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元璋沉默不语。

他看向刘伯温,仔细地看。

这两年多来,这是他第一次认真地去看刘伯温的脸。

对于刘伯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苍老得如此之快,他有些吃惊。

朱元璋不明白,还是在四年前,刘伯温浑身散发着神秘气息,让人觉得他是一位神仙级的人物,永远不会老。

朱元璋还曾想过,可能有一天,刘伯温突然返老还童,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

如今看刘伯温,时光似乎在他脸上加快了速度,那张皱纹纵横的脸上,再也看不到一点灵气,俨然就是如他刘伯温自己所说的“不中用的老头子”

了。

三年以来,朱元璋第一次在刘伯温身上泄下一点人性。

朱元璋叹了口气,语气柔和地说:“是啊,先生您真的老了。”

这种柔情灵光一现,马上就消失了。

朱元璋又恢复了他的冷酷,向刘伯温说:“刘基,你可以致仕,回老家去吧。”

刘伯温心里一颤,最近这段时间的思想重压终于轻了下来,但刹那间,他又感觉到一股压力重新回到他身上,这是一种他说不出来的、但确实存在的压力。

他连夜离开了南京城,走得悄无声息,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他。

城门官对那天最后一个走出南京城的刘伯温毫无印象,只是依稀记得,那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头。

刘伯温的致仕表面上看是胡惟庸和汪广洋的排挤,实际上是朱元璋的默许。

朱元璋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和这位导师产生了不可去除的嫌隙,但他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相反,他最乐于看到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更乐于看到刘伯温那孤苦伶仃的身影行走在从南京到青田的羊肠小道上。

所以,在明代小说《大明英烈传》中,刘伯温致仕的原因直指朱元璋:

且说太祖出庙,信步行至历代功臣庙内。

猛然回头,看见殿外有一泥人,便问:“此是何人?”

伯温奏明:“这是三国时赵子龙。

因逼国母,死于非命,抱了阿斗逃生。”

太祖听罢,说道:“那时正在乱军之中,事出无奈,还该进殿才是。”

话未说完,只见殿外泥人,大步走进殿中。

太祖又向前细看,只见一泥人站立,便问:“此是何人?”

伯温又道:“这是伍子胥。

因鞭了平王的尸,虽系有功,实为不忠,故此只塑站像。”

太祖听罢,怒道:“虽然杀父之仇当报,为臣岂可辱君,本该逐出庙外。”

只见庙内泥人,霎时走至外边。

随臣尽道奇异。

太祖又行至一泥人面前,问道:“此是何人?”

伯温奏道:“这是张良。”

太祖听罢烈火生心,手指张良骂道:“朕想当日汉称三杰,你何不直谏汉王,不使韩信抱恨,那蹑足封信之时,你即有阴谋不轨,不能致君为尧、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死不瞑目,千载遗恨。

你又弃职归山,来何意去何意也?”

太祖细细数说,只见张良连连点头,腮边掉下泪来。

伯温在旁,心内踌躇:“我与张良俱是扶助社稷之人。

皇上如此留心,只恐将来祸及满门,何不隐居山林抛却繁华,与那苍松为伴,翠竹为邻,闲观麋鹿衔花,呢喃燕舞,任意遨游,以消余年。”

……次日太祖设朝,刘基叩首奏道:“臣刘基今有辞表,冒犯天颜,允臣微鉴。”

太祖览表,说道:“先生苦心数载,疲劳万状,方今天下太平,君臣正好共乐富贵,何故推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再见,青春中国合伙人烈焰青春尸妹闺蜜时代惹火辣妻:乖,叫老公!下半身欲望:悲伤的左手之年狐妖带我去修仙欲望重庆盗墓笔记续集恋上野玫瑰我在美国当特种兵男人心计我的空姐生涯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狼牙一生一世笑繁华游仙客校花的贴身高手黄粱一书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