了,即便这一个营的军队是新军,在慈禧的眼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看慈禧老了,病了,可是她的脑袋还清醒着呢,只要她还在,慈禧就自信这个国家乱不了。
不过最终慈禧还是召见了奕劻,因为她需要对外界传递一个态度,那就是她对于陆军部以及编练新军的政策还是支持的。这一次一个营的新军谋反确实出乎慈禧的预料,不过她对于新军的态度却是不会改变的,不是她不想改变,而是她不能改变。
从当初张之洞、聂士成和袁世凯练兵到现在全国编练新军,这么多年来朝廷为新军投入的银子不下几亿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前所未有之最。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突然改变态度反对编练新军,那么这将预示着朝廷之前那么多年的投入都将白费。这个损失,不管是朝廷和她这个太后都承担不起,单单是几亿两白银的损失就足以让朝廷撑不过来。况且到时候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她和朝廷权威的打击也是极其严重的。
而且为了编练新军,现在全国大部分的旧军都已经被裁撤,可以说没了新军全国将不再有一支可战之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现动乱怎么办?谁去平叛?而且光是到时候失势或者被撤销的新军就是一个动乱的源头,新军要是乱起来那么全国将永无宁日。
慈禧不是不知道编练新军对于朝廷的危害,但是走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撑下去。而且慈禧可以感觉得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至少保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国家不出现乱子,至于以后那也只能留给后人去解决了。
所以,虽然有一个营的新军谋反了,可慈禧还是得坚定不移的表达自己对于新军的支持。
见到奕劻之后,慈禧拖着疲惫的身体说道:“这是你们陆军部的事情,你看着办就可以了。尽快剿灭这个反贼唐杰便可。至于那个洋人传教士被抓,就由你去和洋人协商吧,这事你有经验应该知道怎么做。至于外面的风言风语,你听得多了也不必理会,哀家在这后宫里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慈禧说完,便让奕劻离去。而奕劻却是心里大喜,虽然慈禧没有明说,可是他看的出来太后对于编练新军的态度还是没有动摇的,这样他也就放心了。
回去之后,奕劻很快便将慈禧的话转告给了铁良,然后又将剿灭唐杰的事情交由铁良负责,不过最后却说道:“那个反贼唐杰是要剿灭的,但那个洋人传教士也要尽量保全。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和那个唐杰谈一谈,只要条件不过分都可以暂且答应他,等事后再处置他也不迟。”
铁良明白奕劻的意思,很快便给李瑞回电,尽快调集大军剿灭唐杰,当然也要讲究策略设法营救被唐杰抓住的洋人传教士安尔南。
而在外面,不出预料有关江西浮梁的事情很快便在群臣中间传开了,在官场之间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在第二天的早朝,不出意外数十份要求严惩唐杰并且质疑新军政策的奏章出现在了慈禧跟前,而与此同时法国驻华公使也正式向清廷发出照会,对安尔南的被抓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要求清廷承担一切可能的责任。
实际上慈禧这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支持改革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几个女人之一,慈禧的眼光是绝对不差的,站在国家的最顶端她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大清朝和列强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如果不改革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不过和光绪不一样,慈禧毕竟年纪更大、经验也更加丰富,所以慈禧期望的改革是温柔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而光绪和康有为等人的改革则是激进的想要一步到位的改革,再加上光绪的改革还夹杂着和慈禧的争权行为,所以慈禧的反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不能因为慈禧反对了戊戌变法就将慈禧当成一个绝对的保守派,事实上慈禧在大多数时候更像一个改革派。作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以前的洋务运动和现在的新政改革有出现的可能吗?这些改革哪一个不是慈禧同意之后才展开的。
虽然慈禧在光绪想要亲政的那段时间比较反对改革,但是其反对的是帝党本身,而不是改革。特别是她的反对态度后来也在列强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做出了改变。
可以说不管是朝廷筹备的新政,还是官制改革亦或者是编练新军,这些都是慈禧首肯并且支持的。而朝中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反对的也并不是这些改革本身,而是其后支持这些改革的慈禧。就好像历史上不管武则天做皇帝做的多么好,朝中的很多人就是反对她一样,现在的朝中也有不少坚持传统的人对于后党专政表示强烈的反对,特别在慈禧声名狼藉的情况下,他们更是恨不得立刻把慈禧推下台,好由他们和光绪皇帝来掌管国家,并带领大清朝重新走上强大的道路。
