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小说网 www.zhuzhu.la,倾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毕竟陈宗礼作为元老,不但经历过而且还主持过多次科举考试,只不过几年动荡下来,老人已经愈发苍老,现在已经不怎么管事,实际上礼部的主要事宜已经是礼部的两位侍郎来负责。去年叶应武钦点会试主考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宗礼,只不过陈宗礼极力推脱,所以叶应武最后还是直接让学士院大学士邓光荐担任。
陈宗礼的意思叶应武自然也明白,身为前朝老臣,他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对于这些虚无的名声并没有太大的需求,之所以留下来还在朝中担任职务,主要也是为了看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崭新王朝重新屹立于东方。所以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的重任,陈宗礼自然不想再承担,毕竟在他告老还乡之后,朝廷中早晚都得有人站出来继续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还不如在自己没有告老之前为大明培育出这样的人才。
所以实际上大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陈宗礼在幕后指挥,而邓光荐和刘辰翁在前面学习的一次过程,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让大明的科举考试能够尽快的步入正轨。毕竟在短期甚至百年之内,大明所能够依靠的选拔人才方式,最靠谱的还是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经过唐宋两代论证和不断改善,已经发展到极致并且在民间的广泛认可的考试制度,现在根本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更何况唐宋的科举考试和明清时候的八股取士还有很大的区别,考察的并不是士子对圣贤书的了解程度以及做八股文的能力,而是依旧偏重于考察对于整个国家战略和经贸、军事等重要方向的认知能力。
比如当年的文天祥,就因为准确的分析出了南宋面临的四方威胁,并且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得到宋理宗的赏识,直接被钦点为状元,甚至最后还获得了理宗赐表字的殊荣。
叶应武又看了两眼,沉声说道:“那就按照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安排来。”
邓光荐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为此次考试拟定题目,这也是臣等二人着急见驾的缘故。”
叶应武微微一怔,顿时陷入沉思。他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还是明白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以及每一次考试的不同作用和目的。殿试实际上作为科举考试各次考试中时间最短的考试,实际上主要目的是为了考验考生面对突发事件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于经义的理解能力。
相比于唐时的科考,大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已经取消了很多考试项目,比如和经义、帖经有所重复的墨义。整个试卷分为三部分,占据百分之十分数的是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古今名著的背诵能力。占据百分之三十的是经义,主要考察考生对于一句摘录自四书五经等名著经典的话的理解能力,而占据了最大头百分之六十的,自然就是叶应武最重视的策问。
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拔出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至少是有个人成熟思想的人才。所以策问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在前宋时候主要考察的实际上也是策问,只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百年之后,策问机已经完全退出了考试范围,只剩下经义,也就是只剩下所谓的八股文。
对此叶应武虽然不理解,但是绝对是绝对反对,自己所要的绝对不是摇头晃脑、熟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有抱负的人才。这也是科举考试设立的初衷,为所有有志于报效国家、一展抱负的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的考试和录取机会。
邓光荐和刘辰翁齐齐抬头看着叶应武。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皇帝陛下亲临的一环,所以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并且按照惯例,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文章也会张贴出来供人学习阅览,这也就意味着不只是名次的排定需要慎之又慎,题目的拟定自然也要能够令人心服口服。
否则引起朝野的争议,不但损害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威望,也容易打击民间士子的入仕之信心。所以历朝历代这题目一般都是臣子拟定数条之后交给皇帝选择最合适的一条,更或者直接由皇帝陛下亲自拟定。
大明第一次科举,事关重大,邓光荐和刘辰翁自然不敢丝毫怠慢,所以这皮球自然而然就踢到了叶应武脚下。
叶应武轻轻呼了一口气,沉声说道:“经义之题目,这一次就取‘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邓光荐和刘辰翁都有些诧异,不过一想到大明现在正在实行的各项政策,陛下选定这个作为题目倒也在情理之中。此话出自《周易》,意思是炎帝在位时让天下的百姓和货物都聚集在一起,双方互相交换之后离开,从而使得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货物。
这句话背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不过却是在描述一个现在来看很普通的现象——交易。叶应武选择这个作为经义的题目,显然是想要强调商贸在大明现在国内占据的主要地位,并且愿意就这个现象来听取考生们的不同意见,听取这些未来的大明栋梁们对于商贸发展的看法。
无论是批判也好、鼓励也罢,叶应武显然更想知道的是,商贸在大明的日常中到底已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道经义题目,但实际上已经开始结合大明的现有国情。
这也更能看出来叶应武对于策论与实用之才的看重。
看着邓光荐小心翼翼的将题目写下来,叶应武接着说道:“策论之题目,就以此为题。”
邓光荐和刘辰翁缓缓抬起头来。
叶应武沉声说道:“北宋与金人盟而复燕云,奈何终成虚梦;南宋与蒙古人盟而入河洛,亦是烟消云散。论国土之收复,当何为最重?”
