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拆掉思维里的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17个月1个月
有一个创业机会,前景很好,但1年内每月只有20,两人面临的选择 永远无法跳8个月准备期
看看上面,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5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贷款买着一栋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10年时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永远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这些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值无关。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等五人凑了50万,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做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七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8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香港人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卖出我们的发展与梦想?
我曾经分别在23年的深圳、26年底的北京看上过两套房子。第一次我无力支付,不愿意让父母给我出钱。26年那次,因为有了一点积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万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种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让我兴奋,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特别激动地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直到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古典,你准备好安定了吗?如果你买了房子,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你的房子会驱使你找人结婚、生子……因为那就是在房子里面该干的事情。当然,那其实很好。”
我放下电话,那种兴奋感慢慢褪去,我内心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要过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仅仅至此。(友情提示:开车打电话是坏习惯,不要学!交警叔叔请自动跳过这一段!)这些年来,每次开车经过那个楼盘,我都深深地感谢我当天的决定。因为如果我每个月有着60多块钱的月供,我绝对不敢开始思考离开新东方这个对我待遇优厚的地方,创办新精英生涯,这样我将错过我这一辈子最想要过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回头看看这群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么?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看看,这堵墙背后是什么。
bsp; 17个月1个月
有一个创业机会,前景很好,但1年内每月只有20,两人面临的选择 永远无法跳8个月准备期
看看上面,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5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贷款买着一栋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10年时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永远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这些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值无关。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等五人凑了50万,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做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七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8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香港人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卖出我们的发展与梦想?
我曾经分别在23年的深圳、26年底的北京看上过两套房子。第一次我无力支付,不愿意让父母给我出钱。26年那次,因为有了一点积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万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种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让我兴奋,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特别激动地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直到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古典,你准备好安定了吗?如果你买了房子,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你的房子会驱使你找人结婚、生子……因为那就是在房子里面该干的事情。当然,那其实很好。”
我放下电话,那种兴奋感慢慢褪去,我内心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要过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仅仅至此。(友情提示:开车打电话是坏习惯,不要学!交警叔叔请自动跳过这一段!)这些年来,每次开车经过那个楼盘,我都深深地感谢我当天的决定。因为如果我每个月有着60多块钱的月供,我绝对不敢开始思考离开新东方这个对我待遇优厚的地方,创办新精英生涯,这样我将错过我这一辈子最想要过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回头看看这群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么?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看看,这堵墙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