官场之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派系的争斗,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奕劻深知太后对于改革的态度,也深知那些反对的人到底反对的是谁。所以等铁良说完,奕劻也意识到这件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的多了,所以当下也收起了那毫不在乎的态度,开始向铁良了解其了详细情况。
而在得知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洋人传教士之后,奕劻更是眼皮连着跳了几下,牵扯到了洋人的传教士,奕劻意识到这件事情难办了。两年前南昌教案的事情他可是历历在目,当时为了处理此事他在后面可是没少出力。而如果现在江西再有一个传教士出事,那么奕劻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列强会怎么以此为要挟手段来逼迫朝廷。
所以,奕劻也坐不住了,当下直接前往宫里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慈禧太后。奕劻为什么深得慈禧的喜爱与看重,就是因为这一点,老实。虽然奕劻能力很差,可是慈禧就是看重了奕劻老实本分的特点,有很多大臣可能能力确实比奕劻强,但是他们能够像奕劻这样忠心耿耿、什么事情都不擅自做主而是先禀报给她这个太后听吗?能力越强的人越是希望自己可以独断,而奕劻却恰恰相反,他有什么事情都会率先向慈禧汇报,所以慈禧反倒对他更加的放心。
不过现在的慈禧已经不是以前的慈禧了,已经走入生命第七十四个年头的慈禧同时也正处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纵然她是全国最有权势的人,纵然有无数的御医围着她转,可是慈禧的身体依然不可避免的不断恶化。现在的她大部分的时间已经不再走出自己的寝宫,而朝中的大多数事务她也不再过问,除非有重大事情或者重大决断否则她根本就不会出面干预。
就连奕劻这半年来见到慈禧的次数也少了许多,奕劻喜欢大小事都禀报给慈禧,以前还好可是现在的慈禧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听奕劻所汇报的小事啊,所以这半年来一般不是大事发生即便是奕劻也很少见到慈禧。
这一次本来慈禧也是不想见奕劻的,可是在派人询问了奕劻前来所为何事之后,也破例的召见了奕劻一次。一个营的军队谋反,这样的小事什么时候需要上报给慈禧听了,即便这一个营的军队是新军,在慈禧的眼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看慈禧老了,病了,可是她的脑袋还清醒着呢,只要她还在,慈禧就自信这个国家乱不了。
不过最终慈禧还是召见了奕劻,因为她需要对外界传递一个态度,那就是她对于陆军部以及编练新军的政策还是支持的。这一次一个营的新军谋反确实出乎慈禧的预料,不过她对于新军的态度却是不会改变的,不是她不想改变,而是她不能改变。
从当初张之洞、聂士成和袁世凯练兵到现在全国编练新军,这么多年来朝廷为新军投入的银子不下几亿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前所未有之最。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突然改变态度反对编练新军,那么这将预示着朝廷之前那么多年的投入都将白费。这个损失,不管是朝廷和她这个太后都承担不起,单单是几亿两白银的损失就足以让朝廷撑不过来。况且到时候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她和朝廷权威的打击也是极其严重的。
而且为了编练新军,现在全国大部分的旧军都已经被裁撤,可以说没了新军全国将不再有一支可战之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现动乱怎么办?谁去平叛?而且光是到时候失势或者被撤销的新军就是一个动乱的源头,新军要是乱起来那么全国将永无宁日。
慈禧不是不知道编练新军对于朝廷的危害,但是走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撑下去。而且慈禧可以感觉得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至少保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国家不出现乱子,至于以后那也只能留给后人去解决了。
所以,虽然有一个营的新军谋反了,可慈禧还是得坚定不移的表达自己对于新军的支持。
见到奕劻之后,慈禧拖着疲惫的身体说道:“这是你们陆军部的事情,你看着办就可以了。尽快剿灭这个反贼唐杰便可。至于那个洋人传教士被抓,就由你去和洋人协商吧,这事你有经验应该知道怎么做。至于外面的风言风语,你听得多了也不必理会,哀家在这后宫里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慈禧说完,便让奕劻离去。而奕劻却是心里大喜,虽然慈禧没有明说,可是他看的出来太后对于编练新军的态度还是没有动摇的,这样他也就放心了。
回去之后,奕劻很快便将慈禧的话转告给了铁良,然后又将剿灭唐杰的事情交由铁良负责,不过最后却说道:“那个反贼唐杰是要剿灭的,但那个洋人传教士也要尽量保全。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和那个唐杰谈一谈,只要条件不过分都可以暂且答应他,等事后再处置他也不迟。”
铁良明白奕劻的意思,很快便给李瑞回电,尽快调集大军剿灭唐杰,当然也要讲究策略设法营救被唐杰抓住的洋人传教士安尔南。
而在外面,不出预料有关江西浮梁的事情很快便在群臣中间传开了,在官场之间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在第二天的早朝,不出意外数十份要求严惩唐杰并且质疑新军政策的奏章出现在了慈禧跟前,而与此同时法国驻华公使也正式向清廷发出照会,对安尔南的被抓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要求清廷承担一切可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