邓光荐和刘辰翁的脸色一变。陛下这个题目,分明就是在将刚刚灭亡没有多久的前宋拽出来狠狠抽脸。这对于朝野之中还对前宋怀抱怜悯之心的人不啻于重创。
毕竟大明和其余朝代不同,实际上是在蒙古人灭亡了前宋之后从蒙古人手中抢回来的江山社稷,所以实际上并不用和汉唐那样或有或无的抹黑前朝,从而宣告自己的正统性。如果这个考试题出来,难免会引起争议,而作为主考官的刘辰翁和邓光荐都是宋人入明,弄出来这样的题目,严重一些恐怕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叶应武霍然站起来,手撑桌子,沉声说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刘辰翁和邓光荐顿时打了一个寒战。
两个人都是读书人,自然一下子听明白叶应武引用的这句《诗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这句话,解释最清楚的当然是前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未完待续。)
毕竟陈宗礼作为元老,不但经历过而且还主持过多次科举考试,只不过几年动荡下来,老人已经愈发苍老,现在已经不怎么管事,实际上礼部的主要事宜已经是礼部的两位侍郎来负责。去年叶应武钦点会试主考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宗礼,只不过陈宗礼极力推脱,所以叶应武最后还是直接让学士院大学士邓光荐担任。
陈宗礼的意思叶应武自然也明白,身为前朝老臣,他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对于这些虚无的名声并没有太大的需求,之所以留下来还在朝中担任职务,主要也是为了看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崭新王朝重新屹立于东方。所以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的重任,陈宗礼自然不想再承担,毕竟在他告老还乡之后,朝廷中早晚都得有人站出来继续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还不如在自己没有告老之前为大明培育出这样的人才。
所以实际上大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陈宗礼在幕后指挥,而邓光荐和刘辰翁在前面学习的一次过程,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让大明的科举考试能够尽快的步入正轨。毕竟在短期甚至百年之内,大明所能够依靠的选拔人才方式,最靠谱的还是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经过唐宋两代论证和不断改善,已经发展到极致并且在民间的广泛认可的考试制度,现在根本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更何况唐宋的科举考试和明清时候的八股取士还有很大的区别,考察的并不是士子对圣贤书的了解程度以及做八股文的能力,而是依旧偏重于考察对于整个国家战略和经贸、军事等重要方向的认知能力。
比如当年的文天祥,就因为准确的分析出了南宋面临的四方威胁,并且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得到宋理宗的赏识,直接被钦点为状元,甚至最后还获得了理宗赐表字的殊荣。
叶应武又看了两眼,沉声说道:“那就按照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安排来。”
邓光荐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为此次考试拟定题目,这也是臣等二人着急见驾的缘故。”
叶应武微微一怔,顿时陷入沉思。他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还是明白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以及每一次考试的不同作用和目的。殿试实际上作为科举考试各次考试中时间最短的考试,实际上主要目的是为了考验考生面对突发事件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于经义的理解能力。
相比于唐时的科考,大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已经取消了很多考试项目,比如和经义、帖经有所重复的墨义。整个试卷分为三部分,占据百分之十分数的是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古今名著的背诵能力。占据百分之三十的是经义,主要考察考生对于一句摘录自四书五经等名著经典的话的理解能力,而占据了最大头百分之六十的,自然就是叶应武最重视的策问。
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拔出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至少是有个人成熟思想的人才。所以策问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在前宋时候主要考察的实际上也是策问,只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百年之后,策问机已经完全退出了考试范围,只剩下经义,也就是只剩下所谓的八股文。
对此叶应武虽然不理解,但是绝对是绝对反对,自己所要的绝对不是摇头晃脑、熟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有抱负的人才。这也是科举考试设立的初衷,为所有有志于报效国家、一展抱负的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的考试和录取机会。
邓光荐和刘辰翁齐齐抬头看着叶应武。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皇帝陛下亲临的一环,所以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并且按照惯例,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文章也会张贴出来供人学习阅览,这也就意味着不只是名次的排定需要慎之又慎,题目的拟定自然也要能够令人心服口服。
否则引起朝野的争议,不但损害翰林院和学士院的威望,也容易打击民间士子的入仕之信心。所以历朝历代这题目一般都是臣子拟定数条之后交给皇帝选择最合适的一条,更或者直接由皇帝陛下亲自拟定。
大明第一次科举,事关重大,邓光荐和刘辰翁自然不敢丝毫怠慢,所以这皮球自然而然就踢到了叶应武脚下。
叶应武轻轻呼了一口气,沉声说道:“经义之题目,这一次就取‘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邓光荐和刘辰翁都有些诧异,不过一想到大明现在正在实行的各项政策,陛下选定这个作为题目倒也在情理之中。此话出自《周易》,意思是炎帝在位时让天下的百姓和货物都聚集在一起,双方互相交换之后离开,从而使得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货物。
这句话背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不过却是在描述一个现在来看很普通的现象——交易。叶应武选择这个作为经义的题目,显然是想要强调商贸在大明现在国内占据的主要地位,并且愿意就这个现象来听取考生们的不同意见,听取这些未来的大明栋梁们对于商贸发展的看法。
无论是批判也好、鼓励也罢,叶应武显然更想知道的是,商贸在大明的日常中到底已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道经义题目,但实际上已经开始结合大明的现有国情。
这也更能看出来叶应武对于策论与实用之才的看重。
看着邓光荐小心翼翼的将题目写下来,叶应武接着说道:“策论之题目,就以此为题。”
邓光荐和刘辰翁缓缓抬起头来。
叶应武沉声说道:“北宋与金人盟而复燕云,奈何终成虚梦;南宋与蒙古人盟而入河洛,亦是烟消云散。论国土之收复,当何为最重?”
邓光荐和刘辰翁的脸色一变。陛下这个题目,分明就是在将刚刚灭亡没有多久的前宋拽出来狠狠抽脸。这对于朝野之中还对前宋怀抱怜悯之心的人不啻于重创。
毕竟大明和其余朝代不同,实际上是在蒙古人灭亡了前宋之后从蒙古人手中抢回来的江山社稷,所以实际上并不用和汉唐那样或有或无的抹黑前朝,从而宣告自己的正统性。如果这个考试题出来,难免会引起争议,而作为主考官的刘辰翁和邓光荐都是宋人入明,弄出来这样的题目,严重一些恐怕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叶应武霍然站起来,手撑桌子,沉声说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刘辰翁和邓光荐顿时打了一个寒战。
两个人都是读书人,自然一下子听明白叶应武引用的这句《诗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这句话,解释最清楚的当然是前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未完待续。)