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远东之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甚至不断的有人在谋求办法想着离开美国!前往其他的国家,又或者是每天无所事事的在自己那破报纸、纸皮搭建的屋子里等待着未知的未来。
坐在车内的屠千军冷然的看着车窗外的那些凄凄惶惶的人们,心中知道这场股灾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近4000美国人跳楼自杀身亡;影响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终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同样这条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并敬告各位读者:一旦有一个行业连擦鞋匠都认为赚钱那么这个行业已经趋向饱和了。就如我们曾经试过在前几年里连买菜阿婶都和你说买股票赚钱的时候那你就不应该再进行股票投资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股灾中,近4000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随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着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所有投资者都已经对着股市失去了信心,而后的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
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而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名作家,如今却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这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开启的大萧条以来,美国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关于找工作,1932年前后传说的很多,有些听来离奇,却一点不假。确实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确实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确实有5000人来应聘。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
当时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他说:“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罢工,便是根本不想干。他们无非想乘机替**鼓吹罢了。”对于这种含沙射影的指责,失业队伍里着实有不少人竟也默然忍受。
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其原因在于这时候的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还很有势力。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可是社会工作者们却一再说:失业的人自觉羞愧。
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法照顾啦?”
这时候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依然趋向于奋斗致富,努力工作等等。但可惜这样的风格逐渐的在后来形成了缺失。
但就屠千军所在的这个时候而言由于教养和新教伦理的关系,这样的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说到这里,推荐读者看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的书)
现在呢,由于大萧条的缘故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
事实上在当时某某人宁可自杀也不靠救济过活,这样的报道当时报纸上登过不少。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年)。——译者早就创造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这个术语,说这种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
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屡见不鲜,是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屠千军事实上是救下了很多人的性命。不过他用的方式或许含带了自己的好处在内而已。
!@#
bsp; 甚至不断的有人在谋求办法想着离开美国!前往其他的国家,又或者是每天无所事事的在自己那破报纸、纸皮搭建的屋子里等待着未知的未来。
坐在车内的屠千军冷然的看着车窗外的那些凄凄惶惶的人们,心中知道这场股灾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近4000美国人跳楼自杀身亡;影响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终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同样这条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并敬告各位读者:一旦有一个行业连擦鞋匠都认为赚钱那么这个行业已经趋向饱和了。就如我们曾经试过在前几年里连买菜阿婶都和你说买股票赚钱的时候那你就不应该再进行股票投资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股灾中,近4000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随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着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所有投资者都已经对着股市失去了信心,而后的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
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而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名作家,如今却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这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开启的大萧条以来,美国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关于找工作,1932年前后传说的很多,有些听来离奇,却一点不假。确实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确实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确实有5000人来应聘。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
当时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他说:“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罢工,便是根本不想干。他们无非想乘机替**鼓吹罢了。”对于这种含沙射影的指责,失业队伍里着实有不少人竟也默然忍受。
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其原因在于这时候的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还很有势力。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可是社会工作者们却一再说:失业的人自觉羞愧。
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法照顾啦?”
这时候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依然趋向于奋斗致富,努力工作等等。但可惜这样的风格逐渐的在后来形成了缺失。
但就屠千军所在的这个时候而言由于教养和新教伦理的关系,这样的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说到这里,推荐读者看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的书)
现在呢,由于大萧条的缘故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
事实上在当时某某人宁可自杀也不靠救济过活,这样的报道当时报纸上登过不少。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年)。——译者早就创造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这个术语,说这种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
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屡见不鲜,是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屠千军事实上是救下了很多人的性命。不过他用的方式或许含带了自己的好处在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